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音版音乐教案
七年级人音版音乐教案
【篇一: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教学设计
第13册(人音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13册
(人音版)
《七子之歌》(二课时)《天山之春》(三课时)《欧洲风情》(二课时) 《行进中的歌》(二课时)《金色乐章》(二课时)《荧屏乐声》(二课时)
第一单元《七子之歌》(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七子之歌》
情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推荐自我、展示自我才华的能力,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内容分析:
重点:学唱歌曲《多彩的中国》,注意其中的休止符。
合唱的练习。
难点:学唱歌曲《多彩的中国》。
休止符,三拍子的掌握。
教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示范法、欣赏教学法
学法:发现法、探究法、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
一、导入:
1 由地理知识切入音乐课题,应用幻灯投影仪,阅读中国政区图及地形图;体现了学科知识的关联、结合。
“轻轻打开地图册(教师的问、学生的答都是歌词)第一眼看到了什么?中国??(教师示歌单、放录音《彩色的中国》)。
2 讨论:
结合中国地图看我国的地形有哪几类(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我国的江河、海域、岛屿??并结合歌词进行分析。
3 师总结:由于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进而将课题引入到对祖国的赞美。
二、授新课:
1、简介歌曲:《彩色的中国》轻快活泼、3/4拍子。
2、教师找学生朗读歌词让学生想象一下歌词描绘的场景。
3、教师通过ppt来展示碧绿的平原、金黄的沙漠、长长的长江、弯弯的黄河、宝岛台湾让学生对歌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4、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聆听欣赏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
5、教师教唱歌曲。
提醒学生注意
①休止符后半拍出来。
②向学生讲解反复记号和跳跃记号。
6学生自行演唱,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视情况跟随伴奏。
7、学生集体合唱歌曲,注意歌曲的意境以及情感。
8、小组合作,讨论歌曲做合适的合唱方式。
五、延伸拓展
师:现在,同学们都生活在幸福美好的生活之下,我们当然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国,感谢为今天美好生活作出贡献的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当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刘德华的中国人。
小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反思:
重新审视这节课,我深感对这节课而言,最严重的问题还不在教具的有无,而是在教学设计得是否有可行性、科学性;我一味追求教具的制作,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活动表现方式单一;二是参与率不高;三是活动时间不够;四是制作教具难且费力不讨好。
这节课暴露了这么多问题,明显是教师脱离了课堂实际,教学设计不完善所致。
为调整教学,我首先走进学生中间,广泛听取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建议,明白怎样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第二课时《歌唱祖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歌词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
2、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感情地演唱《彩色的中国》,唱出三拍子的韵律感。
3、通过学唱《彩色的中国》,欣赏《多情的土地》,以及ppt展示我国的大好河山,以此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地演唱歌曲中的休止符。
2、了解两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教材分析
《彩色的中国》和《多情的土地》寻选自2012年新版七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第一单元。
《彩色的中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与中华文化的热爱。
曲调生动流畅地表达了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关注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追求,让演唱者真正感受到“神州处处好”,祖国处处好。
《多情的土地》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的作品。
歌曲通篇采用e小调,旋律抒情流畅、优美感人,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上下两大段旋律相同,结构为ab、a'b',每一段落的前三句都配以语言化的旋律,演唱时如同对亲人轻声地诉说。
第四句旋律连续上行,并采用三连音以增加急切与激动不舍、焦灼与真切思念的情绪。
歌曲在b乐段开始发出深切的感叹,感叹助词“啊”的两句旋律前部相同,只在高音处略作后句高于前句但弱于前句的处理,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觉。
“我拥抱??”和“我捧起??”两句更是耐人寻味、真挚动人,其旋律的流畅如思念的河流奔涌流淌。
结束句在钢琴伴奏与人声交替互补、渐行渐弱、渐行渐远中结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两首歌曲,让学生听一听,他的旋律、歌词主要表现了什么?是什么歌曲?
(1)我的中国心(2)在希望的田野上
学生回答听完后的感受。
教师总结:主要表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在祖国幸福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那么今天我们要去学习的是另外一首表现热爱祖国的歌曲——《彩色的中国》。
新课讲授
2、教师找学生朗读歌词,让学生想象一下歌词描绘的场景。
3、教师通过ppt来展示碧绿的平原、金黄的沙漠、长长的长江、弯弯的黄河、宝岛台湾,让学生对歌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4、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聆听欣赏,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
5、教师教唱歌曲。
提醒学生注意:(1)休止符,后半拍出来。
(2)向学生讲解反复记号和跳跃记号。
6、学生自行演唱,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视情况跟随伴奏)。
当然,表现祖国美好,热爱家乡的歌曲还有很多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十分深情
的歌曲。
《彩色的中国》比较欢快、愉悦,而这首《多情的土地》就比较抒情,优美感人,表现了对家乡、对生育养育自己地方的无限眷恋和怀念之情。
7、教师简介作者:施光南
8、欣赏《多情的土地》。
五、延伸拓展
现在,同学们都生活在幸福美好的生活之下,我们当然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国,感谢为今天美好生活作出贡献的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当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最后的时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刘德华的《中国人》。
第三课时《歌唱祖国》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中国歌舞音乐的品种及其基本风格。
2、了解不同类型的演唱形式。
3、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热情的情绪演唱《爱我中华》。
4、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理解“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培养他们民族团结的思想。
5、通过学唱《爱我中华》,欣赏《走向复兴》,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的团结是国家昌盛的前提,激发学生奋发向睥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歌曲来提升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爱我中华》音域跨度大,准确把握大跳时的音准,以及演唱时的精神气氛。
三、教材分析
《爱我中华》是一首优秀的创作歌曲,是90年代初乔羽和徐沛东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
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
这首歌曲同学们都比较熟悉,歌曲为二段体结构,采用广西壮族民间音调并进行了发展。
前12个小节为第一乐段,后11个小节为第二乐段。
第一
乐段节奏明快、旋律清新流畅;第二段具有强烈的号召性和使命感,情绪激昂,充满活力,表现了中华儿女爱中华的深厚感情。
但第二部分音域跨度较大,速度快,学生很不容易掌握音准,可放慢速度,对比、模仿来解决。
《走向复兴》是一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的歌曲。
该歌曲的曲作者为印青;词作者为李维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通过ppt展示几幅身着少数民族服装人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分别是哪个民族?(采用抢答方式)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呢?你知道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教师通过ppt总结有哪些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区环境等的不同,因此他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不同。
但是相同的是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国人。
因此我们要团结起来,我们是兄弟姐妹,我们是一家人,我们热爱自己的国家。
千言万语汇聚在一首歌曲里,今天,就让我们去学习这首《爱我中华》。
2、教师播放《爱我中华》视频片段,让学生在后面跟唱一下。
3、教师介绍歌曲作者
词作者:乔羽(1927.11.16—) 山东济宁人。
中共党员。
1946年初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和小说,还写过秧歌剧。
1948年毕业于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
1948年华北联大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调入华大三部创作室,开始专业创作。
2010年4月9日,担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
是中国音乐创作界不折不扣的词
【篇三:七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
七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
◆教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