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
的“文人写意山水园”。 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
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
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 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 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 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 声的诗,立体的画”。在 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 又如在赏画。
苏州古典园林融建筑美、自 然美、人工美为一体,反映 了中国江南高度的居住文明, 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科学技 术风格和艺术成就,在中国 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 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997 年12月拙政园、留园、网师 园、环秀山庄因其精美卓绝 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 术特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 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 耦园和退思园五家古典园林 在2000年的第二十四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上被增补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第三部分 园林建筑构造
3.1概述 3.2地基与基础 3.3墙体 3.4楼地基与阳台 雨篷 3.5楼梯、台阶、 坡道及电梯、自 动扶梯 3.6门窗 3.7屋顶 3.8饰面装饰
第一部分
概
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 第二节 园林建筑及其结构与构造的特点
第三节 建筑及园林建筑的组成
第四节 建筑的分类与分级
术经济和艺术造型要求提供合理的构造方案,作为建筑设
计的依据。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结合园林建筑的特点和要求,使学生能够 系统掌握有关园林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 法,并具有从事园林建筑结构选型与形态设计的 综合能力。 其具体要求包括:
1)在掌握结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针对特定的园林 建筑需要进行结构选型,并能够基于不同结构体系的 特点进行相应的概念设计; 2)了解建筑形式和内在结构之间的深刻关联,培养学 生对于实用、经济、和美观三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 3)能够从结构配臵与造型艺术这两个方面来深化对于 园林专业和园林建筑的认识,拓展相应的实践能力, 进而树立起信奉科学也敬畏自然的绿色思想。
4.动物
最早的苑围中,以动物作为观赏、娱乐对象。
三、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
5.建筑
(1)厅堂 (2)楼阁 (3)书房馆斋 (4)榭 (5)轩 (6)舫
(7)亭
(8)路与廊 (9)桥 (10)园墙
建筑的种类
厅堂(主体建筑)--待客与集会活动的场所
楼阁
——二类建筑,
属较高层的建筑。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 自然意趣的“城市山 林”,身居闹市的人们 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 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 之乐”。在这个浓缩的 “自然界”,“一勺代 水,一拳代山”,园内 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 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 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 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 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 泉之乐”。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
园墙 隔景、漏窗
6.匾额、楹联与刻石
第二节 园林建筑及其结构与构造的特点
一、园林建筑的作用与特点 园林建筑 ——园林中的一切人工建筑物与构筑物,以丰富景 观并为人们游览、休憩提供场所为主要目的的一 类建筑,是园林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1.园林建筑的作用
构景
点景 赏景 组织游览路线
组织园林空间
2.园林建筑的特点
复合性 生态性 社会性
经济性 技术性
艺术性
二、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的特点
发掘和传承传统技术 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探索和发展高新技术
第三节 建筑及园林建筑的组成
基础 墙(或柱) 楼板和地面层 楼梯 屋顶(屋盖) 门窗
建筑物的组成
第四节 建筑的分类与分级
一、建筑的分类
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
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
美。 特点: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 面积小,略感局促。 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
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类型
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
苏 州 拙 政 园
常熟的燕园
2.理池
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
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 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 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 一般有三种:掩、隔、破。
3.植物 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 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香。
苑囿。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生产、观赏并重的 “主题园”和以游宴、观赏为主旨的“宫苑”的 分野。 秦汉时期,完成了园囿向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过渡
(或转化)。
3.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的写意山水 园
这一时期奠定了我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基本风格和“诗情画
意”的写意境界,并转而深刻地影响了皇家园林的发展。
(2)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
非燃烧体: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如金属材料 难燃烧体:难起火、难微燃、难炭化,如沥青混凝土 燃烧体:立即起火或微燃,火源移走后继续燃烧,如木材
4.元、明、清的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
这一时期,皇家宫苑进一步趋于小型化,在内涵 上也有了新变化。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 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 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 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 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
特点: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 东莞的可园等。
皇家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其最大特点是大(规模阔大)、 贵(豪华富贵)、尊(皇权威严)、伟(壮观宏 伟),主题突出,建筑点缀多姿多彩。
万寿山前山中轴线上的建筑群
万寿山南麓之长廊
第五节 园林建筑的类型
第一节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古代国林的特色 三、中国古代园林分类
四、中国古代园林的组成要素
一、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概况
1.商、周时代的园、囿、圃、池、沼 “园”,一是有园墙,有藩一类的竹木篱笆;二是 在这个闭合的园墙内有树木(即人工树)。 “囿”,《初学记》定义为“养禽兽曰囿”;《淮 南子.本经训》指出,“有墙曰苑,无墙曰囿”。 “圃”,是人工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地。 “池”和“沼,均为养龟养鱼专供占卜祭祀之用的 地方。
四、中国古代园林的组成要素
1.筑山
2.理池
3.植物
4.动物 5.建筑 6.匾额、楹联与刻石
1.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 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
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 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 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
民用建筑 按使用功能分 工业建筑 农业建筑 大量性建筑 按规模大小分 大型性建筑
1.3.1 建筑的分类
住宅建筑 按层数分 公共建筑 工业建筑(厂房) 超高层建筑 砌体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
按主要承重材料分 钢结构 木结构
混合结构
二、建筑的分级
1.按建筑的耐久年限分级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
一级建筑:100年以上,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
书房馆斋
馆——宴客用; 斋——读书用。
舫-- 将船的造型建筑化 榭--建于水边或河畔,借以成景。
轩--形似车厢的建筑物
亭--起“点景”与“引 景”作用 桥--添景、隔景
路与廊——“引”且“,是中 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1990年,颐和园长 廊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
本课程性质
建筑结构与构造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建
筑结构选型与建筑构造设计都是园林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内容的丰富及深化起着重要的作 用。 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 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 体系。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 构造方法的学科。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技
二、中国古代国林的特色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三、中国古代园林分类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 皇,建筑体型高大。 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 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 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 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国、 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概 述
1.1中国古代园 林的发展 1.2园林建筑及 其结构与构造 的特点 1.3建筑及园林 建筑的组成 1.4建筑的分类 与分级 1.5园林建筑的 类型
第二部分 园林建筑结构
2.1建筑结构的基 础知识 2.2建筑结构的类 型及园林建筑常 用的结构形式 2.3墙承重结构体 系 2.4框架结构体系 2.5大跨度结构体 系 2.6高层建筑结构 体系
这一时期的园、囿、圃、池、沼在主观上虽不是 为了观赏而兴建,但在客观上为后来的人工山水 园林和自然风景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春秋、战国、秦、汉的宫苑和私家园林
这一时期的园林较之商、周已少了很多生产和军 事性质,开始具有较多的观赏性质,而呈现出一 种两种性质的过渡(或转化)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竞相经营带有观赏性质的宫室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 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 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 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 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 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 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 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 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 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 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 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 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 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