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对‘倾听教育’的理解”的沙龙纪实

关于“对‘倾听教育’的理解”的沙龙纪实

关于“对‘倾听教育’的理解”的沙龙纪实
时间:2009年5月4日下午
地点:如师附小三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冯卫东、郭其龙、朱爱华、许友兰、吴晓梅、郭姜燕、杨敏、孙小东、徐小娟、朱圣宏、朱洪海等
主持人:杨敏
记录:朱圣宏
主题:对“倾听教育”的理解
主持人:目前在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大多数学生不善于听取老师、同学的发言或意见,教师中亦存在此类现象。

而且多数老师对此没有加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今天希望通过对“倾听教育”的理解的沙龙活动,使大家初步认识什么是“倾听教育”?如果把它作为课题来研究,那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价值何在?
冯卫东:“倾听”在中小学多学科新课程标准中都被提及,如《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说,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该课标先后三次说到“倾听”,可见它业已引起课程理论界乃至国家教育行政的关注和重视;以语文学科为例。

过去较为重视读与写,而相对轻视听和说,关于“听(或倾听)”的理论成果相对较少,黎锦熙先生早年曾论及“耳治”的重要性,在当时难能可贵,近年来,“听(倾听)”的地位日益凸显,如王尚文先生主编的《语文对话论》,有较多篇幅就此进行专门论述,认为“倾听”是实现语文对话的基础和根本前提;再比如,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极力强调“倾听”的重要,如,“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等等,他的观点为本课题的研究直接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撑。

吴晓梅:是的,目前专门谈此问题的论文我们读到的有2004年第5期《教学月刊》发表的楼朝辉《谈倾听教育》,另《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7期有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可以参考的东西不是很多。

主持人:那我们能不能试着概括一下什么是“倾听”、什么是“倾听教育”?
冯卫东:既可以理解为“关于倾听”的教育,即以“倾听是什么?为什么要倾听?怎样倾听?”等问题为内容(对象)的教育;也可以理解为以“(学会)倾听”为目的的教育,即“使人(学会)倾听”的教育。

具体说,它是指在课堂、课外等情境中,通过一定的学校行为使全体人员(含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还包括学生家长)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乐于倾听并由此得到较大化、较优化教学效益、人生成长、生命体验等的一种教育愿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

在“倾听教育”实践场域中,每一个人都是倾听者,也都是言说者或表达者;亦即,他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在主客体交互作用中,营造彼此尊重、双(多)向沟通、相互理解、共同促进的氛围,进而趋向或达成和谐教育或教育和谐的境界。

在当下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它还是一种较新的教育模式,也是课题承担单位的一个较新的教育探索。

倾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有关本问题域的已有信息或理论进行疏理、整合并对实践经验不断总结进行理性提升和理论表达的一种研究。

徐小娟:这样理论的东西,只有冯主任能概括。

非常好,我认为比较全。

主持人:下一步,概念已经界定了,那研究内容呢?
朱爱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1、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2、教师倾听
意识的养成研究;3、小组活动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研究;4、家庭教育中倾听意识的助培研究;5、公共空间活动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6、学校管理中倾听意识的研究。

孙小东:我是这样理解的:1、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研究;2、教师倾听艺术养成研究。

郭姜燕:师生倾听习惯的研究。

徐晓娟:自觉倾听意识和能力的研究。

朱圣宏:1、倾听教育的优秀个案研究;2、倾听教育的评价研究。

冯卫东:基本的理论也要进行研究:
1、倾听教育基本理论的初步研究(基本理论是最本质的、最根源的、最深层次的理论,基本原理的研究,要用一些话来提升,构建我们自己的原理。


2、基于倾听教育的教师素质(素养)优化研究(素质、素养、习惯、能力等等)此处的教师素质优化与其他领域的素质研究不一样。

3、倾听教育课堂实施的策略与工艺研究(精雕细琢)
4、不同情境下倾听教育的方式及其特征研究(重点研究非课堂)
5、学生倾听意识、能力、习惯、品质等的培养与优化研究。

6、倾听教育校本行动研究(解释时要有哪些行动,有关倾听教育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倾听教育主题班队活动,倾听教育环境营造活动,倾听教育师生格言征集活动,倾听教育主题演讲活动)
7、倾听教育的目标构建与评价研究。

(这里的目标不可以量化,可以用琅琅上口的言语来表达。

8、倾听教育典型个案叙事研究(个案既包括课堂也包括课例)
主持人:刚才大家已经解决了研究的内容,那作为课题它的研究价值何在呢?
许友兰:有利于改进课堂因“倾听”有所缺失而导致的效率低下的现状,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另外通过“倾听道德”的培育,为“人”(不止于儿童或学生)的道德成长提供一条生动的、有效的路径。

在当下基础教育里面,人们不够重视倾听,而新课程对“倾听”比较重视,在小学里面进行“倾听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郭其龙:“倾听”是教育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平台,应该说,有关教育或社会文化中“倾听”这一问题的论述、理论或观点“由来已久”、“生生不息”,本课题将尽力对“古往今来”有关“倾听教育”的理论或信息进行“爬罗剔抉”,进行整合建构,这将有利于一种较具新意的教育理论的创生。

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对教师、家长、管理者的教育;不仅在语文学科实施,而且也要在其他学科和领域里研究,不仅指向效率的提高也是学校和谐文化的形成。

冯卫东:在中国以往的教育生活中,也十分注重“听”,甚至可以说,一部中国的教育史就是一部教人“听话”的历史,显然,这部历史良莠共存,需要我们辨析、厘清和批判。

“倾听教育”不同于“听话教育”,它将有利于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精华)的同时又有所解构,有所超越;我们在有关“倾听教育”的方法、策略、模式等方面探索形成的理论可以为更多学校汲纳、借鉴与应用。

主持人:对于这个课题来说,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是崭新的,尽管此前有一些零碎的观点但是我们的研究的价值取向是原创的。

他为我们百年老校的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和方向。

特别感谢冯主任,是您给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