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 CITY》——一场现代媒体策划下的悲剧
——刍议策划新闻与新闻炒作介入新闻事件的消极影响
■枕流
《MAD CITY》剧情梗概:(来自搜搜百科资料,部分有改动)
本片是一部探索美国现代社会的影片,十分感人,催人泪下,也对美国社会、美国新闻界进行了无情的批评。
麦克斯·布雷克(达斯汀•霍夫曼饰)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在新闻圈子内享有盛名,不过在一次空难事件中他的报道没有现场感不再被上司重用。
有一次他被派往一座博物馆作一次无关紧要的采访,但在这里他却正好赶上了一起劫持人质事件,而劫持人质的萨姆(约翰•特拉沃尔塔饰)却是一个十分值得同情的人。
他是一个本分的美国人,在麦克斯采访的这家博物馆作保安,他工作努力,在家里是一个好丈夫,也是两个孩子的好父亲,但他却被老板班克斯馆长解雇了。
在与老板论理时他一怒之下竟误杀了以前要好的同事,并进而劫持了人质。
麦克斯现场采访了萨姆,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他决定帮助萨姆逃脱法律制裁,当他说服萨姆走出博物馆时,等待萨姆却还是手拷和铁窗。
正文:
悲剧的前奏:
正如以上所诉,萨姆在劫持人质的犯罪过程中,接受了麦克斯的现场采访。
这一荒诞的情境是如何产生的呢?让我们回到现场:麦克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首先想到的是“独家大新闻”、“实况转播”,于是阻止其搭档实习生劳丽打电话报警。
他的这一有违新闻道德及社会道德的决定,恐怕就是这场悲剧的伏笔了。
我认为,从这里开始,麦克斯便一步步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了策划。
他心里完全明白事件要怎样发展才会更具有“新闻价值”,更惹人注意。
而面对一个事实上毫无恶意、对劫持人质“操作过程”一窍不通,并且只想着“弃械投降”的“犯罪分子”萨姆,他充当了“老师”的角色。
教育,或者说教唆萨姆如何应对警方,如何去进一步发展事件。
这里的麦克斯,完全是一个熟悉各种“操作过程”的现场导演。
于是,麦克斯通过一番教育、诱导(“你现在恐怕有麻烦了”“那些人们现在恨死你了”“弃械投降前你一定要做一件事”),成功使得萨姆接受了他的现场采访。
麦克斯由此一炮走红,以致各大媒体纷纷关注,引发收视狂潮。
事情发展到这,我想,麦克斯的本来目的(“独家大新闻”)应该是达到了。
然而此时,麦
克斯似乎忘记了一个问题:新闻炒起来了,却要怎样结束?面对无辜的糊涂的萨姆,他要做些什么去获得最完美的结局?
其实,我认为,从一开始,麦克斯的策划就很明确,笔者擅自推断如下:
封闭消息作好独家报道准备——导演、引导事件进入预期过程——别出心裁的现场采访,在犯罪进行时与犯罪分子面对面,探究其来历与犯罪原因,利用这一最大噱头引发收视狂潮——阐述事件原貌,并树立犯罪分子的良好形象——在人民的舆论中政府放过或者从轻惩治犯罪分子——事件告以段落。
若事件果真照此发展,也许这一事件对于萨姆并非坏事——他因此成名。
在这个社会,拥有了知名度便不愁工作,说的通俗点,不愁钞票了。
可是,这样的侥幸却没有出现,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下去,并最终将萨姆推向了死亡的火光中。
共同的悲剧:
事件是在最后一个阶段发生逆转的。
当时,在麦克斯对萨姆作了现场采访之后,人民舆论确实偏向了萨姆,多数人赞成放过萨姆,并出现了支持萨姆的纪念T恤。
然而,其他各大媒体不甘于其独家报道,于是另辟蹊径,报道萨姆的负面消息,甚至不惜去找人虚构事实,误导观众视线。
而妻子在电视里的出现更是惹怒了糊涂的萨姆,使其对着博物馆外大肆开枪宣泄不满。
虽未有伤亡,群使得群情激奋。
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类报道中,最具影响力(或者说误导性)的,是麦克斯前所在媒体的对头凯文·霍兰德的报道。
凯文因为与麦克斯的私怨,利用其地位想抢夺麦克斯的这条新闻,而麦克斯却并不合作。
于是,凯文在新闻中声称自己“发掘出了更惊人的幕后真相”,指出萨姆亲友的说法不可靠,认为他是“糊涂冲动的危险人物”。
并最终得出结论“幕后黑手正是麦克斯”,不遗余力的对萨姆及麦克斯进行了大量的负面报道。
加之之前被萨姆误伤的警卫突然死亡(电影暗示是FBI所为),这一切最终导致了舆论走向开始逆转,民众转而支持政府严惩萨姆。
到这一刻,我想麦克斯也只得再次无奈道“民众是善变的”。
麦克斯策划了这场轰动的新闻事件,而众多的媒介则对此进行了新闻炒作。
笔者并非妄言,然我们来看一下策划新闻与新闻炒作的定义:
策划新闻:所谓策划新闻,是为达到某种宣传效果或者是社会效果,不注重客观事实,而人为地策划一起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
新闻炒作:①新闻炒作一般是指新闻媒体对某个事实进行长时间、多层次、全方位、大范围的连续报道。
“炒作”的视角往往注重新闻事实的微观细节炒作的目标往往定位于公众舆论的广泛关注和公众情感的大量涉入。
②所谓新闻炒作,往往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无中生有,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来混淆视听.另一种往往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小题大做,乱设议题。
(资料来源于Google)
根据定义,麦克斯对事件的引导,正是一手策划了一起极具轰动性的新闻。
而众媒体随
之蜂拥而上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为了博眼球不惜作假制造各种新闻,诸如出钱雇人假装是萨姆的朋友而胡言乱语,诸如将事件牵强的联系到种族歧视等等。
全美的媒体似乎疯狂了,连国外知名媒体CNN也介入其中。
说的不负责任点,只是一起普通的人质劫持案(毕竟这种事在美国并不少见),媒体有必要这样蜂拥而上不厌其烦狂轰滥炸似地进行报道吗?掌握着媒介话语权的这些人,通过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案件刺激性)、报道规模的把握(出动大量人力大肆报道)和报道方式的灵活运用(电话连线、现场直播等),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这样一个事件上,通过对事实的渲染,巧妙地激发了公众的情感,引导公众的行为。
却最终不负任何责任似地为悲剧的发生不断做铺垫。
萨姆死了,死在自己点燃的炸药中。
可我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杀死了他?这并不是笔者为了制造悬念而故作的侦探小说式的设问,这是拷问我们每一个新闻人良知的反问。
媒介在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和现象时,到底应该以怎样的立场和原则来决策和规划我们的报道?在感情和理智相矛盾的时候,媒介站在那一边?在面对需要关怀的报道对象和同样需要关怀的社会公众的时候,媒介要倾向于谁?
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悲剧并非只在美国发生,它同样也出现在中国。
譬如2002年3月的“五胞胎”事件,1998年《学习与革命》的推销事件,以及更早些时1997年台湾女星白冰冰女儿绑架案。
这些新闻事件想必业内人士对此并不陌生,在此就不敷言了。
(文见《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第七章第一节)
我们的媒体,偏离了新闻策划要客观事实为准则的轨道,而进入了策划新闻与新闻炒作的误区,不时的干预、诱导甚至操纵事实的发展变化,以此来引起社会轰动,博得收视率,一时间“洛阳纸贵”,媒体的经济效益也直线上升。
这样的做法做终会使自己失去受众的信任,并因此而走向灭亡。
《MAD CITY》,一场现代媒体策划下,萨姆的悲剧,却也是整个新闻业界共同的悲剧。
写在后面:
回到影片讲述的故事,我想,麦克斯初为记者时,想必也和实习生劳丽一样不懂得“变通”。
当看到有人受枪击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去救助,而非新闻,而非镜头表现力。
我们都曾身为实习生过,面对某些老记者的只注重新闻的“变通”,面对眼前的受伤者,我们是否有勇气放弃更加博眼球的镜头只身向前,是否有勇气去抵制几乎成为行业潜规则的“变通”?
必须牢记,我们首先必须是“人”。
其次,才是“新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