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学基地实习报告标题土壤和植物地理实习报告学生姓名沈冶年级 2006级所在小组第二小组带队教师张建明、姜红梅实习成绩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二〇〇八年八月目录1.摘要 (2)2.正文 (3)2.1绪言 (3)2.2正文 (7)2.3结论 (25)3.参考文献 (25)土壤和植物地理实习报告沈冶 2006级地理科学摘要:野外实习是地学专业学生必经的学习过程。

榆中盆地处在半干旱半荒漠的气候背景下。

局地小气候在兴隆山和马啣山的周围形成。

这对土壤及其植被的形成和演化,有更为直接的作用。

加之兴隆山和马啣山的垂直地带性,其自然地理状况呈现更加丰富的多样性。

本次野外实习主要考察了榆中盆地、北山、甘草店、兴隆山、马啣山等地的土壤类型和植物群落情况。

由于气候、海拔和成土母质等因素的差异,上述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植物群落有很大不同。

受榆中盆地所处的气候的影响,榆中盆地的土壤因淋溶作用普遍不强,多形成钙结核;植被以耐旱植物为主。

兴隆山和马衔山处的土壤则不同。

受山地产生的局地小气候影响,其特点是土壤淋溶作用较强,土壤发育充分,植被以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

同时,兴隆山和马衔山的土壤和植被有垂直地带性分布。

关键词:土壤类型植物群落兴隆山马衔山榆中盆地2. 正文2.1绪言2008年7月11日至17日,兰州大学2006级地理学基地班在张建明、姜红梅老师的带领下,在榆中盆地、兴隆山、马啣山等地,开展了为期7天的土壤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实习。

2.1.1实习区域概况2.1.1.1榆中盆地榆中盆地位于兰州市区以东,属榆中县管辖。

北有兰金公路和天兰铁路,南有312国道及正建的兰宝高速公路,中部有309国道纵贯全区,县、乡(镇)、村均有公路和简易公路相连。

地理位置介于兴隆山和北山之间,呈西北——东南向展布的菱形盆地,其中北部尚有阶梯状黄土梁峁分布及沟谷穿插。

北侧为宛川河,自东而西穿越,至冯家湾流入黄河。

盆地地层自下而上有前寒武系变质岩、侏罗系煤系地层、白垩系和第三系碎屑岩沉积,岩性下部以砂砾岩、砂岩为主,其上以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细砂岩为主,厚400~600m,表层为厚100~250m的第四系砂砾石、砂与亚砂土、亚粘土交互沉积,黄土梁峁区尚有厚30~150m的黄土沉积。

全区水化学具有常见的干旱山间盆地特有的带状水化学水平分带的规律。

即在测区南部和东部平原区近山前地带受大气降水垂直入渗,山区淡的地下水侧向补给条件良好,地下水流坡度大,径流通畅,水质普遍良好,矿化度0·2~0·5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 或HCO3·SO4-Ca·Mg型,到平原中北部接近丘陵地带,由于在地下水径流途中溶解吸附了部分地层中的盐分,加之受基底断隆带的抬升影响,地下水径流速度变慢,水中盐分累加形成矿化度0·5~1·5g/L的弱矿化水,水质类型转化为Cl·SO4-Ca·Na或Cl·HCO3·SO4-Mg·Ca(Ca、Mg、Na)复合型水,进入地热异常区,受深部热水与冷水混合作用影响,水的矿化度增至2~7g/L,水化学类型变为Cl·SO4-Ca·Na(Ca、Mg、Na)和Cl-Ca·Mg或HCO3·Cl-Na型水。

至下水排泄区,水的矿化度普遍高于3g/L,北山坡脚一线,矿化度大于5g/L,水化学类型为SO4·Cl-Na·Ca(Na)和Cl-Na·Mg·Ca型水。

总的规律是上游补给区水质好,中下游径流排泄区水质差。

2.1.1.2兴隆山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经103°5′──104°10′;北纬35°38′──35°58′之间。

座落在榆中县西南隅,南靠临洮,东临定西,西北与兰州市毗邻,属祁连山的东延余脉。

保护区总面积约33301公顷,占榆中县总土地面积的10.1%。

保护区山脉系祁连山山系东延部分,由马啣山系的高中山群所组成,主要山脉有马啣山、兴隆山和栖云山。

马啣山与兴隆山南北对峙呈马鞍形,兴隆山、栖云山两座主峰由马啣山分支曲折而来。

山体长约37公里,宽约17公里,山势走向呈西北西──东南南,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2000──3600米之间,马啣山主峰海拔3670.3米,比高为500──1000米之间,是黄土高原范围内唯一超过3600米的高峰。

山体过境后,向东延伸终止于海浩瀚的黄土丘陵。

在大地构造上是介于秦岭地槽系和祁连山地槽系之间的秦祁台块上的孤岛状的石质山地,次级构造单元为青石岭──马啣山横断带的马啣山褶穹和兴隆山褶凹,本山地自寒武纪前隆起,经过加里东、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新老造山运动的影响,到了第四纪初才形成基本的山脉水系。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山地因受造山运动的显著抬升和切割作用,主体复式向斜多呈“V”型的陡壁深谷,沟谷纵横,河床比降较大多跌水,山脊呈波状起伏,坡度多在30°以上,地形呈齿状。

山体两侧与黄土高原镶嵌,多为黄土剥蚀地貌,主要地形形态有高山深谷,土石山梁峁。

保护区地处东亚大陆内地,按全国自然区划气候分类为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属高寒半湿润性多雨气候。

主要特征表现为四季分明,水热同季。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昼热夜凉,初夏干旱,盛夏多雨;初秋阴雨稍多,深秋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

年平均气温3─7℃,其中最高(7月)为13─18℃,最低(1月)为零下8─9℃;活动积温为1800─2800℃;年降水量450─622mm,有效降水量340─520mm,降水频率不均匀,多集中在7、8、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左右,在山地增雨作用下,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 降水量约增27mm。

马啣山主峰年降水量可达800mm;无霜期70─130天,平均103天。

林区年平均温度4.1℃;平均降雨量621.6mm;平均蒸发量918.6mm,为年降水量的1.5倍;相对湿度68%,≧10℃积温1577.5℃;平均无霜期110天左右;干燥度0.65;冻土深度平均为120cm,极端最大150cm。

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干旱。

保护区河流水系发育比较健全,长年流水的河道有兴隆峡、龛谷峡、徐家峡、分壑岔、麻家寺、水岔沟、官滩沟、新营、黄坪、马坡、银山等11条长流水河道,均发源于马啣山和兴隆山,年总径流量5349万M³,其中兴隆峡径流量最大,正常径流量0.23M³/S,年径流量715.5万M³;最小的徐家峡正党径流量0.03M³/S,年径流量90.6万M³。

水质PH为6.9─8.1,硬度为5.8─14.8德度,属中硬度水,符合一般饮用水标准。

地下水资源主要埋藏在马啣山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及河谷平原,发育在马啣山以北断坳之上,构成的一个半封闭水文地质盆地之间,储存于上更新统砾卵石层中,静储量为有效静储量,因第四系隔水地板是倾斜的,倾斜方向与地下水流向一致,当下游大量开采时,上游埋藏深的静储量可转化为动储量流向下游。

据有关资料,在兴隆山北麓向西延入的断层线长约104公里,即南北断裂格状构造网,均为地下水富含水。

另外,北西沟的大断裂在区内有3条,而且为主导构造,这些都蕴藏着丰富的深层地下水资源。

保护区内土壤主要是石质山地发育的灰褐土,此外尚有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栗钙土和新积土。

没有完整的分布带,往往是由于坡向的关系成地带性土壤复区。

峡中山坡因地势较高,降水多,气温低,蒸发弱,植被盖度大,土壤主为灰褐色。

由于地势和坡向的差异,引起气候和植物的变化,发育着不同的淋溶灰褐土。

阴坡林地的地带性土壤为淋溶灰褐土。

成土母质主为千枚岩、玄武岩、砂砾岩、火山岩等残积物、坡积物以及黄土物质等。

一般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为1.03─1.63%,但土层较浅。

阳坡次生林地和灌丛地的地带性土壤为碳酸盐淋溶灰褐土。

成土母质与阴坡相同,但由于处地坡度较大,排水性好,光照充足,蒸发快,而碳酸盐反应强烈,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低,肥力较差。

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因空气湿度较大,气温低,植被多以灌丛、草本为主,故土壤由亚高山草甸土过渡到高山草甸土。

前山各峡口东、西两侧的缓坡地带,属黄土母质上发育的栗钙土,黄土层堆积较厚,植被稀疏,蒸发量大,土壤干燥,有机质含量低,壤质疏松,透水良好,土层深厚但肥力较差。

PH值为8,呈强石灰反应。

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已经查明有大型真菌109种、高等植物1022种;蜘蛛昆虫类1135种、高等动物160种。

它们是保护区可更新的资源,也是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植物类型有:①.大果圆柏柏科,常绿乔木。

见于水岔沟矿湾,树高约20米,据碑文记载为明代所栽。

现列为保护树种。

②.紫果云杉.松科,常缘乔木。

国内特有种,兴隆山为该种分布的最北界,数量稀少,仅产于石门沟及官滩沟。

③.巴山冷杉柏科,常缘乔木。

兴隆山是本种分布的最北界,产于水岔沟及石门沟,数量很少。

④.油松松科,常绿乔木,保护区东峰刘爷坟有两株大树,树干直径约50公分,相传为清代刘一明道士所栽,为古树名木。

两颗的存在最能说明保护区适宜油松生长发育,为引种栽植,扩大林区面积提供了依据。

⑤.榆中贝母百合科,多年生草木。

保护区特有种,产于马啣山及羊寨沟山梁;生于海拔3200米以上高。

2.1.2实习行程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内容7月11日萃英山顶黄土梁研究灰钙土、黑垆土、典型干草原植被7月12日兴隆山东山研究黑钙土、灰褐土7月13 日榆中县中连川乡上庄社,北山研究黄粘土、黑垆土、黑钙土7月14日榆中县兴隆山烈士陵园,兴隆山西山研究灰褐土的几个亚类7月15日马啣山研究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冻土7月16日徐家峡西岔(兴隆山东山)研究灰褐土7月17日榆中盆地天池峡研究灰钙土和黑垆土2.1.3实习采样点下图中D2-1表示第2天第1个采样点2.2正文2.1.1 时间:7月11日;地点:萃英山土壤剖面调查记录表一1.1经度104°08′08″E纬度35°56′41″N高度1960米坡度坡向AABBC最大深度(厘米)32.5 85.5颜色描述H 2.5YR 10YR10YRS8 7 7B 3 2 3层次过渡A至B为模糊过渡兼平整过渡B至C为逐渐过渡兼平整过渡石灰反应中中中结核种类丰度水分含量干干润质地描述粉壤粉壤粘壤划分结构形状粒状粒状粒状大小小极小极小发育程度弱极弱无干时结构稍坚硬坚硬疏松孔隙形状气泡气泡气泡大小中细细丰度多中少根系粗细细细无丰度多少备注成土母质是黄土或黄土状沉积物土壤剖面调查记录表二1.2经度104°08′07″E纬度35°56′42″N高度1963米坡度坡向AABBC最大深度(厘米)26 64颜色描述H10YR10YR10YRS 3 4 6B8 6 5层次过渡A至B为模糊过渡兼平整过渡B至C为逐渐过渡兼平整过渡石灰反应中中中水分含量干干润质地描述划分沙壤壤土粘土结构形状粒状粒状粒状大小中极小极小发育程度弱无无干时结构硬坚实疏松空隙形状气泡气泡气泡大小中中细丰度中中中根系粗细丰度备注无侵入体,全剖面生命活动极弱,几乎没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