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专题安徽省地理编写:熊德胜地理工作室审核:辉文文化文科研究室█ 专题目标1.根据实例、资料,分析、评价安徽省的地理概况及特征。
2.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安徽省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3.根据资料和有关数据说明安徽省在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4.联系中国地理有关知识分析安徽省的区域特点及其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 知识网络一.位置、行政区划和人口1.安徽省位于我们伟大祖国的东部(1)从纬度上看,安徽省地处半球纬度地区。
(2)从海陆位置看,安徽省属于省份,与长江三角洲相接,距海。
2.行政区划安徽省简称皖。
全省划分为个省辖市。
通常称为皖北,淮河与长江之间为,为皖南。
省会。
3.人口大省(1)人口总数居全国第8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数量迅速。
20世纪7 0年代实行以来,人口增长速度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人口基数,每年净增人口仍然,人口形势十分严峻。
(2)人口密度远全国平均水平淮北平原、长江沿岸平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人口密度(3)全国劳务大省(4)少数民族,人口数量(5)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城镇化;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人口受教育状况显著。
二.自然条件1.平原、山地、丘陵相间的地形北部为A ;中部为B 和C ;南部为D 和E 。
全省最高峰:a黄山主峰。
2.温和湿润的季风气候安徽省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为:四季分明,明显,温和,夏雨集中。
(1)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淮河以北为(温度带)(干湿地区)地区淮河以南为(温度带)(干湿地区)地区(2)降水分布特点:南北,山地,平原和丘陵地区。
(3)旱涝灾旱频繁,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次数最多,范围最广,危害最大。
其中尤为突出。
3.主要的河流和湖泊(1)三大流域①横贯安徽北部②自西南向西北横贯安徽,有“八百里皖江”之称南部的③,属钱塘江水系(2)安徽省最大湖泊④,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有“皖中明珠”之称。
4.过渡性的植被和土壤(1)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从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自北向南依次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
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植被呈分布。
植物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繁多。
有大面积的人工林和经济林。
(2)土壤呈现自北向南过渡的明显特点,淮北地区主要为,江淮地区为黄棕壤和黄褐土,皖南为黄壤和。
在江淮和皖南地区有大片肥沃的水稻土。
三.经济发展1.农业大省形成了淮北的、长江流域的和、淮北和沿江的、和的林、茶等优势产业带2.矿产开发五大优势矿产:煤炭:储量居华东地区首位,集中分布在。
铁矿:分布遍及全省,以、当涂、繁昌、庐江等地最为集中。
铜矿:主要分布在沿江的、池州、怀宁、庐江等地明矾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也比较丰富。
3.工业(1)以和煤矿为中心的两淮能源基地历来是长江三角洲的能源供应基地。
“钢城”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2)冶金工业有“古铜都”之称的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3)汽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建成了、等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4)家用电器工业闻名全国,、、芜湖是全省重要的家用电器工业中心。
(5)高新技术产业:建成了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4.交通运输(1)铁路:是安徽省交通运输网的主体主要铁路南北向:①、②-阜淮线-③-④、合九(九江)线东西向:⑤、宁(南京)西(西安)线、宁铜(铜陵)线、铜九(九江)线(2)公路运输:是安徽省陆路运输的主要方式。
已形成以为总枢纽,以、、、等为区域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3)内河航运:长江、淮河、巢湖在全省内河航运中占重要地位,、是全省重要的内河港口。
(4)民用航空:、是国家一类空港口岸5.城市格局“一点两线”(1)以a 为中心点的省会经济圈(2)以b 、c 、d 、e (简称宜)为重点的皖江沿线“马芜铜宜”城市群(3)以f 、g 、h 为重点的淮河流域“两淮一蚌”城市群四.文化与旅游1.地域文化影响深远的有徽州文化和桐城派等。
2.丰富的旅游资源(1)长江以南五大名山 A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B :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齐云山:道教名山清凉峰、牯牛降:生物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桃花源里的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歙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新安江、C 以及众多的洞穴等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革命纪念地(2)长江以北D 、E 、巢湖、花亭湖大别山区的五大水库和F寿县、亳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革命纪念地【答案】一.1.(1)北中低(2)内陆不远2.17 淮河以北皖中长江以南合肥3.(1)增加计划生育大很多(2)高于高较低(3)输出(4)多少(5)加快加快改善二.1.A淮北平原B大别山区C江淮丘陵D长江沿岸平原E皖南山区a 莲花峰2.季风湿润(1)暖温带半湿润亚热带湿润(2)多少多少(3)淮河流域3.(1)①淮河②长江③新安江(2)④巢湖4.(1)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垂直(2)棕壤红壤三.1.小麦水稻油菜棉花皖南山区大别山区2.两淮地区马鞍山铜陵3.(1)淮南淮北(2)马鞍山铜陵(3) 合肥芜湖(4)合肥滁州4.(1)①京沪线②京九线③淮南线④皖赣线⑤陇海线(2)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3)芜湖蚌埠(4)合肥黄山5.(1)a合肥(2)b马鞍山c芜湖d铜陵e安庆(3)f淮南g淮北h蚌埠四.2.(1)A黄山B九华山C太平湖(2)D天柱山E琅琊山F天堂寨宣城,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
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哗、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现辖宣州、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五县一区,并代管宁国市,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万,其中2000年设立地级宣城市后,县级宁国市由省直辖,委托宣城市代管。
凭皖赣、宣杭两铁路,318、205两国道保持着与外界畅通的气象,从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畅达,商品集散,成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胜迹遍布。
临风怀古,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的敬亭山,自南齐谢朓以采,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厂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历代人才辈出,著作《笤溪渔隐丛话》的胡仔,红顶商人、一代巨贾胡雪岩,徽墨传人胡开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小品文学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邹等,使绩溪赢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黄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
宣城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
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原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风光独揽胜境。
宣城地灵而人杰。
“宣城梅”自宋以来,名人辈出,“宋诗开山祖”梅尧臣,宋名臣梅询,明戏剧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黄山画派巨匠梅清,清数学大家梅文鼎,近代学贯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一说;“绩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开文、胡适,皆声闻天下,青史留名;“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采,历代仕子如林,仅近代就有父子书法家吴玉如、吴小如,学者兄弟吴半农、吴组缃,书画家吴作人,此外尚有吴葆萼、吴茂荪、吴则虞等一批学者名流。
宣城物产丰饶。
南湖银鱼、水阳河蟹、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绿雪、涌溪火青为首的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士特名产,而其中尤以宣纸宣笔、旌德三麻、绩溪蚕丝、徽墨、唐代“宣州红线毯”、宋代“宣城诸葛笔”、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扬名华夏。
如今“水东琥珀枣”、“敬亭绿雪茶”、“郎溪瑞草魁”、“宁国黄花云尖”、“泾县红星宣纸”、“绩溪梅花白厂丝”,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名气。
区划人口经过2001-20XX年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全市由17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7镇、103乡、6个办事处)调整为现在的1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有61个镇、44个乡、10个街道办事处。
20XX年4月11日、12日,宁国市所辖天湖镇改设天湖街道办事处,并委托宣州区代为管理,同时撤销汪溪镇设立汪溪街道办事处;28日设立竹峰街道办事处。
宣州区(14镇、5乡、7办事处)水阳镇、狸桥镇、杨柳镇、孙埠镇、洪村镇、沈村镇、向阳镇、溪口镇、周王镇、古泉镇、水东镇、新田镇、文昌镇、寒亭镇;黄渡乡、养贤乡、五星乡、朱桥乡、金坝乡;双桥办、鳌峰办、西林办、澄江办、济川办、飞彩办、敬亭山办。
郎溪县(8镇、4乡)建平镇、毕桥镇、涛城镇、南丰镇、十字镇、梅渚镇、东夏镇、新发镇;飞里乡、凌笪乡、姚村乡、幸福乡广德县(6镇、10乡)桃州镇、邱村镇、誓节镇、新杭镇、流洞镇、柏垫镇;卢村乡、花鼓乡、月湾乡、下寺乡、赵村乡、祠山岗乡、东亭乡、凤桥乡、杨滩乡、四合乡。
泾县(11镇、10乡)泾川镇、茂林镇、榔桥镇、蔡村镇、云岭镇、黄村镇、桃花潭镇、晏公镇、丁家桥镇、章渡镇、琴溪镇;西阳乡、汀溪乡、苏红乡、中村乡、北贡乡、包合乡、厚岸乡、昌桥乡、童疃乡、孤峰乡宁国市(8镇、6乡(含民族乡)、6办)仙霞镇、中溪镇、宁墩镇、梅林镇、港口镇、霞西镇、甲路镇、胡乐镇;青龙乡、方塘乡、竹峰乡、万家乡、南极乡、云梯畲族乡;西津办、南山办、河沥溪办、竹峰办、汪溪办、天湖办(委托宣州区代管)绩溪县(7镇、4乡)华阳镇、金沙镇、杨溪镇、伏岭镇、长安镇、上庄镇、临溪镇;家朋乡、板桥头乡、瀛洲乡、荆洲乡旌德县(5镇、5乡)旌阳镇、蔡家桥镇、三溪镇、庙首镇、白地镇、俞村乡、兴隆乡、孙村乡、云乐乡、版书乡[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96‰,比上年上升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3‰,上升0.3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3.74‰,上升0.65个千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