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启示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启示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启示徐根艳望江县高士中学摘要:古代社会经济主要是指以农业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所以古代社会又称为农业社会或农业文明。

而农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统治者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保证;优越的地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

相对于南方来说,黄河中下游地区较早的具有农业发展的这些条件,从而使其长期走在南方的前面。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却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逐渐转移的过程。

它不仅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对于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启示Ancient China's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moved southand the reasons for inspirationXu Genyan Gaoshi Middle School Wangjiang CountyAbstract :The ancient economy mainly refer s to the individual’s economy based on agriculture,so the ancient time was named as agricultural society or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as 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Such as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capacity,social stability,special atten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excellent lands for farming.Thes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acted as motivation,prerequisite,guarante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ared with south China,the areas in the middle of or lower level of the Yellow River possessed these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agriculture,so the region was more prosperous than the south.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history,the economic center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from north to south.The transference not only had profound impact on ancient economy,but also proves to be meaningfu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Key words :The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South; Reason; Inspiration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指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古代社会又称为农业社会。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先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南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开发有限。

这主要是因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适宜农业发展的优越条件:丰富的水源、充足的劳动力和肥沃的土壤,从而使其长期走在南方的前面。

在西晋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关中地区。

经济重心必然对政治中心起决定作用,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中心也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正是因为该地区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从而使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遭到极大的破坏。

尤其是东汉末年,一些州郡长官和豪强地主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壮大,形成许多大小割据势力,他们之间相互攻杀,使北方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出现了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的悲惨社会景象。

但是由于北方的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加上曹魏政权在北方实行屯田制,比较重视发展经济,以及后来蜀汉和孙吴的衰落,这一时期的北方仍然掌握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不过从东晋南朝到南宋,我国的经济重心却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逐渐转移的过程。

本文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启示略作探讨。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影响古代社会稳定除了天灾、人祸以外,主要是指战争对社会的破坏。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往往是伴随北方战争的破坏,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动乱、大分裂的动荡时代。

尤其是西晋后期,统治集团极度腐朽:贪污、奢侈、荒淫、抢夺、残杀等,一时司空见惯,导致政治十分黑暗。

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晋惠帝昏庸无能,动乱迭起,既有统治集团内部之间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又有匈奴贵族与羯族等联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的民族矛盾。

公元316年匈奴军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此后北方陷入十六国战乱之中,而南方则是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再后来是南北朝对峙,使北方陷入了长达300多年的战乱和分裂,给黄河流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与此相反,这一时期南方相对稳定,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

安史之乱时期,北方受战争影响更大,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尤其是战争激烈的中原地区。

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曾经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变得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商旅断绝,人口锐减。

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

历史上内忧和外患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唐王朝内部动乱的同时,周边少数民族趁机入侵。

安禄山反叛后,唐王朝先后两次借用回纥兵,使东京遭到回纥兵肆行杀掠。

除回纥外,还有吐蕃趁机攻破长安,大肆掠夺而去,几年以后吐蕃兵占领了北方数十州。

从而使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遭到了严重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安史之乱后我国形成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诸道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相对要稳定和安宁许多,从而使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地区由于长期战乱,军阀政权更迭不断,穷兵黩武,从而导致中原地区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自唐中叶以来因藩镇割据,连年混战遭到严重影响的社会经济更加残破不堪。

五代统治者对人民横征暴敛,其名目翻新,层出不穷,苛捐杂税,种类繁多。

而各地军阀的聚财搜刮,敲诈勒索,更是无孔不入,有恃无恐,人民不堪忍受。

在北方地区战乱不已的同时,南方地区政权并立,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局部的安定。

诸政权为了在割据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大多实行了保境安民的政策,发展经济以增加军事实力。

因此,五代十国时期,整个南方地区的经济迅速从唐末战乱中恢复并发展起来。

使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了北方。

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兴起了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等政权。

他们与宋之间因为土地、人口的争夺,从而导致战争频繁。

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两宋政权无不例外地都遭到失败,被迫丧师失地。

尤其是公元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的绍兴和议,南宋统治者不仅向金称臣,输纳“岁币”,同时失去北方大片土地,使南方政权不得不偏安于江南。

因此,这一时期北方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南方经济由于受战争影响较小,有了进一步发展。

当时流行“苏湖熟,天下足”[2]的谚语,就反映了这一时期南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重心。

至此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因此,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社会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移动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北方战争对经济的破坏过程。

由于同一时期南方相对稳定,使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2、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力是第一位的。

它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衡量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看这一时期生产工具发展水平如何?劳动者自身素质怎样?以及劳动对象是否广泛?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我国南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其实也就是生产力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过程。

一方面伴随北方的战争,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不仅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带到南方,从而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结果。

其主要表现为:六朝时期:首先表现在生产技术的提高上。

三国以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南方开始得到推广。

东吴时,南方已普遍应用耦耕。

孙权曾亲自将驾车的八头牛改为耕牛“以为四耦”。

东晋时,区田法已传入南方,并已开始使用粪作肥料。

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东吴时已出现一年两熟的水稻。

东晋后南方又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水稻。

麦的种植也得到推广,东晋和刘宋时都曾以政府的命令推广种麦[3],从而使麦类逐渐成为南方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农作物。

其次表现在劳动者数量的增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上。

古代经济的发展更多依靠追加劳动力数量和扩大耕种面积来提高产量。

由于北方战乱,导致大量北民南迁,他们不仅为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带到南方。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他极大地提高了江南人民开发土地的水平。

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南方人口有五百多万,近六分之一来自北方。

北方流民主要集中在荆州、扬州,另外闽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也有大量流民。

为了重建家园,求得安定生活,他们具有强烈的经济开发愿望。

最后表现为这一时期水利的兴修上,也有很大的发展。

东吴时,张昭在今南京创建娄湖,能灌溉水田几十顷;西晋末和东晋初,陈敏占领江东地区,修建练塘,能灌溉田亩几百顷;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在今江苏境内的武进县修阳湖堰;齐民帝在句容县开赤山塘,用于灌溉。

这个时期在太湖、鄱阳湖、洞庭湖以及浙江绍兴一带,已经出现了旱涝保收和高产的湖田。

湖田土质肥沃,又接近水源,便于灌溉,特别适宜于水稻的种植。

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

圩田更加普遍,适宜种植高产的水稻;另外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