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鲁迅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 所以失败了。”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革命民主主 义者的鲁迅所得到的实际的结论,和毛泽东同志的结论是完全 一致的。……农民,在鲁迅的实际表现里,证明是中国革命在
农村里的真正的动力。
(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彷徨》
收1924—1925年
写的11篇小说。鲁迅后 来在《题<彷徨>》一 诗中说:“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仿徨。”这便是题
名“彷徨”的由来。
《彷徨》如题,表达了在绝望中寻找不到道路的苦闷状态。
通过《彷徨》,鲁迅表达了个人绝望的情绪,并进行了深
刻的自我反思,通过对个人结局的悲观预测,试图向旧我 告别。 《彷徨》中,以第一人称“我”叙事的小说比《呐喊》多 很多,这里的“我”,并非如《呐喊》中一样仅仅是小说 叙述者或客观的事件目击者,更多是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参 与者,也带有强烈的自我观照色彩。
《孤独者》
以送葬始,以送葬终,祖母之死,敲响了
魏连殳的丧钟。此后,他正式启动了自己 的死亡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整篇 小说,写的就是他的死亡过程。 对魏连殳的叙述从三方面切入:一、由对 生存的珍视而产生的对死亡的珍视;二、 自我的生存已陷入了无意义,无意义的自 己只配生存于这无意义的世界;三、有意 延缓死亡过程,让一个清醒的自我看着另
.
.
(19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
樟寿,字豫才,周树人是南京求学时的 学名,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
署名鲁迅。
江南水乡绍兴
1898年,赴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
矿务铁路学堂。
在南京,鲁迅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
近代科学文化知识.
鲁迅出生的房子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祝福》
在中国旧历新年大红喜气的背景上,描述一个乡 村女人黑色的悲剧。祥林嫂生的苦难和死的挣扎, 在旧历新年祝福的气氛里,显得无助与无告。节 日的祝福气氛,最终埋葬了她的苦难和质询。 下层妇女的悲剧并不是这篇小说的唯一主题,小 说以较多篇幅写到“我”这样一个悲剧目击者和 参与者的角色。 祥林嫂在这里不再是如单四嫂子一样的“粗笨” 女人,“我”也失去了《呐喊》中的优越视角, 竟然无法回答这个流落街头的女人的提问。
鲁迅新的人生大幕自此拉开。
1927年鲁迅在厦门
三·一八惨案后,鲁迅被列入通缉的黑 名单,不得不躲避起来。 1926年8月,鲁迅接受了新成立的厦 门大学的聘书,为了开辟新的生活, 他和许广平一道南下,鲁迅赴厦大任 教,许广平回家乡广东。 1927年1月,接受邀请,前往广州,
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兼教务主任。7
声音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狂人这形象的总的内涵是:疯子是假象,战士是实质。
(公兰谷《论〈狂人日
记〉 》)
狂人确实是真狂……狂人在发狂前有一定的进步思想,而且 这种进步思想在他病中还以曲折的方式继续起某种作用。
(严家炎《〈狂人日记〉的思想和艺 术》)
有人认为,阿Q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种种
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 还有的人认为,阿Q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革命农 民的典型。
以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内在逻辑整合,发现小 说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有其相应的深层结构。
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愚昧麻木,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 度和认识上。 《阿Q正传》是鲁迅长期以来关注和探讨“国民 性”的结果,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 的弱点。
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写作时间几 乎贯穿其白话小说创作的始终,收 1922至1935年所作小说8篇,1936年 出版。第一篇《补天》,原名《不周 山》,作于1922年,最先收入《呐 喊》,《铸剑》(发表时初名《眉间 尺》)和《奔月》1926年写于厦门, 剩下的5篇作于上海,《非攻》作于 1934年,《理水》《采薇》《出关》 《起死》作于去世前一年的1935年。
月15日,广州爆发抓捕暗杀共产党人 的清党事件,许多学生失踪,鲁迅力 主营救,遭到校方拒绝,辞去教职。
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在广州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
来到上海,开始人生最后一个 阶段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之一。
1933年鲁迅合家照
杂文是鲁迅晚年的主要创作, 晚年的杂文记录了鲁迅思想
日本时期,1906年之前,鲁迅的著述活
动主要集中于科学方面,除了译述爱国 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还翻译了几 篇科幻小说. 幻灯片事件后,决定弃医从文。
鲁迅留学日本的断发照
一是筹办文学杂志《新生》,但因提供
经费的人中途离开而落空,二是发表 《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系列 文言论文;三是与周作人一起翻译出版 《域外小说集》。 幻灯片事件
《孤独者》插图/丁聪
一个自我慢慢走向灭亡,更接近自残与自
虐!
《伤逝》
以“涓生的手记”的形式,通过带有忏悔 情调的独白,讲述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
剧。
导致二人分手的,不是生活的艰难本身,
而是面对爱情的态度。
在《伤逝》中,鲁迅借助复杂的“隐含作 者”,指向了自我的一个极为隐深的反思 层面。
《故事新编》
《阿Q正传》
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连 载于《晨报副刊》,引起广 泛称赞,并不久获得国际声 誉。 阿Q,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 “不朽的典型”。
对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学术界有过长期的论争:
有人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有人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
大量采用杂文手法,使其成为杂文化的小
说。作者浩茫与通脱的创作心态,展现了
天马行空的艺术创造力。
▲“出关”之一(中国画)陆燕生绘
鲁迅小说的艺术贡献
一、鲁迅的小说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建立,并
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杰出范式。鲁迅小说的
现代性,不仅体现在成熟的现代白话语言及现代小说 格式,而且体现在现代小说意识上。它不仅具有20
说集》《现代小说译丛》和 《工人绥惠略夫》。
北京鲁迅故居
1920年《新青年》团体解散,
1923年,鲁迅又一次陷入了沉默。 开始了《彷徨》和《野草》的创作。 1923年,发生了对于鲁迅人生有着 决定性影响的两件事:7月,周氏
兄弟突然失和。同月,鲁迅受聘为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因为 涉及女师大事件及许广平的爱情,
《在酒楼上》
人生失意、百无聊赖的吕纬甫一个人回到 阔别多年的故乡。这次回乡,要办两件事, 一是给小兄弟迁坟,一是顺便给邻家姑娘 顺姑带朵剪绒花。 他回乡办的这两件小事,其实又很大,是
他失意人生仅存的意义寄托。母亲的存在,
对于业已丧失自我意志的吕纬甫来说,是 生存意义的最后维系。 《在酒楼上》写出了一个失败之人濒临崩 溃的前夜。
在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 法,大胆采用全新的现代创作方法,形成了 独特的艺术效果。 通过象征主义手法,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 到揭露礼教吃人,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细 节,尤其是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一语双 关地寄寓着象征的内涵。 《狂人日记》并用了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 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 征主义。
的变化,杂文手法炉火纯青。
1936年大病初愈的鲁迅
1936年,鲁迅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春 季的一场大病后,写下名文《死》和《女 吊》,并谢绝赴国外疗养。 10月,病情复发。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逝世。
鲁迅葬礼
.
《呐喊》
写于1918年至1922年,大约相当于五 四高潮时期,《呐喊》收1918—1922 年所写小说14篇(1923年初版时15篇, 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最后一 篇《不周山》)。写于五四高潮时期 的《呐喊》,意在 “揭出病苦,引起
世纪西方现代文学所共有的现代质素,而且创造性地
表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特色。
二、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最早探索者和先锋。
赵延年 阿Q 像
《阿Q正传》具有独创的艺术 风格。
一是外冷内热。
二是以讽抒情。
三是形喜实悲。
电影《阿Q正传》剧照
声音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因
为,已经说过,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 还是各不相通,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
(鲁迅《俄文译本<阿 Q 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
《故事新编》是以古代神话、历史与传说
为题材的小说。
鲁迅没有明确说它不是历史小说,但又有 意将其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分开, 强调其“随意”性,并且一再提到小说中 存在“油滑”之处。 所谓“油滑”,就是将现代人、事、语言 穿插进古代情节之中,古今杂糅,随意调 侃。
▲“奔月”之一(中国 画)陆燕生绘
疗救的注意。” 以文学来启蒙;“呐
喊”之名 ,是1922年12月编定小说集 时所定。
《狂人日记》
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五卷四号, 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 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通过对一个迫害妄想症患者的精神状 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从家族到 社会的“吃人”现象,抨击家族宗法 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 最初的现代觉醒意识。
1909年,鲁迅提前结束留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