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要点(第一课—第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商品和货币(一)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含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例如母亲亲手为儿女织的毛衣,它没有用于交换、就不是商品;而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
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3、商品和非商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一旦退出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如果再次进入流通领域,就又成为商品。
(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①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②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而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③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具有“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某些纸币也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英镑、法郎、日元等)。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
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
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国家对纸币的发行是“三有权”:①有权发行,②有权决定实际发行量,③有权决定面值。
“二无权”:①无权决定流通中的实际需求量,②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经济现象。
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一)信用工具: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1)信用卡:A、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A、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票据。
B、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外汇和汇率: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汇率的变化可以直接体现货币币值升值或贬值两个方面。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跌落(降低),人民币贬值;反之,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进口增加、出口减少;B国内物价下降;C 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就业减少和国民收入下降;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即国际储备减少(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出国旅游、留学成本降低;F吸引外资流入。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B国内物价上涨;C国内生产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升值即国际储备增加;E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留学生增加;F资金外逃。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对于金钱,君子爱财,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一)供求影响价格1.供求影响价格(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
(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
(即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
(即是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每个商品生产者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
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5、解答有关价值量计算题的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最关键的一步是先计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之后的单位商品价值量。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因此计算单位商品价值量的方法一般是:单位商品原价值量/(1±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值)。
例: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
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___。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该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260/(1+30%)=200(元);然后,计算甲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2×200=400(元)。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
所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如大米、蔬菜、调味品等)(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如金银首饰、汽车、电脑等)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