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政治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一、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道德政治观1.孔子:“政者,正也。

”-仁义礼智信。

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神权政治观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

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2.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五)其他观点: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含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四、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主要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状态、性质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1.指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3.规约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社会规范来贯彻自己的意志,约束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

4.说服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以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灵的沟通,贯彻自己的意图。

5.奖酬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实施奖酬,以鼓励或激励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行为。

6.处罚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7.暴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

五、政治权利的定义: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利益的法定资格。

六、政治统治的定义:政治统治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掌握了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在政治领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的统治,以保障其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政治统治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巩固和加强其经济利益和统治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它是统治阶级的集体行为,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

>(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组织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

而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政治权利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

)七、政治管理的定义: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

就是说,通过这种特殊的约束方式使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

八、政治管理的政治行为方式分析《论述》自然经济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基础上,形成了特定政治管理方式。

其特点是:1,政治管理具有父权管理特色。

国家被视为政治权力掌握者的私人财产。

2,政治管理具有高度集权性。

3,政治管理以血亲关系基础上的伦理规则为管理依据。

4,政治管理具有强烈的人治特色。

5,政治管理以单一的直接行政方式进行。

在市场经济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政治管理方式。

其特点是:1、政治管理具有契约管理的特性。

2、政治管理是有限权力与有限责任的管理。

3、政治管理以市场经济理性为基本依据。

4、政治管理以法治方式进行。

5、政治管理以多种手段进行。

九、政治参与定义: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治过程的行为十、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一)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政治参与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是息息相关的):一国的政治参与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1.民主时代在市场机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锻就更多的参与型公民2.经济反战是公民不得不诉诸政治行为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身利益3.经济发展促使政府与公民间的相互影响增大4.经济发展是以国家发展形式表示出来的(二)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反映公民的某种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与政治影响力强弱相关(三)政治心理(任何政治行为都是在某种心理动机的驱使下展开的)1.政治参与的心理因素(1)个性特征,认为能影响政治家和政治决策的意识(2)对于政治体系的信赖度和支持程度(3)公民关心政治政治过程的程度和政治责任感2.政治心理(动机):政治参与行为离不开它的心理因素驱动力(1)从中是可以得到的报酬(2)认为选择是重要的(3)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结局(4)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局是不满意的(5)拥有关于当前的知识或技能(6)只要克服较少的障碍便可行动(四)政治机制(政治参与作为一种在行为,必然要受到政治自身因素的影响):直接发挥作用的有选举制度、政党、监督等制度。

1.选举2.政党制度3.监督制度(五)社会机会(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要受到经济、制度、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由这些条件和个人先天条件相结合所造成的社会机会影响):它由经济的、制度的、心理的等条件和每个人先天条件相结合而造成。

它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

也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十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简答》1.含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政体。

2.地位: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用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形成形式。

3.政体与国体:政体与国体密不可分,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

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

4.认定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古往今来的国家政体可以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君主政体又可以分为专制君主政体和立宪君主政体。

专制君主政体有等级君主政体和贵族君主政体两个变种,立宪君主政体又可分为二元君主政体和议会君主政体。

民主共和政体又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总统共和政体和委员会制政体。

无产阶级国家一般采用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其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巴黎公社、苏维埃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十二、主要国家机构《简答》一般来说,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1.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形式上分为:个体和集体瑞士,圣马力诺)职权:一般主要: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构中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一国家最高代表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全国武装力量的指挥权。

2.立法机关:指有权制定。

修改、废除、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中一般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职权: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组织或监督政府;其他有关打政方针的决定3.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是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

职权范围: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贯彻立法机关通过的各项决策,决议、和提案;制定各项政策,发布命令,管理社会经济,科教文卫等个方面的工作;领导全国行政机关工作,征擢、管理、任免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或协助处理军事力量的编制、训练、调遣和指挥事宜;处理对外事务4.司法机关:是维护法律的部门因此又称为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它是国家司法权的组织体现。

职能:侦查、诉讼和审判十三、政党: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十四、(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简答》(1)两党制: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正常制度。

所谓两党制,不是这个国家内只存在两个政党,而是在众多政党中,有两个大党居于垄断性的地位。

(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2)多党制: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是党派林立的内存原因。

比例代表制是多党制形成的主要制度条件。

在多党制国家,在选举中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党单独或联合执政,未参加政府的政党成为在野党,起监督和牵制执政党的作用(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多元并存的多党制;一党独大的多党制)(3)一党制: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的政权。

一党制的要害,不是一党执政,而是全国只有一个合法政党。

(法西斯国家的一党制;民族主义国家的一党制)(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简答》(1)含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政治权力,领导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正当处于领导地位。

(2)这种地位的决定因素:1,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结构2,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特点3,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发展要求4,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要求。

(3)《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1.除共产党外,少数民主党派是合法的政党和积极力量;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是参政党;3.和少数民主党派的关系是协商合作,相互监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