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中学教育现状及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既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又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担负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和为高等教育输送优秀合格新生的双重任务,是衡量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县“两基”工作通过国省验收,我县义务教育的办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当前,全县人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对高中特别是柞水县中教育质量、县中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
因此,解决好县中教育发展的“瓶颈”,实现高中教育突破发展目标,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柞水县中教育现状及取得成绩
柞水县中学创办于1946年,是商洛市七县区中最晚通过省级标准化验收的高中。
现校区占地面积不足30亩,建筑面积6862平方米。
学校共有39个教学班,在校生2558名,教师职工195名,专任教师145人。
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32人,一级教师56人。
学校班子16人,其中40岁以下2人、40至50岁9人、50岁以上5人。
正在迁建的新校区位于下梁镇,总面积138亩。
拟建八楼、一厅、一馆、一场,建筑面积78000平方米;教学楼三幢,建筑面积12029.79平方米;综合实验楼一幢,建筑面积11434.76平方米;图书楼一幢,建筑面积4551平方米;师生公寓楼三幢,建筑面积21762平方米;师生餐厅及报告厅一幢,建筑面积5200
平方米;体育馆一座,建筑面积1631平方米;面积15635平方米的标准田径场一个,其他配套设施15000平方米。
目前,三幢教学楼和综合实验楼已竣工;教师宿舍楼进入招标阶段,学生公寓楼、师生餐厅及报告厅完成了图纸审定。
柞水县中搬迁后将满足3500名学生、300名教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把加快县中教育发展作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工程之一,强化政府行为,在新县中的布局规划、土地征用、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县中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各项工作全面得到提高。
一是千方百计解决县中迁建过渡时期校舍紧张的难题,使县中2005年以来每年以30%的增长幅度扩大了招生规模。
二是采取多种渠道加强了教师队伍配置,2005年以来共选调教师35名、招聘本科毕业生37名。
三是新课程改革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是县中迁建步伐加快,省级标准化高中于2008年8月通过验收。
五是县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发展。
2007年县中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232人,较2006年净增52人、增长
41.1%。
二、县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县“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我县初中毕业生上高中难,上优质县中更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县中办学规模,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与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差距。
与柞水的过去相比,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与其它县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
(一)县中老校区规模小,办学总量相对不足,教育需求与可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加快县中迁建进度势在必行。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2010年全国高中阶段入学率要达到80%,而2007年,进入县中的仅占当年初中毕业生总数的33%。
近年来,由于来自招生的压力,县中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办学规模,但是老校区不足30亩的面积无法承载拥有2500名学生的教育教学的需求,仍出现校舍不足、班额过大的情况,班级平均学生数达64人,个别班级达80多人,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转。
教学设施配备水平落后,全校仅有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各一个,无图书室、阅览室、餐厅,将原政府和人大办公楼改建成的学生宿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住宿的需要,仍有1000余名学生散落在县城的各个区域租房居住,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师资力量薄弱,学科结构不够合理,名优骨干教师群体匮乏,优化储备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近10年来,县中教师队伍经历了“三次弱化一次流失”的过程:即1997年撤并初中部时,有50名初中教师全部转任为高中教师;上世纪90年代末按照国家政策下延高考分数线向师范院校输送了一批定向委培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县中任教;本世纪初,为解决县中扩招而引起的教
师缺员问题,从基层初中选拔了一批教师,部分教师第一学历为中师;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我县有20多名高中骨干教师流动到省内外发达地区学校任教。
从教师数量上看,随着县中迁址扩招、缩小班额后班级数增加,教师缺员问题和教师储备不足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按高中教师编制师生比1:13.5计算,预测2009年县中在校生3000名,教师缺员达44人。
从教师学历情况看,虽然县中教师专业配套率为96%,但是第一学历为本科学历的仅占教师总数的22%,第一学历为专科的占59.5%,中专及其他学历的占18.5%。
从学科结构上看,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力量匮乏,难以配齐适应教学循环的三套教学人员,导致高考文理上线结构不合理,文弱理强现象明显。
从教师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31.5%,51岁以上的教师占12.9%,还有5名因年龄身体等原因不能从事一线教学的在编不在岗教师。
同时,县中教师队伍中在省市中有影响力的名师数量极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力量薄弱。
由于缺少优秀高中教师的带动,大批青年教师成长缓慢,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困难;由于成熟高中教师数量不足,学校不得不将相对优秀的教师集中到高三,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对高一、高二阶段教学的弱化。
而高一、高二的学习是整个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高三的学习就缺乏后劲,就算高三教师再优秀,学生的成绩也难有较大的提高。
可以说师资问题是制约柞水县中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三)优质生源外流严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优
质高中教育的社会需求日益扩大,柞水县中教育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认为,只有进入省级重点高中,才会有继续升入大学的保障,导致我县优质生源外流严重。
2006年中考,柞水县500分以上考生382名,进入柞水县中学的仅294名;2007年中考,柞水县500分以上考生471名,进入柞水县中学的仅395名。
据统计,近年来每年都有近百名优质生源流失到西安、商州等地。
优质生源外流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缺乏能吸引优质生源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二是缺乏能吸引优质生源的优质教学质量;三是缺乏能吸引优质生源的名优教师队伍;四是缺乏能吸引优质生源的激励机制。
柞水县中学招收的优质生源越少,到高考时达线率就越低,达线率越低,就越不能吸引优质生源。
多年来一直如此,已经形成恶性循环。
(四)县中新校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是制约县中如期搬迁的“瓶颈”。
柞水县中学迁建仅土建项目共需资金6800万元,目前通过县财政、银行贷款、向上争取等多种渠道已筹措资金2224万元,加之添置和更新教育教学设备、图书、器材等,尚有500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
(五)用人机制不活,高效能的管理体制缺乏,学校办学活力难以增强。
在调查中各个方面都反映到,教职工与学校之间仍然是行政依附关系,实行的是身份管理,“大锅饭”、“铁饭碗”思想仍根深蒂固,缺乏竞争激励、优胜劣汰管理机制。
学校聘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