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

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

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摘要中美金融体系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差异,也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监管方面上。

正因为这些差别,在中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它的特点和考虑的因素,银行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AbstractTo some extent,the difference of financial systems of Chian and USA can be esplained in term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Bank-led financial system”and “Market-led financial system”.In other words,it is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direct financing and indirect financing which is displayed in such aspect financial institutions,financial products,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the like. Due to the differences,there are a lot of factors for consideration to develop the milti-layer capital market in China.The best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to combine the bank and the market effectively in China.关键词:市场主导,银行主导,多层次资本市场绪论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对金融系统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

金融作为经济的支柱,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金融危机后,各个国家都对金融系统的建设和改革十分重视。

而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各自的金融系统也是关系到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中美各自金融系统的特点。

一、金融体系定义从一般性意义上看,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管制框架也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一个金融体系包括几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第一,金融部门;第二,融资模式与公司治理;第三,监管体制二、金融体系结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五个方面。

第一,金融调控体系既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健全传导机制、做好统计监测工作,提高调控水平等;也是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包括利率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可兑换、支付清算系统、金融市场(货币、资本、保险)的有机结合等。

第二,金融企业体系,既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现代金融企业,也包括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革、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等。

第三,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制)包括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处理好监管与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建立监管协调机制(银行、证券、保险及与央行、财政部门)等。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第四,金融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包括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拓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第五,金融环境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三、美国的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导。

第一,美联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起中央银行作用。

具有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及对私人银行进行管理监督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为美国政府制订和执行金融货币政策。

联邦储备系统可以通过它所制订的政策直接影响货币的供应和信贷的增长,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

现在的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包括联邦储备总裁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2家区域性联邦储备银行以及数千家私营的会员银行。

联邦储备总裁委员会是联邦储备银行系统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由7名委员组成、负责决定全国货币政策,并对联邦储备银行各区域性分行、会员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活动及业务有广泛的监督和管理职责。

第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联邦储备系统用以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机构,由联邦储备总裁委员会7名委员和5名区域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其中必须包括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其余各分行轮流参加)。

区域性联邦储备银行是按照1913年国会通过的联邦储备法,在全国划分12个储备区,每区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分行。

每家区域性储备银行都是一个法人机构,拥有自己的董事会。

会员银行是美国的私人银行,除国民银行必须是会员银行外,其余银行是否加入全凭自愿而定。

加入联邦储备系统就由该系统为会员银行的私人存款提供担保,但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存款准备金,对这部分资金,联邦储备系统不付给利息。

第三,美国商业银行:美国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主要位置,1980年,美国共有商业银行15082家,总资产为21147亿美元,占金融界资产总额的30%左右。

商业银行以存款和贷款为主,70年代以来各主要商业银行为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生存能力,积极开展存贷款以外的业务。

由于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也不能经营证券发行和买卖,故许多商业银行都设立信托部,参与证券经营活动。

1986年4月1日,美国完全取消对储蓄存款利率的上限,这样各种银行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对存款付多高的利息,这大大增加了银行业的竞争。

此外再加上80年代初出现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等因素,使美国商业银行的倒闭率不断上升。

1984年有79家商业银行倒闭,1985年为120家,1986年为150家,1990年高达200家。

其中,1984年位列美国10大银行之一的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破产,1991年初拥有230亿美元的新英格兰银行集团破产,给美国金融业带来的震动是巨大的。

1990年底,全美最大的225家银行的股票平均下降了17.53%,一些大银行的股价甚至不到其帐面价格的一半。

四、中国金融体系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分为六大板块:第一,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第三,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实业银行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

第四,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五,主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

第六,外资银行及其分理处。

五、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第一,发展阶段差异:中国金融和美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美国出于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规模大、金融工具多、产品链条长、资金能量强,这种“高度发展”在一定程度发展到“过度”,不但脱离了实体经济,而且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作用。

而中国处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步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金融工具少、主体实力差,这种“初步”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开放程度差异:中国金融和美国的开放程度不同。

美国金融市场完全开放,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市场,表现在其金融机构全球发展、金融体系运用全球资源、金融市场有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

而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表现在难以有效运用全球资源,缺乏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金融机构尚未完全参与国际竞争,这和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相符合。

第三,货币市场差异:货币政策都要追求多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金融体系稳定等,但在本轮危机中其首要目标并不相同。

中国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美国则是促进金融市场稳定。

两国首要目标的差异是因为其金融体系的受损程度不同。

美国的很多金融机构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普遍陷入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有些大型金融机构甚至濒临倒闭或破产。

由于机构投资者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中占主体地位,因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不仅导致信贷急剧紧缩,而且使整个金融市场出现恐慌,市场功能严重受损,进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因此,恢复金融市场的稳定就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中国的情况则不同,首先,中国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大量发放次级贷款或购入与次贷相关证券,在本次危机中损失有限,没有面临普遍的流动性危机,更没有出现破产,因此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比较稳定。

其次,虽然2008年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出现了严重的下跌,但主要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及大量非流通股票解禁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中国政府对股票市场的支持是通过降低印花税率、中央汇金公司增持银行股等政策恢复市场信心,而不是货币政策。

第三,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下滑不是源于金融体系的问题,而是由于经济增长对出口严重依赖,国际金融危机使出口大幅下挫而引起,所以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刺激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

两国货币政策工具也具有一定差异,首先,政策工具的类型不同。

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依赖于有限的传统型货币政策工具,其中某些工具对金融机构仍然具有直接调控的特点,如利率政策。

美联储除了运用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外,还推出了大量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

第二,政策工具的作用对象不同。

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政策工具主要针对商业银行等存款性机构,而美联储通过运用其政策工具不仅向存款性机构提供流动性,而且向一级交易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非存款性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其政策工具作用的对象更广泛。

第三,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构成影响不同。

从2008年9月初至2009年9月末,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规模从20万亿元上升至22.23万亿元,增幅仅为11%,资产构成基本没有变化;而美联储的资产规模则从9000亿美元迅速扩张至2.14万亿美元,增长了近1.4倍,同时其资产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即高风险的非政府证券急剧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