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阅读理解与欣赏(2015•河南中考)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一、滴水之恩7.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
“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
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
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
8.“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
垫。
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
9.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
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10.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
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
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二、消失的故乡15.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怅惘、哀伤的情感。
16.阅读③-⑦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①井边开着小花的茂密的龙眼树,②树下静卧的水牛;长满水草的河渠,③碧绿的稻田;充满欧陆风情的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④轮渡起航的汽笛声等。
17.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的多元文化。
18.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简要点评。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
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我选A 句。
点评:作者通过对枝叶茂密开着米粒般小花的龙眼树和静卧反刍的水牛的描写,渲染了故乡田园般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故乡深沉的眷恋。
我选B句,点评:句中用千篇一律、刻板等词在不合理的改造之后,故乡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物特质和美感,变得单调乏味,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9.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示例1: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历史的源、民族的魂、文化的根;示例2: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我们要充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毁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留下永久的遗憾。
三、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有删改)10.请在下面横线上补齐本文的情节内容。
①大家请假回家过节→②大家筹划过母亲节→③大家决定母亲留下→④大家外出游玩→⑤母亲为大家忙碌。
11.结尾处母亲眼里为何会“含着泪水”?母亲觉得这是她有生以来最最快活的一天,她看到大家请假回来给自己过节,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于是她流下了感动和幸福的泪水。
12.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参考要点:①吃苦耐劳②无私奉献③体贴宽容④默默无闻⑤慈爱善良13.请概述本文情节发展的出人意料之处,并简析其艺术效果。
本该过节的母亲却留在家里,要给母亲过节的家人却外出游玩。
(或:本该让母亲好好休息,结果却让母亲更加忙碌。
)这一情节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令人哑然失笑(富有喜剧效果);突出了母亲形象(或:突出了文章主题)。
14.母亲为家人忙碌操劳反而感到幸福,请结合这一点简述你对幸福的理解。
示例:文中的母亲乐于奉献,甘为家人操劳。
的确,幸福不一定是索取和享受,有时放弃和付出,牺牲自己,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
四、河西走廊的月亮7.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作者在河西走廊戈壁滩欣赏月亮,并由月亮下的空旷联想到与河西走廊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8.根据提示赏析词句。
⑴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圆润皎洁,柔美轻盈。
⑵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赏析加点词)加点词“庄重”写出了河西走廊历史的厚重感,表现了作者对河西走廊历史的敬仰之情。
(意思对即可)9.有人认为,选文第3段和第1段交换位置后表达更顺畅,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赞同。
因为调整后更符合时间顺序。
描写环境的黑暗为下文月亮的皎洁明亮作铺垫。
示例2:不赞同。
先写月亮升起,再写之前环境的黑暗,更能凸显月亮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10.说说你对“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这句话的理解。
在漫长的历史中,豪情满怀的热血男儿献身河西走廊,使之成为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并造就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意思对即可)五、集中营的课堂示例一: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
作用:(1)交待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2)表现了谢达慷概赴死的献身精神。
示例二: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的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
作用:交待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
”沙宁一怔..……(2)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之外、发愣的神情;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老师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
18.“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
作用:1.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
2.“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3.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
六、奇怪的西方记者15.开头第一段对安娜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何用意?运用了动作心理描写,表现安娜的傲慢自大和对非洲的偏见岐视,为下文写安娜与乔什夫的沟通困难做铺垫。
16.安娜的“非洲感觉”具体指怎样的感觉?看到和听到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安娜的“非洲感觉”:嘈杂、混乱、拥挤、花花绿绿;实际情况:居住环境干净安静;物质丰富美味,人民生活幸福;不乏学识渊博举止文雅者。
17.安娜的困惑与乔什夫的不解分别是什么?安娜的困惑:固有的印象与实际不符;自己所想要的与乔什夫的介绍格格不入;乔什夫的不解:安娜对现实充满抱怨和不满;安娜对非洲美好的一面丝毫不感兴趣;18.有人认为,将小说标题改为“阴暗的非洲”更加合适。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分别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谈谈你的理由。
同意将小说标题改为“阴暗的非洲”更加合适。
理由:从内容上看,符合安娜对非洲的一贯看法,与全文内容相一致;从结构上看,与安娜回伦敦的所写的文字相照应,结构更加严谨;不同意将小说标题改为“奇怪的西方记者”更加合适。
从内容上看,全文乔什夫的视角,处处展示安娜的奇怪,以此为题与全文内容更加贴近;从结构上看,与结尾一段相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七、老胡9.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把小说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不喜欢→眼圈红了小小的亲近→最快乐的(日子)→一生的疼10.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A.这篇小说的情节有明暗两条线索,“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明线,老胡对“我”的态度变化过程是暗线。
B.小说的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如第6段中,“是爷们儿就要有爷们儿的解决方式”,就很符合老胡作为包工头,处理事情简单粗暴的特点。
C.这篇小说以“老胡”为题,一是因为老胡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二是为了突出“我”与继父的情感超越了与生父的情感。
D.小说地○13段,前一句说“我只要两天”,后一句把“两天”改成了“48小时”很有深意,虽然表示的时间相等,但暗含的情感不同。
11.小说开头部分写老胡对“我”“袖手旁观”,嫌“我”“太女孩子气”等,这种写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采用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手法,能很好地突出我对老胡的感情,这样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根据5至10段内容,概括出老胡是从哪方面关心“我”的。
培养我自立自强、敢于担当;尊重我的选择;为我上大学默默付出。
13.仔细品味第⑩段中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我”此刻的心理活动。
为自己自私的决定而自责;被老胡的爱感动。
14.小说最后—段,“这成了我一生的疼”—句含义深刻,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什么启示?点拨:生活事例+分析原因+学会了什么.八、义重情深的恩赐17.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义重情深的恩赐”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汉水义重情深恩赐予自己,使锈迹斑斑的牙齿变白;②汉水义重情深恩赐予北方人民,为缺水的省份送去一江清水;③本已缺水的襄阳等水源地节水、护水,为北方“输血”供水,义重情深。
18.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
本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明线是作者(一周)的行踪;暗线是“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
或“作者对汉水的感激(欣喜、珍惜)之情”。
19.请分析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点明我将开启汉水寻访之旅及恩赐之意。
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一周行程的记叙。
20.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第②段加点词语“童话”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童话”指自己锈迹斑斑的牙齿由黄变白的神奇变化,用“童话”一词既表明了汉江水质的优良,又表达了作者对汉江水质清澈由衷的赞叹(赞美)之情21.文末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①对汉水的喜爱之情;②饮水思源,对襄阳人民奉献精神的感激之情;③对汉水文化的敬仰之情。
九、优人一等的心14.本文中,作者认为 “优人一等的心” 就是优雅的心、从容的心、慈悲的心。
15.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在下面方框中填写恰当的内容。
示例:A. 贫在家境,富在心灵 B.沙叶新瘦身取笔名或沙叶新劈字取笔名或沙叶新笑谈“无畏(胃)”16.结合上下文,按要求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