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

第三章 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


(三)造林树种选择方法
1.单因子对比法 2.立地类型对比法
(四)造林树种选择方案的确定
1.主要造林树种的确定 2.造林地的安排
• 林业区划实行三级区划,有全国、省级、县级 区划,分别称一级、二级、三级区划 • 全国林业区划中有8个一级区,50个二级区 • 8个一级区: Ⅰ、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 中国林业区划 Ⅱ、蒙新防护林地区 Ⅲ、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 Ⅳ、华北防护、用材林地区 Ⅴ、青藏高原寒漠非宜林地区 Ⅵ、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 Ⅶ、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 Ⅷ、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
• 林业规划是以区划为依据,按国民经济 的需要和可能所制定的发展生产的长期 计划。 • 区划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而规划是区 划的发展和必然结果
林业区划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概况和 评述 • 找出发展林业生产的有利因素和限制因素,从 而看出发展林业的方向来。 1. 自然资源 水、热、光、气、地质、地貌、土 地、土壤、植被、动物等 • 自然资源: 地带性自然资源 如气象(温度 水 光照) 土壤 非地带性自然资源 如地质 地貌 土地 地形
3.主导因素原则:在形成各个区域特性的 诸因素中,总有一个或几个重要因素起 主导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林业生产发展 的方向。因此,在分区划片时,要抓住 主导因素,再参考其它因素,合理确定 区间的界线。 4.区划线与行政界线相近时,可适当照顾 行政界线。
(二)区划的依据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 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子。 2.林业资源的组合:主要指有林地,灌木林地、 疏林地和宜林地等的组合结构状况。 3.树种和树种组的组合: 4.社会经济和林业经济条件:主要指人口、劳 动力、耕地、居民点、水利设施、交通条件、 现有林业生产基础的分布和规模以及发展林工 商的可能性和潜力等。
1.造林树种必须具备有利于满足造林目 的要求的性状(造林目的)
2 .造林树种又能最适应造林地区的立地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二、各林种对树种的要求
(一) 用材林树种的选择
1.速生性 2.丰产性 3.优质性
(二) 经济林树种的选择
• 生长快、收益早、产量高、质量好、用 途广、价值大、抗性强、收获期长 • “早实性”,更要重视“丰产性”和 “优质性
Hale Waihona Puke (二)林分畜积和龄组蓄积 • 林分总蓄积包括用材林、防护林、薪炭 林、疏林和农林兼作的蓄积,而四旁树 木蓄积统计在四旁树中。 • 龄组按树木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幼龄林、 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分别统计面 积、蓄
(三)四旁树 (四)经济林资源 • 主要经济林种类、面积、成年经济林和幼年经 济林各占多少、主栽品种和产量。 (五)主要造林树种及生长情况 • 通过总体调查和树干解析,可以知道树木和林 分的生长量和生长率(胸径、树高、材积、蓄 积等)。联系生态条件,找出该县栽培该树种 的最适宜地区。
(三) 防护林树种的选择
• 生长快、郁闭早、寿命长、防护作用持 久、适应性强、繁殖容易
1.农田防护林
• 抗风力强、树形高大、枝叶繁茂、根系 分布深、与农作物没有共同病虫害
2.水土保持林
• 树冠浓度、落叶丰富且易分解、根系发 达、根蘖能力强、适应强
3.固沙林
• 根系发达、根蘖力强、抗风蚀、耐沙埋、 耐干旱瘠薄、耐地表高温、耐盐碱
• 国家林业局生态公益林建设系列标准将全国划
分为8个生态公益林建设类型区域
wang: •reference
二、人工林产量构成
1.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 光合速率 • 叶面积 • 生长期 • 老化过程 2.光合产物的转化
第二节 造林树种的选择
树种选择的原则 各林种的要求 适地适树
一、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二、林业资源现状和分析 (一)林业土地资源 • 林业土地资源,包括林业用地面积和宜林荒地 面积。 1.林业总产值及其构成。 2 .有林地、宜林地面积,林业用地的分布和交 通情况。 3 .现有林业机构、组织和人员配备,经营管理 情况包括抚育、改造、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 4 .历年来林业生产、采种、育苗、营林更新 面积、木材生产情况。包括商品材、自用材、 薪炭材等的产量、产值。 5.历史来林业生产建设投入资金。 6.各种经济林产品、林副产品产量及产值。
第三章
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
林种规划 树种选择
第一节
• 概念
林种规划
造林区划是在全面地、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分 析影响林业生产发展的农业 自然资源 和社会 经济条件 的基础上,从充分 发挥森林效益 的目的出发,按照林业发展地域分异规律,进 行林业生产的合理分区,揭示和阐明林业生产 的条件、特点、方向、布局、途径和措施,为 因地制宜地指导林业生产提供系统的资料和科 学的论证
(四)林种划分
wang:
A 商品林 (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 B 生态公益林 防护林: (6亚类)
1.一般用材林 ⒉纤维用材林 ⒊矿 ⒋农具用材林 ⒌速生丰产林
水源涵养林 水土保持林 防风固沙林、 农田牧场防护林 护路护岸林 其他防护林
特种用途林: (7亚类)
国防林 风景林 实验林 种子林 环境保护林 文化纪念林 自然保存林
(五) 特种用途林的树种选择 (六) 四旁绿化的树种选择
三、适地适树的标准、途径和方法 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
(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 适应,以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
(一)适地适树的标准
1.某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 2.某树种的平均材积生产量
(二)适地适树的途径
1.选树适地或选地适树 2.改树适地 3.改地适树
(四) 薪炭林树种的选择
1.生长迅速、生物产量高 2.萌生能力强,能反复樵采,更新容易; 3 .还能提供饲料、肥料(绿肥)、木材及其 它副产品 4 、适应性强,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格,能忍 耐干旱、酷热、寒冷、瘠薄、盐碱 5.能改良土壤,最好选用豆科的树种 6.发火力强、燃料价值高、易燃耐烧,燃烧 时不发生异味或毒气。
• 自然条件: • 生态条件: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直接的 影响 如水、热、光、气 • 环境条件: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没有直接 的影响,而是通过对生态因子给影响生 物 如海拔 地质、地貌、地形(坡度、坡 向 )植被
2.社会经济条件:是人口、 劳力、资金等非自然 资源和农业生产装备 以及国民经济总产值 和结构等。
三、林业发展成就、问题和发展方向 四、林业区划
(一)区划的原则 1 .综合性原则:进行林业区划应以自然规律为 基础,结合经济规律确定林业生产发展的方向 和布局。因此,一切对林业生产发展有影响的 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必须综合考虑。 2 .相似性原则:在同一区域内,必须保持自然 条件、林业资源条件、林业经济条件的相似以 及在发展方向、布局和主要途径、措施上的相 似性。
(三)森林覆盖率规划
• 森林覆盖率规划,可参照林业部区划办拟定的 关于《县级林业区划中确定森林覆盖率的原则 依据》试行。 (四)区划的分级和命名 (五)编制林业区划报告 • 分总报告和分区论述两部分,总报告就区划的 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予以充分阐述, 作到科学、准确。分区论述是按区划理论和原 则,对已分的区作更具体的和深入的论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