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学

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总复习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1.文献校勘的对象包括讹文、脱文、衍文、倒文。

2.刘向《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3.古代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简牍文献、缯帛文献、抄本文献、印本文献等。

4.中国古代文献的装帧形式有: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七种。

5.张之洞认为古籍善本包括三类:足本、精本、旧本。

6.宋濂《诸子辨》为首部辨群书之伪的专书。

7.被陈垣称为既“最高妙”又“最危险”的校勘方法是理校法。

8.《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

9.《春秋三传》包括《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

10.“前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1.《三通》包括唐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12.陈垣概括的四种校勘方法是: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13.《四库全书》集部共分五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诗文评。

14.狭义的文献概念是指一切有意义的语言文字的记载,广义的文献概念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或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古典文献学所研究的文献是指狭义的文献。

15.《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部史志目录,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史书中艺文志的先例;《隋书·经籍志》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四库全书总目》则是我国古代一部规模最为庞大、体例最为缜密的解题书目。

16.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为第一部综合性辨伪专书。

17.辑佚可以分为全辑、重辑、补辑三种类型。

18.目前最完备常用的丛书目录索引,是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和阳海清编撰《中国丛书广录》。

19.“文献”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八佾》,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典籍和人们口传身习的各方面的知识。

20.文献的研究主要在文献本身、文献文本与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三个层面进行的,分为版本学、目录学、典藏学、注释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与编撰学。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以古往今来一切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古代文献的物质形态,内容类别,整理利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则是古典文献学。

2.版本:狭义的版本指与写本相对而言的印本,即雕版印行的书籍;广义的版本是指同一书籍因编撰,传抄,刻印,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而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3.版本学: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形态各异的本子,研究这些差异并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就是版本学。

4.巾箱本:版本形式的一种,指小可置于巾箱便于携带的刻本。

5.殿本: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简称,因刻印书籍机构设在武英殿,故名,也成殿版,所刻书籍以刻工精整,印刷优良著称。

6.牌记:又名书记,书碑。

指在书的卷末或序文目录的后边或封面的后边刻印的图记,多记刊刻者姓名,时间等内容。

7.鱼尾:即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而得名。

刻有一个鱼尾(◤◥)的叫“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

8.校勘:将一书的不同版本以及其他有关文献加以比较对勘,考订文字的异同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原来的面貌。

9.讹文:古籍在传抄刻印的过程中,文字往往被抄错或刻错,这类错误的文字成为讹文,误文,亦称讹字,误字。

10.衍文:古书在传写刻印过程中还可能多出来一些文字,这些多出来的原本上没有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羡文,衍字。

11.脱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脱漏字句或简策篇页,脱落丢失的文字称为脱文,亦称夺文,阙文,或缺文。

12.倒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前后次序颠倒的文字,称为倒文,或称倒字。

13.总集:汇录两个以上作家的作品。

可分为全机性总集和选集性总集,前者汇集一朝或一体,或某一题材,或某一地域作家的作品,使“零章残什,咸有所归”;后者是选录部分作家的作品,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

14.类书:是人们从大量文献典籍中摘抄出各种资料按一定比例编纂而成,以供检查的工具书,所以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由于它的内容无所不包,被称为中国式的百科全书。

15.丛书:由许多书汇编成集的一类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起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分为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16.《十三经》:指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17.《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即被历朝奉为正统的史书,内容上起于黄帝,下至明崇祯十七年,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史》《新唐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1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名《四库提要》,200卷,清纪昀纂。

《四库全书》每一书校订完成,馆臣撰写提要,昀别择去取,笔削考核,历时十年,与《四库全书》同时完成。

后来将提要另辑成书,单独刊行,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

每打错一个标点扣1分,扣完为止。

共10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汉志》,属于史书志目。

《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

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

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

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

据考,《经籍志》由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徵删订。

它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籍14000多部,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分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志首有总序,各部,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代官衔,不作评价,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书下小注,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故最为后世学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备,真实和科学。

这也是古文献编纂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②全备,是对文献编纂工作的首要基本要求,即搜集材料应当力求搜罗全部文献,避免重大的遗漏,这样才能提高编纂质量,使之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真实,求真的基本要求是不伪不滥。

所编录的文献本身应当真实,采集到的文献史料也要经过审慎的考证才能编入,不能擅改原文,逐一注明原始出处;科学,这里的科学是指体例而言,即文献史料的编排应当科学有序,要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检。

4.简述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全,真,正”三个方面。

所谓全,就是要避免漏版。

既辑一书,搜求该书的佚文应当力求全备。

为此,应当博览群书,不但要查各种典籍,还要查找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尽可能详备地搜集资料。

②所谓真,就是要避免滥收和误收。

所辑内容正确无误,不要误将本书中已有的不是佚文的文字辑入,更不要将他书的文字作为本书的佚文辑入。

这就要勤于查核,对搜辑到的史料作认真的考辨,避免张冠李戴的错误。

③所谓正,就是要体例完善。

首先,所辑的文献应当尽可能依据善本,准确抄录,认真核对。

其次,所辑佚文的编排,应当尽可能还原书的本来面貌。

5.简述校勘的四种方法。

【答】①对校法: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的错误的方法。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

②本校法:即以同一种书的上下文或不同部分相校,从而抉择其异同,正其误。

在没有异本可供比勘,或虽有异本,但无校勘根据可循的情况下,此方法有效且实用。

③他校法:即以本书以外的各种文献典籍来校本书。

此方法能解决对校和本校所不能证明的讹误,但要求校勘者熟悉古代文献。

④理校法:即根据事理,文理进行校勘。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校除各种异文之后,要依理对异文的正误做出判断和抉择,这一类往往是和本校,对校,他校结合进行的;二是在通过对校,本校,他校无法找到版本的情况下,按照事理或者文理加以推断。

此方法“最高秒”但也“最危险”。

6.清代王引之提出的校勘古籍的“三勇改”和“三不改”原则是什么?【答】①引之语:“吾用小学校经。

有所改,有所不改。

周以降,书体六七变写官主之,写官误,吾则勇改。

孟蜀以降,斩工主之,斩工误,吾则勇改。

唐宋元明之士,或不知声答文字而改经,以干误为误,是妄改也,吾则勇改其所该。

若夫周之末,汉之初,经师无所帛,异尔博矣,吾不能择一以定,吾不改。

假借之法,由来久矣,其本字什人可求,什二不可求,必求本字以改假借字,则考反之圣之任也,吾不改。

写官,斩工误矣,吾疑之,且思二得之矣,但群书无佐证,吾惧来者之滋口矣,吾又不改。

”②也就是说,古籍因抄写,刻印和后人妄改出现的错误,有确凿的理由和版本一句的,应当勇于改正;那些义可两通的字,假借字,知其为误却没有版本依据的字,则不改。

7.请简述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总结清儒辨伪的六条方法。

【答】①著录传授上检查②从书籍所载事迹、制度和所引书上检查③从文句或文体上检查④从思想渊源上检查⑤从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⑥从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材料上检查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举例论述学习古典文献学的目的与意义。

【答】目的:①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更好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体改民族信心的必要条件。

”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打好从事文献整理及一切历史科学研究的基础。

例如,不明目录,就难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不明版本,就无法确定最好的书籍版本等;③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