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小明的一天》教学设计灵璧县灵城镇人民小学张秀花教材分析本节课“小明的一天”,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小明一天的活动:早上6时起床→7时半上学→8时上课→12时吃午饭→下午4时踢球→晚上8时半睡觉.这一内容在设计上有3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第二,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发展学生的数感;第三,适时地渗透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如按时起床、早睡早起等.本内容的选取既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课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时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情境图,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使数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互动.本节课通过“小明的一天”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体现儿童已有的生活经历,为学生探索知识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3.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节教学有多处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力量,沟通各小组所发现的内容,在这些过程中去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怎样倾听别人的意见,怎样与别人交流,如何正确评价别人的见解等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乡村小学.本班学生42人,来自附近乡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参差不齐.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个调查:发现农村孩子了解了一些关于钟面的知之甚少,有的只认识整时,个别还不会看钟表.因此,如果将本节的知识交给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必须要先把学生按已有经验的多少来搭配成若干异质小组,才能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学内容:第八单元《认识钟表》教学目标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半点.2、结合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3、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初步培养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和半时.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教具(钟面)教学过程: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1、猜谜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认真听:嘀答、嘀答,没腿它会走,没嘴它会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猜猜它是谁?(钟表).2、师出示一个实物钟.揭示课题:认识钟表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一)认识钟面(1)师:老师白板上有一个钟面,请你们拿起自己的学具,请观察老师的钟面与你的钟面有什么共同点.生1:我们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分针,还有12个数,还有12大格.(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师:12大格,每一个都是相等的.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12个数字.12大格.师:让我们按数数的方向画一圈.生:画一圈师:这个方向就是时针和分针走的方向,我们把它说成顺时针方向.归纳: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课件依次显示时针、分针、12个数.)(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钟面上有些什么.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认识整时和半时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生回答.(1、可以看时间;2、可以叫我们起床;3、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师: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大的作用,它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帮助我们利用、安排好时间去学习和劳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请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小明的一天板书课题:小明的一天.1、课件出示,描述什么时间在做什么?师:你认识钟表吗?生:认识师:(课件出示起床)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生:7点/7时师:到底是7点还是7时生:7点师:其实呀,7点是我们的生活用语,7时才是我们的数学用语.(板书7时)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了,小明是早上7时还是晚上7时呢生:早上7时小明起床了.师:对了.我们以后说时间的时候一定记得加上附加时间.师:下一幅图.谁愿意大声响亮骄傲的告诉大家,这是几点,他在干什么?(出示上课图)生:早上8时写作业(教师在黑板揭示8时钟面图)师:(体操图)生:上午9时半师:(午餐图)生:中午12时在吃午饭师:(踢球图)生:下午4时在踢足球师:(睡觉图)生:晚上8点半在睡觉(认识了时钟,会表达时钟的时间和这个时间在做什么.设计意图:会用数学时间的表达方式说话,提高孩子的数学表达能力.板书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好的比较时间的分类,并总结整时和半时的特点)(2) 认识整时和半时师:老师把这些钟面分成两类.仔细观察,这边的钟面有什么共同点?生:都长长的分针都指向12.师:对了,像这样的时间我们说成是整时.(板书整时,并让孩子都三遍)结论:分针指向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师:那这边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长长的分针指向6,分针指在两个数之间.(老师引导: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结论: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设计意图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整个过程由小组讨论、分组汇报、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组成.在交流中,较优秀的学生充当小教师的角色,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了帮助,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这充分发挥了(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学会了整时和半时,都会认这些吗?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师:请翻到课本T93页.)1. 认一认.让学生独立说一说第93页“练一练”第1题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师:他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生:下午3点在跑步.师:怎么看的?生:因为时针指向3,长长的分针指向12.师:对了.3时还有另一种书写方式:3:00.有谁见过这种书写格式的.生:手机,电子表.师:对了,这种表示时间的办法我们说成时间的电子计时法.:的前面表示几时.:后面表示几分.师:来,看下一幅图.生:下午3时半放学了.也可以说3:30.(课件演示30分钟的行走过程,让孩子更直接的感受30分钟)(独立完成P93 T1后面两幅图,并要求学生写数学表示法、电子计时法,再集体评讲)师:那我们学习电子计时法,谁来写一写这几个钟面的电子计时法.(板演刚才那个几个整时和半时)2.师:今天孩子们上课很给力,我决定跟大家玩一个拨钟的游戏,你愿意一起来吗?生:我愿意.师:那先听好游戏小要求:我说,你来拨;边拨时钟,边说时针指向哪一个数,分针指向哪一个数?谁拿着学具做的最端正,我请他上来做小老师.师:老师每天早上6点起床,早上7点半吃早餐,早上8点进教室上课,中午12点吃午餐,下午5时半下课,下午6时半吃晚餐,晚上8时半下班,晚上10时睡觉.师:拨的真好,想不想再玩一次.那么,这次就和你的同桌玩拨钟游戏.女生说,男生拨;再男生说,女生拨.同样也是边拨边说时针指向哪个数字,分针指向哪个数字.(设计意图如果按部就班地逐个教学时间的表示法,学生必然兴趣不大,因此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在这里巧设了找朋友的游戏,使学生乐于学习,使课堂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气息.除此之外,这个环节还设置一个学生找不到时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师:刚才我们玩游戏是,有几个闹钟妞妞找哭着跟我说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了,你愿意帮她们吗?P93,T2.找朋友师:现在闹钟妞妞在大家的帮助下,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同学们,你们生活中也要找到自己的朋友,这样,遇到问题才有朋友帮助你关心你照顾你.能不能常跟别人闹矛盾,生:不能.师:是的,小朋友之间不可以闹矛盾.今天呀,就有捣蛋鬼大树哥哥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他们已经哭的一地的眼泪,来看看吧.生:我会师:为什么?生:看影子师:是的.看影子是我们古人的计时办法.我们聪明的祖先还发明了一种靠看影子的计时工具.师:你们在今年过年时,就可以去北京旅游,在北京紫荆城内可以看到时晷了.同学们还可以从课外书上了解到古人的其他计时工具.比如(课件出示)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一起看了小明的一天,他的时间安排的很合理,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像小明一样,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做个时间的小主人.能不能像这位小朋友那样.(课件出示)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知道了整时和半点的不同.生2:还要向小明学习早睡、早起.生3:不跟同学闹矛盾生4:要多看课外书五、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P2.周六动手做一个自制时钟.可以让哥哥姐姐爸爸妈妈帮忙.像老师这样.板书设计:小明的一天钟面上:时针、分针、12个数.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半时: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8时,8:00 12时半,12:30教学反思回想起这快乐的、无拘无束的40分钟,我心中充满了许多感慨.感慨孩子们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感慨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我真不敢相信,六七岁的孩子竟然知道得这么多,合作得这么好.数学已经成为了他们接触生活、了解生活的一个工具.成功的一节课必须要立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对新理念的理解之上.胸中有邱壑,教学才有方.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努力挖掘教材的两个优势:1. 情境创设得好,是儿童熟悉和感兴趣的;2.素材提供得好,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以及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多次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去自主地学习探究.在学生交流时,我把自己也看成是小组中的一员,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以便及时地来引导.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快乐的小脸,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活”起来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