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色的草地

金色的草地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二课课文,所以首先要考虑的事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的接口处,要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因此给学生重温一下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

(二)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的故事。

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

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

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的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

接着写了“我”(哥哥)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的颜色变化的原因。

作者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三)学生分析
1. 可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对更深一层的理解观察能力欠缺。

3. 精读细读,提升对文章更深层次的总结。

(四)教学目标
1. 按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发信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五)教学策略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
(六)教学用具
1.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营造一个有趣的教学氛围
2. 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PPT 课文纸生字卡片准备的资料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蒲公英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

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齿裂。

开黄色舌状花。

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新课导入部分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傍晚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师生互动部分
1.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 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 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

4. 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 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 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我”第一次发现草地会变颜色的现象纯属偶然,新的发现是我自己仔细观察的结果。

大自然中,像蒲公英这样神奇的植物还有不少,等着爱观察、爱思考的小朋友去探索,找到其中的奥妙。

手掌一样的
蒲公英,会变色的草地,让我们觉得有趣极了。

在这里还留下了我们童年快乐玩耍的身影呢?他们在玩些什么呢?我们下一节课去看看。

(五)课后作业部分
1、我会填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草地()。

中午(),花朵(),草地()。

傍晚(),花朵(),草地()。

2、我会写
钓察瓣拢掌趣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反思
要求:
1. 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 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3. 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4. 该部分字数不少于800字。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特别适合孩子的口味。

在写作特色上,描写细致生动,抓住了时间的变化,运
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读起来很优美。

因此在教学中,用一“读”字为教学手段。

通过本人的教学设想,学生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无论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同步习作练习,都落到了实处。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因此本人
在教学中作了课前准备,对蒲公英的生长特点及性质作了些查找。

特别是我们山村孩子对蒲公英的认识并不陌生,现在正是蒲公英快开花的时节,课前我让学生回家请教家长,并找了些。

这个过程学生本身就感到有趣,因此也乐于完成。

孩子们都知道蒲公英可以做药,可以喂猪,牛、羊等动物都喜欢。

味苦可以清热解毒,学生算是对蒲公英有了许多了解。

于是板书课题,揭示新课。

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

因此
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要用不同的语调变化,把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把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出来,把草地上玩耍游戏的童真童趣体现出来,语气要轻松活泼,节奏速度较快。

(在这一过程中,是本人在本课的阅读指导上的重点,给足时间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品读、跳读、引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让孩子们在平特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写生动,这部分的描写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
却充满了童真童趣。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

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写法。

本文恰当地运用了打比方,比喻的手法。

如“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用手掌的张,合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那么怎样打比方呢?(这是本人在这一知识点上的重点训练)通过出示一些较为深刻形象的例句。

如,描写看报时,可以这样打比方:
1、看报就像喝果汁,“咕嘟咕嘟”地喝,不知是什么味儿;如果慢慢地喝,细细地品尝,就会感觉果汁原来是酸酸的,甜甜的。

2、时间像公平的老人,如果你能善待他,珍惜他,就慢慢地就能感觉他对每个人都不薄。

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捕捉素材?这是本人在文本中的重点讲解与训练。

(复述文中描写兄弟俩在
草地上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情景,唤起孩子的童心令人欲放的一幕。

)在这环节中,我口头出示:孩子们,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吧,去呼吸新鲜空气,去采集植物标本,火红的枫叶让人倾心欲滴,招人燃起生命的火焰,去和小鸟一起唱歌,和蝴蝶一起翩翩起舞……让孩子们感到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

在快乐的同时
要用心去体会,写作文时才能把这种感受写得出来。

比如:文中“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又发现了变化的原因。

这虽然是偶然的,但却是作者细心观察的结果。

如果换作别人可能不把它当回事,或者是轻易地放过去了。

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自然现象。

如:要下雨时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冬天有许多动物为了生存要冬眠。

(让学生说)鼓励学生,凡事都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观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用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了习作,训练素材较多,写自己家乡的某处景物,也可以写一种植物,还可以写“生活中的小发现”写“观察日记”)等。

为了突破难点,再次出示第3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观察现象—提出疑问——找出原因。

)出示:例子(我家种了几棵向日葵,我每天都去看望它们,有一天我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为什么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字的认读与书写学生掌握比较好。

总之,学语文,无论用什么方法教学,只要学生有兴趣去读,有兴趣去写,那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方
能体现语文的实质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