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教育现代化

第三章 教育现代化

第三章教育现代化【内容提要】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本章主要介绍教育现代化的涵义、内容、国外教育现代化模式;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发展战略等内容。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现代化的涵义及内容;掌握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及其面临的问题;了解教育现代化模式,建立起献身教育的信念。

教学重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教育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节教育现代化的涵义和内容现代化是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变迁过程,它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经济发展为推动力,以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民主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变迁过程,是一个从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向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社会变迁。

一、教育现代化的涵义概念: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

(一)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

教育现代化不是一种教育形式,而是表示一定的教育水平,是指教育发展所达到的较高标准,是教育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相应民族心理相适应的具有现代社会先进特征的水平状态。

(二)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实现转化。

与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相适应,教育现代化则是教育的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

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束缚,建立超越型的教育机制。

(三)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现代化,是内容十分丰富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而不仅仅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某一方面的现代化,谈起教育现代化,人们往往就想到先进的办学条件和设备。

诚然,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办学条件、设备的先进性,这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

但是,如果把教育现代化与物质的现代化划等号,这就是一种简单、片面的认识。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转换运动,它的目标和内容涉及到众多因素,不能只从某一方面去理解它的内涵及其特征,而要求从整体性上把握。

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内部来说,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办学设备条件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学校管理现代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等。

从纵向序列分析,又包括学前教育现代化、初等教育现代化、中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人教育现代化等。

二是从教育外部来说,包括科学的教育决策和发展战略、健全的教育投入机制、优化的教育环境、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中其他子系统的协调平衡等。

这里所指的教育外部实质上就是教育宏观系统。

教育宏观系统现代化是不容忽视的,它在整体教育现代化中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因此,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性,既体现在教育内部,又体现在教育外部;既有教育微观系统,又有教育宏观系统;还体现在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微观系统与宏观系统的统一性上。

(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和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社会促进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进步。

人是现代化的中心问题,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因素,又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因素。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社会现代化;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算达到社会现代化。

二、教育现代化内容教育现代化内容包括物质、制度与价值三个层次。

即:教育现代化不仅包括校舍和设备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这是目前人们对教育现代化内容的一般认识。

关于教育现代化内容,目前国内主要有宏观与微观两种教育观下的教育现代化内容观。

一种是把教育局限于微观的学校教育内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内容,诸如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

另一种是把教育放在宏观的大教育内提出教育现代化内容,诸如民主化、终身化、普及化、多样化、非制度化、国际化等。

这两种教育现代化内容观是相得益彰的、不矛盾的。

它对人们制定教育现代化策略,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都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

微观:一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指能把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时代特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人才观,如全面发展的观念、终身教育的观念,民主平等的观念、多元化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的观念创新教育的观念等。

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二是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又称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它包括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一般来说,课程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决定着现代化学生的素质。

在当前,除了要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外,很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统一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三是教育设施的现代化。

教育设施的现代化又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它是指校舍设施、装备条件具有比较先进的水准,能够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体能训练器械、艺术教育手段以及先进的科学实验与生产实习设备、充足的图书资料来装备学校。

四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指教师的学历层次与文化知识具有较高的水准。

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具有追求卓越、为人师表的师德修养,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技能技巧,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

五是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指管理队伍、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三方面的现代化,即具有一支用现代化教育思想武装、具备现代化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具备一整套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具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从而使教育管理科学化和高效率。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在当前,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六是社区教育的现代化。

社区教育的现代化是指建立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机制,形成“学校为主,社区协调,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共育人才”的全方位教育格局,达到“学生关心社区,社区关心学生;学校对社会开放,社会设施对学校开放”的境界。

上述六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为逻辑起点而展开的,其重中之重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

宏观:1教育全民化,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2教育终身化,是指面向个体所进行的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所有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3教育的非制度化,是对教育制度化的否定。

指在一个空前要求的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体系,而是无体系,倡导“学习化社会”,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各个方面,它要求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相结合,职前的准备教育与职后的继续教育相结合,把学校纳入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

4教育民主化,指“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

5教育主体化,是指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教育者要启发、展现、引导、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得以发展。

6教育国际化,是指培养出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能够对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有正确理解的人;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内涵和外延上扩大;教育有条件地与国际接轨。

三、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一)国家现代化的模式与类型国外教育现代化模式有:1、哈弗罗克对教育现代化模式的研究第一种是研究发展推广模式。

这一模式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理论基础是理性主义与权威主义。

过分强调专家与政府行政权威的作用,而对于教师的作用重视不够。

第二种模式是社会互动模式。

该模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理论基础是自卢梭以来的社会合作主义和现代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对理性因素重视不够,削弱了科学基础。

第三种模式是问题模式。

这是由广大学校教师创立的,是教师在教育实践的第一线自行设计和实施的,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其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和自由市场理论。

不足之处是忽视了行政及其他权威的支持与帮助。

上述三种教育现代化模式各有优点,又各有其不足,从发展趋势看,三种模式已逐步被综合运用。

2、按照启动的时间序列和启动原因研究的教育现代化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按照启动的时间序列和启动原因研究的教育现代化模式有早发内生型模式、后发外生型模式,后发内生型模式。

(1)早发内生型模式早发内生型,是指现代化过程起步早并主要靠其内部社会经济要素发展而成的一些欧美国家,如美国。

这些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是由其内部动力来推进的。

由于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必须改革传统教育中不适应的因素,导致教育现代化的发生和发展。

这种模式的现代化一般是自下而上推进的。

(2)后发外生型模式后发外生型是指现代化起步较晚,主要由外来文明因素刺激开始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的一些国家,如日本、俄罗斯等。

这类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最初动力来自社会外部,如国外教育改革的挑战。

面对外部的挑战而被迫进行教育变革,推进教育现代化。

(3)后发内生型模式后发内生型,是指一些国家现代化发展虽然较迟,但是并非主要受其他国家的影响,而是自发地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

这种模式的国家主要是德国等。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各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内容和模式,应当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各地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具体操作模式。

如张家港市、昆山市、中山市、温江县、宁波市等模式。

(二)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1、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300多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说明,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崛起,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大量引进来自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俄国的人才,重视科技发展与科技教育。

“推动现代化文明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和“通向新世纪的钥匙”。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1982 年的“战略重点之一”;1987 年的“突出战略位置”;1992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年的“科教兴国”战略;1997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2002 年的“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2、日本和英国的教育与现代化3、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得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根据联合国决议,在3年调查基础上,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