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点滴做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点滴做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点滴做起
近日,刘云山同志在《求是》撰文,要求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指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必须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

的确,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中楼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土壤就在于人民群众真实鲜活的日常工作
和生活,就在于人民群众为梦想而拼搏为生活而努力的奋斗中。

作为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三个倡导”的24个字,要像种子一样播种中华大地,要融汇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体现在人民群众的一言一行,才能根深叶茂,彰显其活力。

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侈品,恰恰是最体现民意、最接地气的。

对于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理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似乎是抽象的,甚至是虚空的。

所谓“高不可攀”的误解,根源在于不知晓不了解。

我们生活在当下社会主义中国,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道德坚守,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难点,其生命力也恰恰在于认知认同基础上的身体力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3%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日常行为有影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聚社会正能量的粘合剂,特别是要在个人层面彰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要从群众的生活点滴、工作细节入手,从群众的潜在的心理需求出发,尊重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活力,强化道德养成,注重道德践行,让群众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付出,从刻意为之到习以为常,在潜移默化中常为小善、修身立德,增强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把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意志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

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凝炼、概括,即:在国家理想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秩序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行为规范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下面,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原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
首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迫切需要、是紧迫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中国国情、反映时代精神、研究中国问题、回答时代课题、引领社会……
明显地体现着中国精神,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坚定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凝聚到继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上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逻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了中国要到哪里去,它揭示了民族复兴的目标。

富强指向经济目标,民主指向政治目标,文明指向文化目标,和谐指向社会目标,展示了人民幸福、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四大共同愿景:富强实现民富国强,民主追求政治昌明,文明彰显人类共识,和谐体现华夏精神。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

自由彰显人的个性,平等呼唤公民尊严,公正提供社会良知,法治保障正当权益。

全面发展以自由为基,市场经济以平等为先,政府治理以公正为要,社会秩序以法治为准。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它是公民道德行为的准则。

爱国体现社会公德、敬业突出职业道德、诚信彰显人伦美德、友善重在个人品德。

对国家的忠诚使我们爱国,对职业的热爱使我们敬业,对家庭社会的关怀使我们诚信,善待他人使我们友善。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重要论述,所包含的都
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

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可以说,这一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原则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兴国之魂”建设的伟大工程。

十八大之后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中央雷厉风行地推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政,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命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干”出来的,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正是源于这种实干。

而核心价值观体现的目标、根基和准则要落在实处也需要“实干”。

实干就是实践,就是践行。

而要践行,首先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就要使整个社会和每位公民通过自己的价值选择、价值认知、价值体验和价值信仰来接受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来真正践行它。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普遍共识。

价值观本身是一种方向、目标、理想和信念。

倡导价值观,关键在于践行。

但是,践行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强制灌输,而必须靠自觉地认同、接受,然后才能在行动中体现。

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内心的需求。

践行的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识”和“合力”。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需要最大可能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理论选择过程和实践认同过程的统一,它包含两个方面的任务: 一方面,要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合理的选择; 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的共识,得到社会广泛遵从,并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

要实现这种转化,必须坚持以下几方面的践行原则:
第一,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素养,从我做起,率先垂范。

唐五代时有冯道其人,一生历5朝事11主,宋人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痛斥此人为不义之徒:“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
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欧阳修强调的是朝廷大臣尤其不能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否则天下必乱,国家必亡。

为什么古人要将官员的伦理道德要求提高到国家的生死存亡高度呢?这与官员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分不开。

自人类社会阶级分化以后,社会的管理者,或者说社会制度、社会原则、社会运行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就以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身份面对人民大众。

如果官员以其自身的正确行为来示范他人遵循社会公共价值体系,众人就会因服气而从之。

否则,既不服,又效之。

因此,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与亲和力,常常在于凡人小事。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消除疏离感和隔膜感,最佳的桥梁和纽带,就是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很多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时代楷模等典型人物。

平民英雄可敬,凡人善举可学,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用自己的平凡和义举默默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言行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他们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在树起一座座价值丰碑的同时,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群众的内心深处,让群众切身感受并认同核心价值观,并升华为一种踏实、坚定的价值追求,从中获取前行的力量。

张帅
201312160115
美术学院
动画一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