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市配送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超市配送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超市配送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你可任意修改编辑)1 总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xx市xx超市配送中心建设项目1.1.2 建设地址:1.1.3 法人单位:1.1.4 法定代表人:1.1.5 工程性质:新建1.1.6 功能定位:立足企业,服务社会,兼备区域配送及调节储存功能的销售配送中心。

1.1.7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仓储库容量6750吨,建设用地面积12057.2 m2(约18亩);总建筑面积20027 m2,其中:仓储库房12750 m2,办公综合用房4847 m2,地下停车库2390 m2,门卫值班房40 m2,露天货场面积4067m2,绿地3700 m2,以及环境工程、公用工程、运输车辆、物流设备和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1.1.8 项目总投资5972.85万元,其中工程费用3596.7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164.19万元、基本预备费476.09万元、建设期利息437.4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298.42万元。

1.1.9 资金来源业主自筹1972.85万元,占总投资的33.03%,银行贷款40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66.97%。

1.2 项目法人简介xx市xx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百货、超市零售为主,高科技产业、房地产开发等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公司辖“xx 食品连锁超市有限公司”、“xx依蝶百货连锁有限公司”、“xx天意百货公司”、“xx 集团黔江分公司”、“xx集团成都广成电子技术有限公司”、“xx集团泰兴电脑公司”、“xx集团嘉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七家分(子)公司。

注册资金3300万元,现有经营面积6.7万平方米,各种业态的经营网点22个,辐射区域包括成都、xx、xx、黔江、忠县等地。

公司是xx市最大的民营商贸流通企业,也是区县二级市场商贸流通龙头企业。

公司地处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美丽富饶的榨菜之乡――xx市xx区,集团总部位于xx最繁华的兴华中路闹市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商业黄金口岸。

公司坚持“诚信经营,永续发展”的经营理念,“以情育商,顾客至上,精益求精”的经营宗旨和“购物放心,请到xx”的服务承诺,奉行消费者利益高于供货商,供货商利益高于本公司的三赢共存共荣原则。

公司一贯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加强精细管理,严守商业信用,实施品牌战略,使企业无形资产不断升值。

先后获得全国“再就业先进企业”,xx市“企业法人知名字号”、“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诚信民营企业”、“用户满意服务企业”、“价格、计量信得过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山城百店无假货示范店”、“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

如今,“xx”、“xx”这两块响亮的诚信品牌己是家喻户晓,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赞誉和信赖。

经过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xx集团公司己日趋完善和成熟。

公司形成了一个具有“团结、务实、拼搏、进取”精神的领导核心,培养造就了一批懂业务、善管理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一支爱岗敬业、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市场竞争、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和科学、严谨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一个现代化的新型企业己初具规模。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xx集团公司制定了“立足xx,辐射周边”的发展战略,预计到2007年,公司将发展各类连锁门店40家,各业综合销售、产值收入达到10亿元,其中零售业销售收入7亿元,其他产值收入3亿元,实现税利3000万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

1.3 编制依据1.3.1 《xx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初稿)、《关于加快xx区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1.3.2 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1.3.3 xx区委发〔2003〕6号文“关于把xx建设成为xx中部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决定”;1.3.4 《xx超市配送中心项目建议书》;1.3.5 《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2004年流通业结构调整国债项目名单的通知》(发改经贸〔2004〕2139号文);1.3.6 《xx集团发展战略梳理报告》;1.3.7 项目业主提供的其它资料。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本报告研究对象为xx超市配送中心建设项目。

根据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的要求,研究内容包括项目的必要性、市场需求分析、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投资及财务评价等,从市场需求、技术方案、投资效益等方面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同时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价。

1.5 研究结论本项目是xx市xx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迈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迅速扩张连锁经营所必须的重要基础设施。

项目符合xx市商贸流通发展总体规划和xx区委、区府“关于把xx区建设成为xx中部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决定”要求,项目建设外部条件已经具备,建设规模适度、方案可行,市场前景及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明显。

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项目完成后,不仅大大提高xx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同时将促进xx区物流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其社会效益是显著的。

建议尽快完善项目的环评报告、地灾评价等专题报告,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促进该项目尽快实施。

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备注 1 用地面积m212057.2 2 总建筑面积m2 20027 2.1 其中:仓库m2 12750 2.2 办公m2 4847 2.3 地下车库m2 2390 2.4 门卫值班m2 40 3 建筑占地面积m2 4290 4 绿化面积m2 3700 5 道路、广场面积m2 4067.2 兼作露天堆场 6 地下停车位辆70 按大车计算7 项目总投资万元5972.85 7.1 其中:建筑工程万元2092.58 7.2 安装工程万元1313.11 7.3 设备购置万元191.05 7.4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万元1164.197.5 基本预备费万元476.09 7.6 建设期利息万元437.407.7 铺底流动资金万元298.42 8 经营收入(仓储、配送等服务)万元2012.75 正常年份9 经营成本万元827.40正常年份10 经营税金万元114.73 正常年份11 经营利润万元1070.62 正常年份12 平均投资利润率% 15.74%13 平均投资利税率% 17.30% 14 全部投资回收期年8.92 含建设期15 贷款偿还期年 6.96 含建设期16 财务净现值万元1738.19 税后17 财务内部收益率% 14.44%税后18 产量盈亏平衡点% 33.52%2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 项目背景2.1.1 建设长江上游的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是xx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宏伟目标直辖以来,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市场日益繁荣,人气日渐兴旺,全市初步建立起组团式、多层面、城乡贯通、繁荣活跃的市场体系,流通规模稳步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我市商贸流通发展还存在流通规模偏小、现代化水平较低、对经济拉动不强等问题。

商贸流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商贸流通的现代化是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是把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客观要求。

同时,发展商贸流通业,对于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就业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市政府提出了把xx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乃至西南地区的现代化、开放性的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宏伟目标。

按照xx市政府的规划目标,“十五”时期,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把我市建成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通过推进流通现代化,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到2005年超过1000亿元。

建设长江上游商贸中心,依托xx特大城市和万州、xx等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

推广现代商贸业态,形成商品流、物资流、商务信息流“三流”合一相互促进的流通职能,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商贸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

建设长江上游购物中心,实施“六大建设”和“双十百千”工程,培育一批辐射长江上游甚至全国的大型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以及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形成辐射广大周边地区的批发零售购物网络。

完善商贸服务体系,营造时尚舒适的购物环境,形成万商云集的人气氛围。

建设长江上游物流中心。

重点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万州、xx物流基地,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技术,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

营造高效便捷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管道综合物流运输体系,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内河航运中心在集装箱、滚装和散杂货物运输方面的重要作用。

2.1.2 连锁经营是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商品集中配送是连锁经营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连锁经营是大型商业发展的方向,在连锁经营中商品配送中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配送中心的发展是企业连锁经营中追求规模购进的价格优势,集中配送的低成本优势,以及配送及时、准确、高质量的服务优势,以此提高连锁经营社会化水平的客观要求。

目前,国内物流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物流配送已经成为许多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适应现代商业发展的要求,xxxx实业(集团)公司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适时提出建设商品配送中心项目的设想,并已酝酿多时,目前建设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2.1.3 xx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xx区居xx市及三峡库区腹地,北纬29°21′―30°01′、东经106°56′―107°43′之间。

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市、武隆县,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

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

全境东西宽74.5km,南北长70.8km,幅员面积2941.46km2,辖17个镇、22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1个示范区。

2002年末人口111.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85 万人,非农业人口27.61万人。

2003年,xx区生产总值达到97.7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3.0%,增幅比全国、全市分别高出3.9和1.6个百分点,超出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3亿元,可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51.79亿元,可比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33.95亿元,可比增长11.4%。

全年人均生产总值8539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2.6%,按现行汇率计算,折为1032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社会劳动生产率15181元,比上年提高1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