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史诗——京杭大运河(图文)2006-7-9,17:53:48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将这五大水系联结起来。
流经北京、河北、天建、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
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
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或运河。
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
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
今天,着名的水利专家郑连第先生将带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从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解读。
京杭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
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
它像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
今天的大运河,基本是清乾隆年间最后一次疏浚的河道。
自隋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大运河始终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不过到了民国时期,纵贯南北的津浦(从天津到南京的浦口)铁路通车之后,大运河就渐渐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下降成为区域性的交通网。
不少河段出现淤塞,一到枯水季节即告断航,在某些时期,甚至造成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用煤告急。
近年来,大运河又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中,大运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大运河重新整治的工程正在展开,清淤疏浚已初见成效。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
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洛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
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运河远眺运河变迁隋朝大运河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
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
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
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北京市区至通县,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2)北运河:通县至天津市,通县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经东平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6)里运河:清江至扬州,入长江;(7)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
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运河改造一部流动的厚重史书我国的河流水系,除横断山区外,基本都为自西向东流,各水系间有分水岭阻隔。
为扩大活动空间,人们自然想到沟通各水系的运河,以缓解陆路来往的艰辛。
京杭运河开凿始于春秋时的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在今扬州南北,连接成串的天然湖泊沟通了长江和淮河。
以后又有菏水和鸿沟把黄河和淮河联系起来;用灵渠穿越南岭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沟通。
魏晋南北朝时,为战争需要又开凿了白沟等运河,把黄河和海河水系直至滦河水系连接起来。
这样,早期联系滦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珠江的南北通道已经形成,其中包括了初期的京杭运河。
在以后的年代,各段水道兴废不一,但水道网络却始终存在,并根据需要有不同的延伸。
在隋朝和元朝,有两次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
前者都城在西,后者都城在北,淮河以北的线路有大的改动,但重点基本没变。
一次耗时数百年的初创、两次巨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无法胜数的小规模改建、扩建,构成了京杭运河的全部历史。
它是数十代人的集体创造,它关连着一个伟大国家的历史进程。
承载帝国梦想中国历史上秦、隋、元三次大统一都把建设京杭运河作为优先规划和实施的大事,历朝历代都把维护运河的通航作为要务。
运河已经成为国家的生命线,它承载着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
《旧唐书.崔融传》描绘了京杭运河水运网在国家经济上的不可或缺,“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
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当时唐朝都城的运河港口广运潭尽收天下财富,汇聚着全国各地的舟船,“若广陵则锦、铜器、官端绫绣;会稽则罗、吴绫、绛纱;南海玳瑁、象齿、珠、沉香;豫章力士瓷饮器、茗铛、釜;宣城空青、石绿;始安蕉葛、蚺胆、翠羽;吴郡方文绫。
船皆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
唐宋时期有大量的国外使者和学者来中国朝圣或求学,他们多由运河来去,他们生动地记载了运河及其沿岸的繁华。
《马可波罗游记》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对运河的叙述。
运河所经名城荟萃,人才辈出,是我国历史面貌的重要见证。
水利工程的典范京杭运河行经不同地形、地质和水资源条件的地区,这使运河的修建、维护极其困难和复杂。
我们的祖先解决了运河的众多难题,写下了水利史上浓重的一笔。
先人们根据运河各段的具体条件,做出了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的工程规划,综合解决了汇水、引水、节水、行船、防洪等难题,实现了全线的通航。
其中,白浮引水、引汶济运、南旺分水、清口枢纽等工程,至今都为国内外专家所赞叹。
京杭运河创造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个奇迹。
它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洪泽湖;它综合地解决了蓄水、运河供水、冲沙、分水、防洪等多项水利需求;它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斜面升船机,其中最大的瓜洲堰,以22头牛作为升船动力,实现长江中的航船进入苏北运河;它还有大量人类早期的通航闸门,特别是北宋在今淮安附近的复闸,是世界上最早的两个闸门的通航船闸。
在元朝,运河上已有了通惠河、会通河、济州河等多个渠化河段。
京杭运河也搭建了顶级科学家施展才华的舞台。
元朝郭守敬在运河规划中提出了海拔概念,并据此实施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渠化工程;明朝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在黄淮运综合治理中得到了有效的实践。
血泪堆砌的辉煌京杭运河的光环掩盖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与泪。
其实无论是运河的开凿,还是运河的通航都凝结着万千黎民百姓艰辛的劳作。
滔滔的运河之水浸透着百姓的血泪,它的历史也是一部辛酸血泪史。
在开凿运河时,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凿通济渠时,役丁死十四五”。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永济渠时征河北诸军一百多万,男丁不够,就抓女工上河。
河工在五万名监工监督下日夜劳作,动辄受“枷项笞背”的处罚,弄得许多人家卖儿鬻女,家破人亡。
隋唐运河,运输量巨大,船队要从黄河三门峡经过。
相关文献对牵船纤夫的劳作情况有过生动的描述:“自集津上至三门,皆一纲船夫并牵一船,仍和雇相近数百人挽之。
河流如激箭,又三门常有波浪,每日不能进一二百船,触一暗石,即船碎如末,流入旋涡,更不复见。
”“苟纤绳一断,栈梁一绝,则扑杀数十人。
落栈着石,百无一存,满路悲号,声动山谷。
”......河畔名城:北京北京是大运河的起点,而大运河在北京的起点则是在今天的什刹海。
元时称什刹海为「海子」,又称「后三海」,包括前海、后海和积水潭(又称西海)。
三湖之水来自于玉泉山,经长河汇注而成。
因湖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名什刹海(即十刹海)。
什刹海现有水面34公顷,「银锭观山」号称「燕京小八景」之一。
许多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如放荷灯、泛舟游湖、宴饮赏荷等,至今仍然保留着。
现在,这里是北京着名的旅游景点。
「什刹海水上游」的路线已经开通,处处感受到北京留下的明清市民风俗。
大运河北京什刹海段(大运河起点)什刹海银锭桥大运河通州段大运河通州段天津天津于明永乐二年筑城置戍,自迁都北京后,天津渐成京师东南转运与边防重地。
清雍正年间在此置州,1860年后对外贸易日益发达,成为华北最大商港,民国之后更成为北方近代工业基地。
现为全国四个直辖市之一。
杨柳青镇位于天津市西北,京沪铁路纵贯全镇。
镇东南滨南运河,西北临子牙河,水陆交通便利。
这里是着名的民俗古镇,以木版年画闻名于世。
杨柳青年画色彩鲜艳,主题明快,尤以「麒麟送子」、「年年有鱼(余)」、「鲤鱼跳龙门」等最为传神。
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过了图中的金钢桥后汇入海河德州山东德州是一座古城,早在秦代时就在这里建造县城,明代起开始称为「德州」。
大运河纵贯德州全境。
在德州北郊北营村,至今完整地保存着一座古陵墓——苏禄王墓。
苏禄古国位于今天菲律宾共和国的苏禄群岛,当时的苏禄国有东、西、峒三王,以东王为尊。
明永乐十五年(西元1417年),苏禄国三王率眷属及侍从340余人前来中国京城朝拜明成祖永乐皇帝,九月返国途中,东王于德州城北安陵驿馆染上疾病,不幸逝世。
永乐皇帝下令以王礼厚葬之。
这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重要史迹,至今保留完好。
聊城、济宁、曲阜沿着大运河作历史漫游,可以看到运河两旁一个个历史人物傲岸站立,仿佛在审视着人间的过去、今天和将来,检阅着大运河上来去匆匆的过路人。
山东聊城,古称东昌,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岸。
明清两代,这里商家云集,经济繁荣,成为南北交通的要冲。
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在这里合资兴建会馆,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名噪一时。
会馆建筑面积达3,311平方米,有殿堂楼阁160多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会馆里有戏楼一座,其内壁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京剧、河北梆子、陕西梆子等剧种的120余种传统剧目题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穿过聊城东昌湖的古运河,两岸绿影婆娑山东济宁,古称任城,是全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成功,济宁在明清时是鲁西南地区最繁华的商都,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令其自豪的历史文物,太白楼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