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读书情况的调查报告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
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
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
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叔本华关于读书,社会上有这样的流行语:最该读书的时候不读书;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该读的书没人读。
学生时代,当然是“最该读书的时候”,学生,自然是“最该读书的人”。
作为肩负着国家前途命运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阅读状况如何呢?为此,我针对大学生读书情况,在吉林财经大学展开了调查。
一、调查目的:了解我校大学生读书情况,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反思现状,寻求解决办法。
二、调查对象:吉林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三、调查时间:2010年11月25日——2010年12月16日,为期三周。
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
五:调查小组:六、调查结果我针对大学生读书情况,围绕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时间和数量、读书途径、读书目的、读书偏好和对读书情况的看法等设计了调查问卷。
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65份,回收率81.25%。
(一)读书的重要性我们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三道问题:其一:您认为大学期间读书重要吗?有96%的人都认为读书是重要的,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读书是重要的。
其二:您认为读书是享受,无趣,还是负担重的事情?有68%的人认为读书是无趣加负担重的事情,只有少部分人认为享受。
看来虽然人们认为重要,却没有很好的实践。
其三:您认为读书对您的帮助大吗?其中有43%的认为读书的帮助比较大,而其余认为不是学历史的语言的,读书的作用不是很大,重要的还是实战经验。
(二)读书时间和数量针对读书时间,我设计了一道问题:您每周的阅读时间大约是多少?其中,21.2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1小时以下,35%选择了2~4小时,35%选择了4~6小时,只有8.7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6小时以上。
由此看来,大学生阅读非专业书籍的时间普遍较少。
如果按每天的阅读时间计算,只有不到10%的被调查者能够保证每天一小时的阅读时间。
这个数字甚至比第六届国民阅读调查中关于阅读时间的数字还要小,也就是说,我校大学生的平均阅读时间少于我国国民的平均阅读时间。
针对阅读数量,我设计了三道问题。
其一,您每学期大概读几本课外书?其中,6.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0本,不读课外书;46.2%选择了1~4本;20%选择了5~7本;27.7%选择了7本以上。
如果每学期按照20周(18个教学周,2个考试周)来计算,有大约二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每5周到20周读完一本课外书,大约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能保证三周读完一本课外书,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有更大的阅读量。
其二,您是否认为您的阅读量过少?针对这个问题,81.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
由此可见,我校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不够。
其三,如果您认为阅读量过少,其主要原因是什么?针对该问题,3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业压力大,没时间”,另有34%选择了“不善于阅读”,选择这两个原因的人占据了被调查者的三分之二,成为阅读量过少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18.9%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书籍没兴趣;3.8%的人认为书籍价格过高导致了阅读量的减少,而9.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其他多种多样的原因。
(三)获取图书的途径针对这一多项选择的问题,53.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书店购买,15.4%选择了报亭购买,70.8%选择了图书馆借阅,10.8%选择了在书店或书吧看书,24.6%选择了向其他人借阅,43.1%选择了网上阅读,4.6%选择了其他方式。
由数据看来,图书馆借阅和购买书籍是目前我校大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而网上阅读也占据重要地位。
(三)阅读目的针对阅读目的,我设置了一道问题:您阅读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2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学业需要”,44.6%选择了“提高修养”,26.2%选择了“兴趣”,7.7%选择了“放松”,1.5%选择了“其他”。
由此可见,大学生读书的功利性较强。
(四)阅读偏好在我校大学生喜欢的图书种类中,通俗小说、文学名著和历史传记位列前三名。
同时,在需要补充阅读的图书种类中,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文学名著居于前三位。
另外,对于老师推荐的书籍,8.7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及时关注,63.75%表示偶尔感兴趣会读,27.5%则表示从不理会。
(五)购书费用针对购书费用,设置了一个问题:您每学期购买图书(非专业书籍)的费用是?41.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50元以下”30.8%选择了“50元~100元”,16.9%选择了“100~200元”,10.8%选择了“200元以上”。
(六)对读书情况的看法这一方面共设置了两道题。
其一,您觉得我校读书氛围如何?11.25%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51.25%认为“一般”,28.75%认为“较差”,8.75%认为“很差”。
其二,您觉得应该如何改善读书氛围?57.3%认为应该通过完善图书馆改善读书氛围,15.5%认为应该开展读书活动,22.3%认为老师、同学的推荐会起到很好的效果,4.9%认为不需改善。
六、调查结果分析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习经典著作对自己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没有直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大学生这种知识的结构结构性缺失导致了精神不充实,不丰富,不优雅,实用主义的思潮盛行。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是大学生实现“精神成人”的必由之路。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各种书籍,为什么恰恰是他们“没时间”读书呢?在访谈中,有同学坦言,上大学后,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的同学,都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也有的同学认为,大学是个“自由”国度,在这里可以卸下从前的疲惫和压力,好好地享受生活。
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大学生把更多时间放在娱乐休闲上,之前的读书习惯也慢慢丢弃了。
还有不少同学表示,读书少与现今的时代有很大关系。
如今是网络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
从最初的纸质书,到今天的电子书;从传统的书页浏览,到现在的网络阅读器;从繁琐的图书查阅,到快捷方便的轻松点击,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信息已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变化。
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沿,对于网络浏览器这一时尚方便的阅读工具更加认同。
目前,人数众多的电子小说阅读群体无疑是对这一新兴阅读载体的有力证明。
调查发现,侵占大学生课余时间的第一“盗贼”是网络。
近70%的同学认为,网络占据了他们大量课余时间,不少男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一些女生爱在宿舍看片,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宅男”“宅女”。
除了电脑,大学生们也常用手机上网。
更有一些同学表示,如今的大学生,不读书不会受到冷遇,不会上网却会被认为是落伍。
很多同学则是对社团活动感兴趣,加入的社团多了,活动频繁了,课外读书时间自然少了。
也有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有的干脆合伙做起了小生意。
不可否认,大学里有众多“好读书”的同学在认真钻研、刻苦读书。
但即使是这些“好读书”的学生,也抽不出太多时间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据调查,学校图书馆被同学们借阅得最多、翻得最破的书籍,是应考类和畅销时尚类书籍。
英语、计算机、经济等方面的应用型书籍,占据了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一半以上。
另外,就业压力使很多学生忙着“考证”。
到处弥漫的就业危机感,迫使即将走出校园的学生不停地“武装”自己。
不少学生感叹,本以为进了大学可以“松口气”,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没想到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考试上了。
这些“好读书”的学生也只能带着现实的功利性心态,去读那些“发展需要”的书籍。
七、建议1、学校应该加强对读书情况的重视,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完善图书馆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的读书活动,创造读书氛围。
2、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读书,加强自身修养,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3.除了教材,原则上不要看“编著”的书。
编写的书一般都是东拼西凑而成,从头看到尾往往只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这种书籍一般是好多人一起拼凑而成,缺乏专著那种一以贯之的精神。
4.对畅销书和跟风的图书保持足够的警惕。
畅销书未必是好书,就算是好书,也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书。
5. 娱乐、休闲类的图书可以适量少看。
这些书籍是有好处的,但是其影响力远远不及中外名著,一本书之所以流芳百世,成为传承的经典,自有它不朽的令人折服的地方,看名著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这些名著中的营养滋养了一代一代的人,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5.对于书,应该尽量广泛涉猎,“开卷有益”。
不要局限于只读某一类型的书,也不要局限于只读某一些作者的书。
每读一本书,对大学生来讲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如果读书范围太窄,会造成知识面的狭小。
作为我们院系的学生,建议他们多看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图书,对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大学生应该多看一些中外名著,包括文学名著,史学名著,美学名著,哲学名著和政治学名著等。
同时,他们应该多看一些中外历史人物的名人传记和励志传奇,他们从中可以获得一种精神动力和奋发向上的力量。
这些书籍包括诸如:《诗经》、《楚辞》、《左传》、《乐府诗选》、《史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红楼梦》、《鲁迅选集》、《女神》、《子夜》、《家》、《骆驼祥子》、《雷雨》、《平凡的世界》、《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莎土比亚戏剧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公孙龙子》、《荀子》、《理想国》、《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笔记》、《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正义论》、《中国史纲要》、《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国思想史》、《历史科学概论》、《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古代社会》、《英语国家史略》(上、下)、《世界科学技术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美国史新编》、《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民族音乐大系》、《音乐欣赏手册》、《中国艺术精神》等等。
2010年4月23日是第15个“世界读书日”。
我们都应该主动去拥有这世界上最美丽的习惯,从读书中获得本然的快乐,将阅读的文化理念渗透到生活中,为了身心愉悦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