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汇总

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古代中国农业1、耕作方式: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②春秋战国:(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③汉代:普及全国,二牛抬杠(西汉)→一牛挽犁(东汉)④唐代:出现了结构更完备的(耕犁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集体公有制②商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③战国后:封建土地私有制3、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①赋税沉重:②徭役繁重;③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根本原因:的存在)4、水利事业:①传说英雄:治水②著名工程:(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筑);西域(西北地区)的特色灌溉工程,使干旱地区得到灌溉。

③治理黄河:东汉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④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5、认识: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1、经营形态:①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自然经济的基本单位②:产品工艺高,不入市场③私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市场四、古代中国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又叫“重本弃末”,重视发展,限制发展的政策。

(2)来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3)目的①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②直接目的: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4)历代措施:(了解即可)秦:①统一货币、度量衡;②对经济管理全面、具体、严密汉:①加重赋税征收;②盐铁官营制度;③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社会地位唐:设官市,严格管制明清:“海禁”政策(5)后果: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①经济上:推动,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①阻碍了的发展;②阻碍了,违背了历史潮流。

2、“海禁”政策(1)含义: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是这两种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后果:。

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1、产生:以后,产生于江南地区的部门。

2、标志:关系。

3、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发展缓慢。

4、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始终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直接原因:封建制度及其经济政策的影响(政策和政策)封建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资金流向买房置地);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时间及标志: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原因:;外国商品倾销;影响:①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和;②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2、:(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含义: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创办近代工业,以维护清朝统治。

影响: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即经济工业化),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主要)2.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的诱导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1.经济上,促进来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2、政治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3、思想上,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1.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首先要取得;3.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重视科教兴国;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2.(主要)3.“”思潮推动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民国初期(一战)(1912--1918)1.的鼓舞;2.“实业救国”的影响;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4.(主要)短暂发展国民统治前(1927--1936)1.全国的基本统一;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萧条萎缩抗战爆发后(1937--1945)1.日本的军事侵略和破坏;(主要)2.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萎缩。

★三座大山:、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1.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内地较少;2.从部门分布看:以为主,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从实力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阻碍发展的因素:① (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市场〉;②后天畸形(主要在领域;分布地区不平衡;未能形成 );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受到三座大山压迫(主要因素;)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发展的因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②的支持和鼓励;③民众反帝爱国运动有力的推动;④企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过渡时期(1949-1956)1、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49—1952)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①内容:“”②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③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3、——发展生产力(1953-1957)①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③实施情况: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④意义: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中国开始改变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调整生产关系(1953-1956)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

②: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的政策。

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中国建立,中国进入初级阶段。

二、十年探索时期——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的报告(1956,毛泽东)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1)背景: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3)意义:路线正确,符合国情,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失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1)原因: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左倾错误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受苏联的影响;(2)表现:1958年“” (忽视了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 (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4)危害:使得严重泛滥;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了的严重失调;挫伤了人民的。

4、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60)▲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③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反对急于求成。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1966:动乱开始全面夺权——经济建设大混乱2、1971: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家经济工作出现起色3、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文革”恶果:政治混乱给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教训:①认清国情,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为中心;③保持社会安定团结;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⑤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基本内容:①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方针;(前提)②工作重心:果断停止使用“”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关键)③伟大决策:作出实行的伟大决策。

2、历史意义: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由此揭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特点:;③过程:小岗村→、试行→全国推广(▲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大改造后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意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中心环节:;(3)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国十四大提出)(4)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原因:僵化,影响生产力发展。

(2)实施: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奠定思想基础)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③1997年(创新)④21世纪初(基本确立)(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①1980:设立(、珠海、汕头、,1988年海南省)②1984: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4个)③1985: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④1990:上海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格局:——沿海开放城市————内地3、特点:。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了全球化需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