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家国情怀..
杜牧的爷爷曾为三朝宰相,杜牧是典型的「公子哥儿」。 偏这「公子哥儿」又恃才傲物狂放不羁,整日呼朋唤友游 山玩水,夜夜醉卧花丛乐此不疲。我想,即使没有朝廷的 朋党之争,人家要用他也得有所保留。当年杜牧凭借一篇 《阿房宫赋》而被点中第五名进士时,考官们就曾对他的 不拘小节多有非议。他到扬州淮安府做事,大小也是个政 府官员了,可他依然故我。「供职之外,惟以宴游为事」 (杜牧语)。他每晚外出,总有二三十名换了便衣的兵士 跟在身后。杜牧颇得意,以为是在保护他。离别扬州时, 牛僧儒为他设宴送行,告诫他说:「以你的才气,一定还 会取得更高的职位。但我经常担忧,怕你因迷恋风情而不 能控制自己。」杜牧跟人家打哈哈:「幸亏我还能经常检 点自己,不至于让你为我担心。」牛僧儒笑了笑,当著杜 牧的面打开一个小书箱。杜牧取出里面的东西一看,竟然 全是那些跟在身后的士兵写的密报,上面详细记录著杜牧 每晚风流狂浪的宗宗节节。
4、赏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接着上面表达出的 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 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 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借加 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既是作者的自勉之辞, 充分表达了作者抗敌卫国、奋发向上的崇高精神和雄 心壮志,同时对坚持抗金救国的广大军民也是巨大的 鼓舞和有力的鞭策。 •后经常被引用勉励人们要珍惜时间,积极进取。
自主鉴赏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宋《西清词话》认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
贪欢”为“独绝”。为什么会这样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独自莫凭栏”
中的“莫”有两解:一读入声,解为“勿”; 一读去声,同“暮”,解为“黄昏”。你赞成 哪一种读音和理解呢?说说你的理解。 词结句唐圭璋认为:四种了语,合作一处作结。 请你说说是哪“四种了语”。
先秦时期,爱国主义始于“大一统”观,是君国合一的思想 雏形,从《孟子》、《左传》和屈原的《哀郢》都有所体现。 汉以后,“中国”概念得到了强化,当国土沦亡之时,思想 文化的反抗比武力反抗更强烈,以至于出现了“爱国诗派”。 从屈原、陆游、岳飞、文天祥、辛弃疾,到元好问、张炎、 蒋捷、刘辰翁、刘克庄、林景熙,无不充分展示了爱国思想。 近代,爱国观念发生了转变,反帝、反封建与忠君爱国彻底 分家。这一时期爱国诗词的作者,有的本身就是反侵略战争 中的民族英雄,如林则徐、邓廷桢;有的是救亡图存的改革 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还有的是民族革命的先驱, 如孙中山、黄兴、秋瑾等等。这些诗人的忧患意识为救亡意 识所取代。
思考、词人为什么“怒发冲冠”,“仰天长 啸”,“壮怀激烈”?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中原沦
陷,山河破碎,二帝被掳,生灵涂炭,急于精忠报国。 2、描绘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3、赏析“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表现了岳飞怎样的美德?
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 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又体现了任重 道远、不可懈怠的自励之意。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 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 “尘与土”;“云和月”。既形象又很有诗意。威名远扬, 但不居功自傲,虚怀若谷,严于律己的美德。
(二)音韵铿锵,慷慨悲壮。
一般说来,表达激昂豪壮感情的词调,
拗怒音节往往表现在句脚。这首词就 是如此。 在整首词中,只有“冠”、“闲”、 “头”、“河”四字是平声,其它的 句脚全是仄声;尤其是偶句,用仄声 收脚,就好像是硬碰硬,没有调和的 余地。但在每个句子中间的平仄安排, 却是两两相间,显得和谐动听。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二年,徽、钦二帝被掳北去, 北宋从此灭亡的奇耻大辱,至今尚 未洗雪,作为臣子内心的愤恨,何 时才能泯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我要挥师北伐,驾着战车,踏破重 重险关要塞,直捣敌人的巢穴。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血。 我要像饥饿时那样吃掉敌人的肉; 像口渴时那样喝尽敌人的血。我 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 可以做到这些。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等待着从头收复了旧时山河的时 候,再朝拜皇帝(向皇帝献捷)。
如何理解国家?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难”的感叹。这样理解,似乎更深刻,更显得悲哀凄
凉。(俞平伯《唐宋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 所谓以血书者。”结合对《浪淘沙令》《虞美 人》的鉴赏分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李煜后期作品,如《浪淘沙令》(帘外 雨潺潺)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 “血写的书” 中蕴涵着他的深挚的身世之感, 他的“血的经历”,融会了人类生存中的失意 之悲。这种悲是他个人的,也是人人的,所以 具有永恒的魅力。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写作背景
•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 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 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 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 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 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 回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 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 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比较自然,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 二,从声调音节看,这句用“独”、“莫”两个 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上去不美;不如连用 “自”、“暮”两个去声字,反而显得心情沉重。 第三,这里先说凭阑有所见,而眼前所见的“无 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而曾为自己所有的“无
限江山”却又无从见到,这才引起 “别时容易见时
这首词抒写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 表达了对敌人的无比愤怒和仇恨,对雪耻复仇,还 我河山,重整乾坤,振兴宋朝充满信心的壮志豪情, 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一)直抒胸臆,感情激昂雄健。
1、开篇几句破空而来,引起激荡心潮。 2、“三十功名” 二句既表现崇高品格,又蕴涵任重道 远,不可稍懈之义。 3、“莫等闲”三句,是激励自己,也是勉励部下,成 千古名句。 4、“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音韵铿锵,运用反诘, 满腔义愤,感情强烈,力透纸背。 5、“壮志”二句,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的愤激之语,见出不共戴天的切齿仇恨。 6结篇二句再度慷慨明誓,忠心耿耿,大义凛然。 全词以雷霆烈火之笔,一气贯穿,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 魅力。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独 自莫凭栏”中的“莫”有两解:一读入 声,解为“勿”;一读去声,同“暮”, 解为“黄昏”。你赞成哪一种读音和理 解呢?说说你的理解。 “莫”有不同理解: “莫凭阑”意思是不要凭阑,而 “暮凭阑”则是在黄昏时凭阑。 两种理解皆通。
一,从时间顺序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作“暮”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 的《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 古》。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 的《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 娇· 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杜牧的扬州情结
公元835年,33岁的杜牧离开扬州,由淮安节度 使牛僧儒帐下的掌书记迁侍御使。在杜牧心中, 扬州是他的繁华地,温柔乡。杜牧离开扬州时 曾做《赠别》诗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 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 珠帘总不如。」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惟 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 天明。」两诗写得缠绵悱恻情浓意厚,全是写 给他的红尘知己的,一时竟在扬州的花街柳巷 传为绝响。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 在心头。(《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捣练子》)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 对宫娥。(《破阵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 乐》)
满江红
怒发冲冠
翻 译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胸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猛烈爆发,愤怒得头发直冲 开高冠,独自登楼凭栏眺望,一阵急风暴雨的潇潇 声刚刚停息。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登上高楼,在庭院的栏杆边,抬头远望,又对天长 啸,奋发图强的豪情在胸中汹涌澎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回顾过去,自己虽已到了而立之年,但对国 家的贡献还很小很小,功名、事业犹如尘 土,微不足道。瞻望前程 ,北伐战争十 分艰苦,任重而道远,尚需披星戴月, 日夜兼程,准备长期作战,才能赢得最 后胜利。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一定不要轻易地虚掷光阴,让黑发少年 变成白头老翁,到那时只能空有悲伤凄 切。
国家的概念
国也者,非徒有土地人民之谓, 谓以独立全能之主权,而统其居于同 一土地之人民者。又谓国家者,则以 视一国如一家之故。是谓故国者,吾 人感觉中有形之名,而国家者,吾人 理想中无形之名也。 ——蔡元培
中国古代的国家观: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天尊地卑乾坤定,卑高以成上下位,有君 即有臣,有臣即有民。民积民成国,国积
国成天下。 ——《唐才常集》
家国情怀的意义
首先,它是一种民族凝聚力。中国人特别崇敬 民族英雄,如屈原、张巡、许远,甚至在帝王、 达官之上。 第二,爱国诗词集中表现了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