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汽车公司改变轿车命名规则梅塞德斯-奔驰(Mercedes-Benz)汽车公司是德国一家专门生产豪华轿车的公司。
在过去,各种车型的名称,基本上是用其发动机排量的大小及代表车身规格的字母来表示的。
从1994年开始,该公司简化了轿车命名,新的命名方法把所有轿车都分为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分別是:"C"代表紧凑型轿车;"E"代表中等尺寸,官员乘坐的轿车;"S"代表最大型,最豪华的轿车,并将代表等级的字母放在前面,表示排量的数字放在后边。
过去的命名方法有许多以人难以理解的内容,如"300SE"中的"300"代表发动机排量为3.0公升,"S"代表S級的轿车,"E"是德语中表示燃油喷射的意思。
"300SE"型车在1992年换用了排量为3.2公升的发动机,但从该车的名称中却没有反映出来。
奔驰公司生产的裝有汽油发动机的轿车,发动机上都有燃油喷射系统,所以再用"E"表示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另外,"S"的含义也不单一,如"SL"代表双人座敞篷跑车,这里的"S"就不代表轿车的等级了。
所以原先的装有汽油发动机的中档轿车"300E",改名为"E300"。
而大型"S"的"300SE"则改名为"S320",表示此车安装了3.2公升的发动机。
奔驰的命名方法还把车型中的其他字母去掉,如"CE"两门轿车和"SEC"S级两门轿车。
但"SL"双人座跑车还继续使用,如"SL500"。
装有柴油机的轿车,原先用字母"D"表示,如"300D"型轿车,新方法改用"Diesel"这个词来表示,如"300Diesel"。
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在商标上分为"梅塞德斯·奔驰"和"戴姆勒·奔驰"。
因为德国的卡尔·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这两位闻名世界的汽车发明家合作,于1926年成立了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后生产的汽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沿用"戴姆勒·奔驰"的商标。
1901年,该公司生产出第一辆以"梅塞德斯"命名的汽车。
1989年,戴姆勒-奔馳公司已成为一家很大的集团控股公司,下设四家子公司,梅塞德斯-奔驰汽车股份公司是其中最大的子公司,其余三家子公司分別是德国宇航公司、电子电器公司和国际服务公司。
由此梅塞德斯-奔驰汽车股份公司生产的汽车开始启用"梅塞德斯·奔驰"商标,戴姆勒-奔驰公司不再是单纯汽车公司了。
GB9417-88《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1988年国家颁布了国家标准GB9417-88《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
汽车型号应能表明汽车的厂牌、类型和主要特征参数等。
该项国家标准规定,国家汽车型号均应由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
汽车型号包括如下三部分:首部——由2个或3个汉语拼音字母组成,是识别企业名称的代号。
例如CA代表第一汽车制造厂,EQ代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等。
中部——由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左起首位数字表示车辆类别代号,中间两位数字表示汽车的主要特征参数,最末位是由企业自定的产品序号,如表0-3所示。
在1959年,当时第一机械工业部颁布的旧编号规则(汽130-59)中,这个数字只有3位,其首位与最末位的含义在致与新编号相同,中间1位数字表示汽车的级别。
两者相比,新编号不但较直观,也更确切。
因此,近年来各企业已开始逐渐将其旧编号改换成新编号。
例如解放CA141货车的新编号是CA1091(总质量9310kg),东风EQ240越野汽车的新编号是EQ2080(总质量7720kg)……等等。
尾部——分为两部分,前部由汉语拼音字母组成,表示专用汽车分类代号,例如X表示厢式汽车,G表示罐式汽车等;后部是企业自定代号,可用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表示。
基本型汽车的编号一般没有尾部,其变型车(例如采用不同的发动机、加长轴距、双排座驾驶室等)为了与基本型区别,常在尾部加A、B、C等企业自定代号。
汽车铭牌上数字和字母的含义例如"北京212",第一个"2"表示越野汽车,"1"表示载重1吨,第二个"2"表示第二代产品。
再如"标致505、504",其中第一位数字"5"代表第五代产品,"0"是一个习惯数字,没有意义,第三位数字"5"或"4"代表底盘型号。
还有一些数字代表发动机气缸容积。
如"奔驰280"代表装配2.8升发动机;丰田汽车、日产车尾常见"2.8、2.0、3.0"字样,分别代表发动机气缸容积为2.8升、2.0升、3.0升。
还有的数字是用乘号连接起来的如"2×4"、"4×4",乘号前连的数字代表驱动形式即两轮或四轮驱动。
乘号后边的数字代表发动机气缸即四气缸发动机。
字母标在车身上表示特殊含义。
"SGL",代表超豪华级,"EFI"代表电子燃油喷射;"T"表示柴油发动机;"TURL"表示涡轮增压发动机。
还有一种数字和字母组合的方式,不同形式的组合代表的意义截然不同。
如日产公司公爵的\"V6\"表示6个气缸V型排列,而有些车上则表示的是24个气门或16个气门。
另外,"4WD"表示四轮驱动。
汽车上的数字、字母不仅代表了汽车的性能和级别,也是汽车制造技术发展的标志。
军车编号规则目前,我军使用的是97式牌照,其基本组成是:总部或大军区或军兵种(1)+英文字母(2)+五位数。
其中,位置(1)用的是部分天干或地支中的字,如甲、乙、午、未等;位置(2)、(3)一般代表位置(1)下属的部队单位。
一、总部“甲”代表总参、总政、总后。
“申”代表总装。
二、大军区“己”--沈阳军区“辛”--兰州军区“壬”--济南军区“寅”--南京军区“辰”--成都军区“戌”--广州军区“庚”--北京军区“A”代表司令部,“B”代表政治部,“C”代表联勤部(后勤部),“D”代表装备部,“G”代表省军区,“H”代表仓库、干休所等,“K”代表驻该区铁路、航空、水运单位的军代处,“P”代表医院、卫校等,“S”代表所属的被服厂等。
三、军兵种“乙”--集团军“丙”--通信和运输“庚”--测绘“午”--空军“未”--海军“”--二炮整个牌照为白底,位置(1)始终是红字,位置(2)是红字则应挂车头,是黑字则挂车尾,位置(3)是黑字。
改变传统观念的标准——GB/T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天津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所赵静炜车辆类型的术语和定义是我国标准化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标准,它为国家汽车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使用以及税收、进出口管理等提供了通用的语言,为汽车行业及相关方面标准、法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汽车行业国际化程度的重要表征。
我国车辆类型的术语和定义标准的演变及修订的必要性GB/T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是GB/T3730.1-1988《汽车和半挂车的术语和定义车辆类型》修订版。
我国在1983年首次制定该标准,83年版等效采用ISO3833:1977《道路车辆车辆类型术语和定义》。
但是当时我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汽车产品主要是以载货汽车及其变型车为主,轿车很少,且结构单一,因此该标准不适合我国国情。
1986年提出了对该标准的修订,并于1988年6月批准发布GB/T 3730.1-1988。
这是按照我国产品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与ISO3833没有必然的联系。
此标准侧重于车辆的分类、分级和命名,将汽车划分为:货车、越野车、自卸车、牵引汽车、专用汽车、客车、轿车等大类。
并按照最大总质量、车辆长度、发动机排量等,将各类车划分为大、中、小、轻型、重型、超重型不等的4至6级,其中的某些术语定义基本是我国特有的。
多年以来,满足了特定时期汽车行业生产和管理的需要。
但是,由于88版标准的术语和定义与国际标准有很大差异,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逐渐显示出它的不合理、不科学。
例如,当时国内的自卸车产量很大,于是将自卸车单分为一类,而实际上自卸汽车就是载货车中的一个种类,与载货车并列显然是不合理的。
又如,将越野车分为一类,然而在乘用车、客车、货车中都有越野性能的车种。
从术语上看,与国际上使用相同术语、而定义却与国际标准不同的主要表现是轿车(Passenger car)的定义,我国定义为“用于载运人员及其随身物品且座位布置在两轴之间的四轮汽车。
”旧版且以发动机排量进一步划分,已不适应现实和发展需要。
因此由原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经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修订的GB/T3730.1-2001现已发布,并于2002年3月1日实施。
国外车辆类型的术语和定义标准各国普遍采用的国际基础车辆术语标准是ISO 3833:1977《道路车辆车辆类型术语和定义》。
日本工业标准JIS D0101、德国标准DIN 70010、法国标准NFR18-001在车辆术语和定义上与ISO3833-1977基本一致。
由于ISO 3833为1977年发布实施的,使用时间较长,目前正进行修订,修订草案的标准结构与原标准一致。
只是根据汽车工业的发展,车辆种类的增加,以及车型的变化,国际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车型术语,并对有关车型术语的定义进行了修改。
例如:在乘用车中增加了仓背乘用车、越野乘用车等,对多用途乘用车、短头乘用车的定义进行了修改等等,使其更加符合目前汽车工业的现状。
同时在本次修订中,ISO 3833将客车和货车定义为商用车辆,这样使得划分更趋合理。
专门负责制订本标准的组织为ISO/TC/SC6(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尺寸与质量的术语和定义分技术委员会),现正按照ISO标准的审批程序,将ISO 3833修订本送交各成员国征求意见。
根据惯例,征求意见稿由于已在各国代表参加的会议上反复进行了讨论,因此一般不会做大的或原则性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