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张衡传》导学案(课时1)

13、《张衡传》导学案(课时1)

13、《张衡传》导学案(课时1)一、学习目标: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作者及传主。

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学习张衡的优秀品格,了解文学方面的成就。

二、学习重点:1、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整体感知、梳理课文结构。

三、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

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

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

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

2、关于传主: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

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

《南都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

此外还著有《定情赋》《同声歌》《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30余篇。

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指南针”等。

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

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圆周率虽稍有误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精确的计算,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叹。

他的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在气象学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风仪”,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风信鸡早1000多年;在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在艺术方面,他居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

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

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3、关于人物传记(1)传记的特点: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

传记的基本特点: 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2)传记的种类: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本文属评传: 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

(二)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逾侈.()邓骘.()璇玑..()()篆.文()..()蟾蜍阉竖..()()..()()乞骸..骨()()帷幄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

第二部分(第2—4段),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高中历史,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同时也暗示了张衡晚年的悲剧结局。

3、研读第一段完成下列任务:(1)解释加点的词语: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贯六艺..,遂通五经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指出下面句式的特点并翻译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四、合作探究:五、拓展延伸:1、课文中官职专用名词: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公府:官署。

指三公的官署。

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大将军:位比三公。

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

设公车令。

郎中:官名。

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国王:指河间王。

国,诸侯国。

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2、官职变动用词: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任缺职。

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表示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第五类: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例如: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行:迁左丞,行徐州事。

主:掌管。

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勃,人名)六、课堂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属文(zhǔ)左冯(píng)征辟(bì)B.逾侈(yú)邓骘(zhì)不徙(xǐ)C.都柱(dōu )合契(qì)陇西(lǒng)D.骸骨(hài)肃然(sù)收禽(qín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A.不好交接俗人交接:与……交往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C.辄积年不徙徙:调动官职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看、视察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B.吾得兄事之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

B.“贯六艺”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史》被称为“四史”。

七、学习反思(收获、疑惑)《张衡传》导学案(课时2)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及相关文化知识。

2、学习2~6自然段,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不慕名利的精神品质。

二、学习学重点:1、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三、自主学习:阅读2~6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为太史令。

.....郎中,再迁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而出....,衡乃诡对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视事...,征.拜尚书..三年,上书乞骸骨2、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3、纵观全文,传记从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张衡传写了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能三个方面,却又并非彼此独立。

全文三部分,分别着重写了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联系。

比如第一部分的“从容淡静”与第二部分的“不慕当世”;第一部分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因以讽谏”与第三部分出任河间相时的“治威严,整法度……称为政理”.又如第一部分的“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与第二部分“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等等.我们都能看到张衡无论是平时为人还是政治才干,无论是谦逊自处还是潜心科研,都是前后一贯、浑然一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四、合作探究:1、张衡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主要是通过具体、详细地介绍他的重大发明地动仪来说明的。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地动仪的?明确:候风地动仪:时间——阳嘉元年名称——候风地动仪材料——以精铜铸成外形——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构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蛛,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作用——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效果——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评价——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验证——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使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候风地动仪是十分精致灵巧的:都城洛阳与发生地震的陇西郡相距一千多里,地动仪竟能及时测报,可见其灵敏准确的程度。

文章的这部分的介绍深入细致,清晰扼要,文字简练,而又形象生动,跌宕多姿,写得非常精彩。

因此,候风地动仪虽已失传,根据这段文字却能复制还原。

)2、本文在选材的详略处理上又是有什么特点?五、拓展延伸:1、学习这篇人物传记,我们从张衡那里得到了什么启发?写作上有什么借鉴?2、开阔视野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

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