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168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32.0分)1.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的运动方向B. 质点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一定越大C.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则速度和速度变化量都为零D. 质点在某时刻的加速度不为零,则该时刻的速度也一定不为零2.下列关于重力、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 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外B. 重力是由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C. 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D. 用一绳子将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该物体重心不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3.2019年1月3日10:26,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距离月面100米处稍稍悬停,接着竖直缓缓降落,约10分钟后,嫦娥四号自主降落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019年1月3日10:26”和“约10分钟”指的都是时间B. 从悬停到着陆,探测器通过的位移大小和路程都是100米C. 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将嫦娥四号探测器看作质点D. 在降落过程中,以嫦娥四号探测器为参考系,月球静止不动4.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6m/s,经过2s后,末速度大小仍为6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s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A. 加速度大小为6m/s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B.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6m/s,与初速度同向C. 加速度大小为6m/s2,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D. 加速度大小为6m/s2,平均速度为6m/s,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5.甲车以12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乙车以4m/s的速度与甲车平行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经过乙车旁边开始以2m/s2的加速度刹车,从甲车刹车开始计时,乙车追上甲车所用的时间为()A. 27sB. 9sC. 8sD. 7s6.沿直线运动的京津高铁和一辆红旗汽车,在计时开始及每过1s时京津高铁和红旗汽车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如表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看出()t/s0123…v1/m⋅s−115.015.315.615.9…v2/m⋅s−120181614…B. 京津高铁的位移在减小,红旗汽车的位移在增大C. 京津高铁的速度变化大,红旗汽车的速度变化小D. 京津高铁的速度变化慢,红旗汽车的速度变化快7.某运动员的100m赛跑成绩为11.00s,其运动过程的v−t图象可简化为如图所示,则该运动员()A. 最大速度为10m/sB. 第2 s内通过的距离为10mC. 加速过程经历的时间为2.2sD. 加速过程通过的距离为20m8.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B. 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相等C. 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D. 物体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变化与这段时间成正比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6.0分)9.在如图所示的四张图中,AB、BC均为轻质杆,各图中杆的A、C端都通过铰链与墙连接,两杆都在B处由铰链相连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的AB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1)、(2)、(4)B. 图中的AB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1)、(3)、(4)C. 图中的BC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2)D. 图中的BC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3)10.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A. 在这一时刻之前的0.2s内位移一定是2 mB. 在这一时刻之后的1 s内位移一定是1 mC. 在这一时刻起10 s内位移可能是60 mD. 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 000 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 s11.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第1秒内和第2秒内速度方向相反B. 第1秒内和第2秒内加速度方向相反C. 第3秒内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D. 第4秒末物体回到出发位置12.甲、乙两物体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6s末在途中相遇,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可以确定()A. t=0时甲在乙的前方27m处B. t=0时乙在甲的前方27 m处C. 3 s末乙的加速度大于甲的加速度D. 6 s之后两物体不会再相遇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0分)13.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连接起来进行探究。
(1)某次测量如图2所示,指针示数为___________cm。
(2)在弹性限度内,将50g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B的示数LA和LB如表1。
用表1数据计算弹簧1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_N/m(重力加速度g=10m/s 2)。
由表1数据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簧2的劲度系数。
14.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一种测量反应时间的“反应时间测量尺”,如图所示。
当乙同学看到甲同学松手后开始捏住竖直下落的直尺,根据乙同学手指捏住的位置直接读出时间。
(1)反应测量尺的标度合理的是___(填“A”或“B”)。
(2)实验时乙同学以手指恰不接触直尺为宜,如果两手指间距较大,则测得的反应时间_______(填“偏小”“无影响”或“偏大”);取g=9.8m/s 2,则能测量最大反应时间为0.4s的“反应时间测量尺”长度至少为___m。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8.0分)15.如图所示,弹丸和足球的初速度均为v1=10m/s,方向向右。
设它们分别与木板作用的时间都是0.1s,那么:(1)子弹击穿木板后速度大小变为7m/s,求弹丸击穿木板时加速度大小及方向(2)足球与木板作用后反向弹回的速度大小为7m/s,求足球与木板碰撞反弹时的加速度大小及方向。
16.从离地面50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m/s2,求小球:(1)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2)自开始下落计时,在第1s内的位移、最后1s内的位移(3)下落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的位移.17.甲、乙两物体相距s,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就保持静止不动.甲物体在前,初速度为v1,加速度大小为a1.乙物体在后,初速度为v2,加速度大小为a2且知v1<v2,但两物体一直没有相遇,求甲、乙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相距的最小距离为多少?18.一质点沿一直线运动,先从静止开始以2.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4s,接着以该时刻的速度匀速前进3s,最后以大小为10m/s2的加速度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求(1)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多大?(2)质点运动的总位移是多大?--------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解析:解:A、位移的方向取决于起点与终点,不是速度的方向,故A错误B、加速度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故B正确C、加速度为零,速度的变化量为零,但速度不一定为零,比如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C错误D、在某时刻加速度不为零,速度可能为零,如机车要启动时,故D错误故选:B。
加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结合加速度的定义式和物理意义分析判断。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以及知道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反应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与速度的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2.答案:B解析:解:A、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如环的重心在环的本体外,故A错误B、重力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故B正确C、只有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才在几何中心上;故C错误D、用一绳子将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由二力平衡可知,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故D错误故选:B。
重力的作用点是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本题考查了物体的重心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3.答案:B解析:【分析】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距离,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可以用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表示运动轨迹的长度,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根据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来判断即可;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如何选择参照系,必须从具体情况来考虑,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本题主要考查了参考系、质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的基本概念。
是很基本的内容,必须要掌握住的,题目比较简单。
【解答】A、“2019年1月3日10:26”对应时间轴上的点,为时刻;“约10分钟”指的是时间。
故A错误;B、由题,探测器的运动是相对于月球的,以月球为参考系,探测器竖直缓缓降落,做的是单向直线运动,所以从悬停到着陆,探测器通过的位移大小和路程都是100米。
故B正确;C、当探究嫦娥四号探测器的姿态、转动等情况时,不能将嫦娥四号探测器看作质点。
故C错误;D、在降落过程中,以嫦娥四号探测器为参考系,月球做直线运动。
故D错误故选:B。
4.答案:A解析:解:由题意知v0=6m/s,末速度v=−6m/s,根据速度时间关系v=v0+at得加速度a=v−v0t =−6−62m/s2=−6m/s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有v=v+v02=−6+62=0,故A正确;故选:A。
根据速度时间关系求解此过程中的加速度,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求解平均速度.本题关键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和位移时间关系,注意速度的矢量性即可5.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求出甲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结合位移公式分别求出甲、乙两车的位移,判断是否追上,若未追上,再结合位移公式求出追及的时间.本题考查了运动学中的追及问题,关键抓住位移关系,结合运动学公式灵活求解,注意甲车速度减为零后不再运动.【解答】甲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t1=0−v甲a =−12−2s=6s,这段时间内甲车的位移为:x1=v甲2t1=122×6m=36m,乙车的位移为:x2=v乙t1=4×6m=24m,可知甲车停止时,乙车还未追上甲车,则追及的时间为:t=x1v乙=364s=9s,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6.答案:D解析:解:AB、火车和汽车的速度方向不变,则火车和汽车的位移都增大,而非减小,.故AB错误;CD、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知,火车的速度均匀减小,加速度a=△v△t =0.3m/s2.汽车的加速度a=△v△t=−2m/s2.知汽车的加速度较大,火车加速度较小,则火车的速度变化较慢,故C错误,D正确.故选:D.判断加速度的变化.首先据表格能获取相关信息,通过表格比较速度的变化,根据a=△v△t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加速度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大,速度变化快;知道加速度的求法,不难属于基础题.7.答案:A解析:解:C、由图可知,运动员先加速运动,后匀速运动,设运动员加速时间为t,则有:100=1×5t2+5t(11−t),所以t2−22t+40=0,所以,t=2,t=20(舍去);2那么,运动员的加速过程经历的时间为2s,故C错误;A、由图可知加速度为5m/s2,所以,运动员的最大速度为10m/s,故A正确;×5×12m=7.5m,故B、运动员在第2 s内处于加速过程,所以,第2 s内通过的距离s=5×1+12B错误;×5×22m=10m,D、已知加速度为5m/s2,加速过程经历的时间为2s,故加速过程通过的距离S′=12故D错误;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