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主义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
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
风格特点:野兽主义继续着后印象主义文森特·梵高﹑P.高更﹑P.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
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倾向。
有人把野兽主义看作是广义的表现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也有人认为,野兽派不是一个艺术运动,祗是马蒂斯等人艺术生涯中短暂的一个阶段,一个特别注意线和色彩表现力﹑不受任何程序束縳的阶段。
马蒂斯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野兽时期是绘画工具的试验,我必须出一种富于表现力而意味深长的方式,将蓝﹑红﹑绿并列融汇”。
艺术原则:野兽主义的主要原则是通过颜色起到光的作用达到空间经营的效果,全部采用既无造型,也无幻觉明暗的平涂,手段要净化和简化,运用构图,在表达与装饰之间,即动人的暗示与内部秩序之间,达到绝对的一致。
马蒂斯说过:“构图,就是以装饰方法对画家用以表达自己感情的各种不同素材进行安排的艺术。
”野兽主义画家们广泛利用粗犷的题材,强烈的设色,来颂扬气质上的激烈表情,依靠结构上的原则,不顾体积、对象和明暗,用纯单色来代替透视。
马蒂斯的老师莫罗曾对他说过:“你必须使绘画单纯化。
”所以作为野兽主义始终的代表马蒂斯顽强地使色彩恢复它本来具备的力量,单纯和表现的意义。
影响意义:野兽主义作为社团存在的时间祗有二三年。
参加这一社团的艺术家后来朝着不同的目标,继续作新的探索。
是20世纪在欧洲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它摆脱了物体固有的色彩特征,运用简练的线条和夸张的颜色来实现色彩在画面中的完全释放和独立,野兽派的出现把欧洲从几百年的传统的自然色彩概念中释放了出来,野兽派的产生意义,就在于色彩不必依附于任何自然形态以及他们的真实性,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品格特征。
代表人物: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他通过主观的色彩而不是光和影来描绘物象。
他说:“我把色彩用作感情的表达,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抄袭。
我使用最单纯的色彩。
”他作画,偏爱用平涂的画法。
他把绘画视为平面的装饰,而有意减弱画面的深度感和物象的体积感。
同时,他根据感情的需要,将高纯度的平面色块在画中组合,使其形成冲突对比或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音乐般的节奏。
他的画,造型极其简炼,线条弯曲起伏,笔法轻松流畅,散发着儿童般的天真稚趣,萌发着生命的朝气。
他的画,往往传达着某种欢快的情感,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开着的窗户》它只不过是墙面的一小部分,窗户占了一大片地方。
窗扉对着外部世界大大敞开——阳台上摆着花盆,还长着藤蔓,然后就是大海、天空和船只。
这里的内墙和窗扉,是由一条条宽宽的竖条构成,用了鲜艳的绿色、蓝色、紫色和橙色;户外世界,则是一片鲜艳的小笔触构成的装饰华丽的图案。
笔触从绿色的小点,扩展到笔触更宽一点的淡红色、白色,还有海和天空的蓝色。
《国王的悲伤》画题与作品本身对马蒂斯来说并无什么联系,它只是一种符号而已,人们不必去顾名思义,应着意于画面色彩与线条的配置所显示的审美意义。
画面上有三个不同色块构成的抽象的类似人的形象,中间黑色块是个怀抱提琴的人物,是否是圣经中的大卫王在弹琴呢?不得而知。
可见画家的目的是通过黑、白、绿、黄和红、蓝色块及线条的并置与对比,表达出自己愉快欢乐的心情。
《舞蹈》马蒂斯的艺术风格是单纯、简洁、清晰,以线和色块构成艺术形象。
在这幅画中仅用三种色彩,即红色人体、绿色地面和蓝色天空。
整个画面便是由这三种在量感和分布上平衡、和谐的色彩,与构成人物的富有节奏、韵律的线条浑成一体,从而生发出动人的艺术魅力。
马蒂斯的色彩和线条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和谐、同时并进,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尽管马蒂斯声称他作画并不关心形象的含义,只关注色彩、线条和构图的美学意义,但在这幅舞蹈中通过对人体动势的描绘,仍然表达出对人生欢乐的赞颂。
《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充分反映了马蒂斯野兽主义画风的特点。
虽然此画的色彩极其浓重和强烈,但整个画面却显得十分沉静。
这里的色彩完全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
据说,马蒂斯夫人曾身着黑衣摆好姿势地让他写生,可他所画出的,却是色彩鲜艳到极点的红衣人物肖像。
在这幅画中,马蒂斯在人物面部的正中央画了一道绿色粗线;这条线成了全画的核心。
不仅整个脸部的造型结构紧紧依附着这道绿线,而且,画中诸多要素都是靠这道线而得到统一和平衡。
假如没有这道线,整个画面似将松散不整;正是靠着这条绿线,那黑色的双眼和双眉才不至于显得过分强烈,而那黑色的头发和绿色的衣领才得以衔接起来,脸才得以被妥善地“放在”了头发与衣服之间。
这道绿线,还将头像与绿色的背景联系起来,使头部不会因为其一道道的红色和橙色块面,与绿色背景拉开距离,而破坏画面的平面感。
为了强化这种平面感,画家有意地把画面左侧的背景画成橙色,从而将其拉到画面的前面,使我们觉得在背景与头像之间并没有距离。
画中红绿两色的强烈对比,产生耀眼的闪烁效果,使画面充满了纯绘画性的魅力。
画一个沉静的头像,会生出这样丰富的视觉效果,而这种效果竟是靠着精心地经营不同的色面而取得,这不得不让人惊叹马蒂斯驾驭色彩与笔触的超凡本领。
《红色中的和谐》是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
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着整洁的女佣、鲜艳的桌布和墙纸、两把椅子和一扇窗户;通过窗户,画家还描绘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绿色的草地、黄色的花朵、几棵树和一所房子。
然而马蒂斯并没有将这些物象,画得与它们在自然中实际的模样相符合。
为什么要相符合呢?——“这是一幅画。
”在这里,画家以一块高纯度的红色平面,限定了整个房间内的空间。
他把室内三度空间的物象,全都描绘在这块二度空间的红色平面上。
他把蓝色的纹样分布在桌布和墙面上,从而在这红色平面上清楚地将那水平的面和垂直的面区分开来。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形态的表现上采取一种图形类比的方法。
我们在画上看见,窗外的屋顶,与那把椅子形状相类似;花园里树木弯曲的枝丫,与桌面和墙壁上鹿角形花纹相呼应;而桌布上的花梗与女佣的头发,则用的是同一种简略的线条。
如果说塞尚是将装饰纹样的布当作静物的背景来画,那么,马蒂斯在这里则是将整个画面的物象,都当成了装饰纹样来处理。
画面的色彩极其有限,且基本上都是纯色。
高度精炼的色面组合,使该画获得强烈的色彩效果。
马蒂斯的简化天赋,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示。
他曾说:“色彩从来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色彩的泛滥造成了色的无力。
然而色彩只有经过精心安排,只有符合艺术家的强烈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幅画上,室内的红色构成全画的基调,窗外的蓝和绿色与它形成对比。
而窗框的黄色和橙色,则使这一对比稍稍地得以缓和。
窗外房子的粉红色,与室内红色相呼应,而室内桌布、墙纸上花纹以及桌上水果的色彩,则与窗外蓝天、绿地、黄花的颜色相谐和。
纯净的色彩,使这幅画显得明丽而静雅。
尽管热烈的红色在画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冷静的蓝色却仿佛是一个休止符,使画面色彩的情绪回落下来。
全画给人以梦幻般清纯、宁静的感受。
观赏这幅画,如果只是看黑白的图片,那将一无所获。
《音乐》马蒂斯在这幅画中,马蒂斯着重表现一种凝神静听和沉浸在个人思绪中的状态,画面色彩早纯、强烈、饱满,线条精炼简洁。
后来他在谈到此画时说:。
我们通过简化观念和形体从而走向宁静,这是我们唯一的理想。
"我们先看一下这幅画的构图:站着的小提琴手是一种向内的姿态,右边一个坐着的吹笛者,再往右的两个人相向倾斜,似乎联结成一个整体,右下角的人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完成了整幅画面的节奏起伏,好像一个休止符号。
这样的一种节奏韵律,暗示出宁静、梦幻般的音乐。
画中蓝色的天空,绿色的山丘,红色的人物,高纯度的色彩再加上简洁夸张的形体、精炼有力的线条,人物似乎被一种几乎凝固的、浑厚的、缓慢的音乐所包围,连山丘的那条线也似乎在震颤着,回响着,呼应着。
虽然我们无法进入这浑然一体、完整的梦幻之中,但却深深地为这音乐所吸引,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震荡。
安德烈·德朗德朗首先发现黑人艺术,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丰富和想像的浓郁;他还发现原始艺术、庞贝绘画、中世纪哥特艺术和文艺复兴初期大师们艺术的奥秘。
他研究了古人艺术创造的秘诀,重新踏上他们所走过的路,运用传统创造现代艺术。
大自然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博物馆中历代大师之作是他创作的模特。
德朗早期的作品使用的是分段色块、快速的曲线和生硬的颜色,手法并不粗野,笔下的线条还算典雅,色彩也还和谐。
他所采用的主要颜色是绿色、蓝色、以及从玫瑰红到深紫的所有紫色。
在他的画中看不到相撞的笔触,看到的是精湛技巧的比例、色彩关系,不相混杂的色块线条,果断肯定不含糊。
阿波利奈尔在1916年对他的评价是:“德朗狂热地研究大师们的作品,他临摹他们的画,表明他十分想要了解他们。
同时,他以无与伦比的勇敢,超越了当代艺术认为最大胆的一切举动,从而简练、清新地重获艺术原则,并从中发现其规律。
”《舞蹈》这幅作品以粗犷的笔触、明朗的色彩绘制而成,并且不为传统绘画法则所囿,大胆施彩,造型夸张。
《舞蹈》以平涂的原色、勾线的方法以及平面化的装饰特点,突出了东方艺术形式的美感。
《科利乌尔的山》《老树》《威斯敏斯特大桥》野兽派画家的艺术共性是色彩明朗,笔触粗犷,不为旧的画理所囿,大胆施彩,夸张造型,所以后来在人们的心中,"野兽"一词,即指色彩与涂抹的特征了。
事实上,野兽派画家从颜料管里挤出的原色,不是直接排列到画布上的而是应自然本色来加以概括,使它更单纯化,免去复杂的中间调子,不仅能引起观者视网膜的振动感应,还表达了一种饱和的情绪,比点彩派的"科学"排列更富感染力。
这幅《威斯敏斯特大桥》,正是他时断时续地追随野兽派时期的代表作。
1906年3月,德朗在画家沃拉尔(Vollard)的怂恿下来到伦敦,并在透纳的海景画激励下,创作了一批风景画,《威斯敏斯特大桥》是其中之一。
画面色彩都近于平涂,但明亮单纯。
他曾自我表白地说,我们的目的是呈示愉悦,这种愉悦当然是来自我自身。
"只是德朗的画上的愉悦还不象马蒂斯的画那样充分,他总是有所控制。
他的天性是节制、内向和恬静,还未脱尽学院派气息。
德朗在接受立体主义影响的同时,还一度热中于非洲艺术。
当毕加索与勃拉克在进行分析性立体主义时,他便毅然决然不再与毕加索联系。
《威斯敏斯特大桥》一画上所流露出的矛盾心绪是比较明显的,只有他的另一幅《伦敦桥》,才算是野兽派画法中最有特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