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绪论一、医学伦理学基础知识:1、道德:概念:通常来说,道德是指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内容: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

2、职业道德:(教师要为人师表、军人要保家卫国、商人要童叟无欺)职业道德基本要素: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

职业良心:是从业者对职业责任的自觉认识,是劳动者精神状态和道德境界的反映。

3、医学道德:概念——指医疗卫生工作者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具备的道德品质。

4、医学伦理学:概念: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1、研究对象:医学道德意识现象(观念、思想、理论)、医学道德活动现象(行为、评价、教育、修养)2、理论基础:康德—动机论:动机指行为的主观愿望和意向、边沁—效果论(效果指行为产生的客观结果)3、医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4、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医患关系的道德调节。

三、学科特点和社会作用:1、发展阶段:古德医德学、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

2、社会作用:规范作用、教化作用、促进作用、辐射作用。

3、医学伦理学肩负的责任:塑造良好的医师形象、为医学新技术的合理应用开辟道路、为卫生政策寻找伦理支持和辩护、提供健康道德指导的意义。

医德思想的历史发展一、我国古代医德思想的历史发展:1、我国古代医德思想的萌始期:原始社会(神农尝百草)——夏商周(医学出现分科、医师考核制度)——春秋战国(医乃仁术)。

2、我国古代医德思想的发展期:秦汉时期(《淮南子》明确了预防疾病这一医学思想原则)——魏晋(杨泉把医德摆在比医术更为重要的地位。

评价医生有三条标准:仁、智、廉)——隋唐(孙思邈: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医学,从药物方剂到养生学,全面进行研究。

)3、我国古代医德思想的成熟期:两宋(《医说》强调指出:作为一名医生对病人应有深切的同情心,并竭尽全力救治)——元(张从正借鉴儒家“仁”的思想,把医学提高到仁道和孝道的高度)——明(更加重视医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和制定)——清二、我国古代医德思想的优秀传统:1、重视生命价值,全力救死扶伤。

2、体贴病家疾苦,强调廉洁行医。

3、精心钻研医术,反对粗疏作风。

4、行为举止端正,讲究礼貌习俗。

5、不分尊卑贵贱,病人一律平等。

6、尊重他人成果,遵守学术道德。

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特色一、社会主义医德观的基本特点:1、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为指导、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医德建设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1)财力、物力和技术为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为医疗道德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市场经济所蕴涵的新道德行为准则极大丰富和增强了社会主义医疗道德的内涵。

挑战:(1)求利原则:既可以强化人们正确的利润意识、效率意识,又可能诱发拜金主义倾向。

(2)竞争原则:既可以激励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意识,又可能引发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行为。

(3)自主原则:既可以催生人们的平等公正意识,又可能产生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倾向。

(4)等价交换原则:既可以增强人们的平等公正意识,又可能助长非经济领域中的权钱交易。

二、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1、基本原则:(1)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医德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实践社会主义医德的唯一途径和手段)(2)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精神旗帜、医疗卫生工作的精神支柱)(3)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三、医学伦理学的通用原则:1、尊重原则(尊重患者的人格权和自主权);2、不伤害原则(指在诊治和护理过程中防止患者的身心受到不应有的损伤);要求:不滥施辅助检查、不滥施药物、不滥施手术。

3、有利原则(指医疗行为的动机和结果均有利于患者);内容:好转、治愈、康复、减少痛苦、健康促进、节省费用、满足正当心理社会需求。

4、公正原则(在医疗保健服务中公平、正直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的伦理原则);体现:人际交往公正--医患平等和一视同仁、资源分配公正--宏观分配和微观分配四、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规范:1、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2、一视同仁,热情接诊。

3、讲究礼貌,文明行医。

4、诚实守信,尽职尽责。

5、廉洁行医,不谋私利。

6、尊重人格、保守秘密。

7、尊重同行,团结协作。

8、精研医术,勇于创新。

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1、医学伦理学规范体系:基本原则(核心和主导)、基本范畴、一般规范、具体道德规范。

2、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社会主义医德观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医德的一般规范。

3、医德范畴——对医德关系和医德行为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反映医德关系、医德行为和医德本质的基本概念,是医德实践的总结和归纳。

一、权利与义务:1、医德权利——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在医学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行使的权力和应享受的利益。

(患者享有、医生享有及行使)2、病人的权利:(1)基本医疗权:A、任何患者都享有医疗的权利。

B、所享有的医疗权利是平等的。

(2)疾病认知权:通常情况下,患者都希望能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治疗情况及预后的好坏等。

(3)知情同意权:指病人在医疗中经过深思熟虑,就有关自己疾病和健康问题作出符合科学理性的决定并据此采取负责的行动权利。

(4)隐私权。

(5)拒绝治疗和实验的权利。

(6)有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

(7)免除一定社会责任权:A、疾病往往影响患者的机体能力,导致承担社会义务能力减弱。

B、患者有权依据病情暂时或者长期免除一些社会工作义务。

3、医务人员的权利:(1)自主的诊治权(正规培训、严格考核、国家认定)。

(2)特殊的干涉权:指医生在特定情况下,限制患者的自主权利,实现自己的意志以达到对患者应尽责任的目的,一般也称为医生的特殊权。

(否定拒绝治疗、暂时隐瞒、超越保密要求、行为控制)。

(3)受到人格尊重和获取正当劳动报酬的权利。

4、医务人员的义务:医德义务是指医患双方应尽的道德责任。

它是调节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的道德关系的一项重要行为准则。

(1)对患者的义务:承担诊治的责任、解除痛苦的责任、解释说明的责任、保守医疗秘密的责任。

(2)对社会义务:面向社会预防保健责任、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责任、发展医学科学的责任、参加社会现场急救的责任。

(3)坚持履行义务的无条件性:道德义务的履行不以享受或获取某种权利、利益为前提,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是无条件的。

5、病人的义务:(1)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义务。

(2)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

(3)支持医院教学活动,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义务。

二、情感与良心:情感: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周围人群喜怒哀乐的外在表现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内心情绪体验。

医德情感: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医德要求评价各种行为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医德情感的特点:1、医学职业的特殊性。

2、医学科学的理智性。

3、自觉性和纯洁性。

医德情感的内容:1、同情情感(最起码的道德情感)“大悲恻隐之心”。

2、责任情感(同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3、事业情感(责任感的进一步升华)。

医德良心:1、是指医务人员对自己行为荣、辱、美、丑的深刻感受和检点。

2、医务人员在履行对患者和社会的医疗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发自内心的对自己所担负的职业道德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

医德良心作用(心中的道德法庭、人格完善的标志):1、行为前——自觉选择行为方式(审查作用)。

2、行为中——自觉监督行为表现(监督作用)。

3、行为后——自觉评价行为结果(评价作用)三、诚信与功利医德建设与诚信:1、医疗服务行为存在失信行为:扰乱医疗秩序、破坏医患关系、损害病人利益、伤害医患感情。

2、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保证医疗效果、取信于病人、和谐医患关系。

3、医务人员应该成为诚信的楷模:建立健全诚信档案、奖优罚劣。

社会主义功利观的基本内容:1、把集体和社会的功利放在首位。

2、以对社会与集体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3、坚持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统一。

四、审慎与保密医德审慎:是指医务人员行为前的周密思考和行为中的谨慎从事。

(稳定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和职业作风)审慎的内容:1、诊断要审慎;2、治疗要审慎;3、语言要审慎。

保密: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当具有的保守医疗秘密不得对外泄露的医德品质。

医疗秘密:患者的隐私、生理特征、不名誉疾病性病、精神病、不良诊断和预后(癌症、爱滋病)。

保密的基本内容:1、保守病人的秘密;2、对病人保守秘密。

保密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要求:1、病史询问和检查必须完全从疾病的诊治需要出发;2、防止无意识泄密;3、养成不背后议论、说闲话的习惯。

医疗人际关系道德调节一、医患关系道德:1、基本概念: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医疗卫生保健活动过程中特定的人际关系,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医疗人际关系。

2、主要内容:医患关系——技术关系(“专家”与“外行”的关系)、非技术关系(道德关系、文化关系、法律关系、经济关系、心理关系)。

3、技术模式:主动——被动式、指导——合作式、共同参与型。

4、、我军医患关系的特点与发展:同志战友关系、军政军民关系、革命人道主义(我方内部,及时妥善的抢救、护理和帮助伤病人员;对敌方,履行公认的国际公约,妥善对待降敌等)。

5、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医疗体制、医患物化、行业不良之风、患者不良心态、服务态度、医疗管理。

6、医患关系的道德调节:(1)更新观念:基本医疗、基本医保、基本医药;(2)完善机制:安全、有效、方便、价廉;(3)相互理解;(4)相互信任;(5)科学行医;(6)文明就医。

二、医际关系道德:1、医际关系的含义和特点:(1)医际关系的含义——医务人员之间关系是医务人员在医护活动中形成的业缘关系。

(广义:是指医务人员相互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医院后勤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狭义:指医生、护士、医技人员自身之间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医际关系的特点:协同性、平等性、综合性、同一性。

2、医际关系的基本类型:(1)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关系:优势互补型、指导被指导型、合作竞争型;(2)医生与护士之间的关系:主从型、互补型。

3、医际关系的道德要求:(1)共同维护病人利益和社会公益;(2)彼此平等、互相尊重;(3)彼此独立、互相支持和帮助;(4)彼此信任、互相协作和监督;(5)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和发挥优势。

临床诊疗道德一、临床诊断的道德要求:1、最优化原则: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效果的决策,也叫最佳方案。

(疗效最好、安全无害、痛苦最小、耗费最少)2、询问病史的道德要求:(1)仪表庄重,态度热情,取得信任;(2)神情专注,语言通俗,语气亲切;(3)耐心倾听,科学引导,准确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