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3密度知识的应用说课稿

5.3密度知识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密度知识的应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沪粤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式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学查密度表,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它是对密度知识的拓展,为学习物体的沉浮坐好了铺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生活与物理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交流能力。

本节教材是八年物理下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设置本节内容的目的是希望强调物质属性的多样性,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生产、生活及认识世界的重要意义(会用物质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

本节课主要设置了活动:比较物质的硬度,该活动应该以探究的形式完成。

至于其他一些物质属性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

二、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接下来我说说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对它的应用还不够熟悉。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

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和前概念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密度,对鉴别、区分物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物质物理属性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实验感知常见物质的物理属性如:形态、颜色、弹性、硬度、磁性、导电性、导热性、透光性。

2、能从生活及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知识与技能: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能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体积和质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了解密知识在生产、生活进而科学探究中的一些应用,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是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密度的简单计算。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硬度概念的理解,硬度的比较方法;其他一些属性只作为了解,比如除状态、密度外,物质的物理属性:弹性、磁性、透明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难点确定为:使学生会对物质进行分类三、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分组讨论法为辐的教法。

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结合讨论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本节课的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更好的理解本节的知识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达到教学效果,本节课我打算使用的教学用具有: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水、盐水、石块、多媒体课件等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教学方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实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1) 目标导学,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自己要学什么。

(2)小组探学,通过雕刻的一些实例展示,让学生体验不同物质的软硬程度不同,最后自然而然的得出硬度的定义。

同时、通过如何鉴别钻石的硬度,引导学生得出了区分硬度的方法------相互刻划。

(3)小组助学,通过完成活动比较物质的硬度来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物质硬度以及鉴别硬度的理解。

从而顺利的完成了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任务。

(4)师生展学,通过老师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了解到除状态、密度、硬度外,物质的物理属性还有:弹性、磁性、透明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以上是我的新授环节,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例题和练习题,题目由易到难。

通过这个过程,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以此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接下来进入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回顾这节课,说说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的主要认识。

通过学生发言进而能够梳理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同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最后在下课前进行作业布置,思考阿基米德是如何鉴别皇冠是否纯金的。

通过思考过程,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七、板书设计为了体现教材知识点,我采用简单明了的板书设计,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充分注重对生活的挖掘,积极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也充分注意从学生身边提取典型素材,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密度知识的应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是沪粤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式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学查密度表,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它是对密度知识的拓展,为学习物体的沉浮坐好了铺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生活与物理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交流能力。

接下来我说说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对它的应用还不够熟悉。

这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旺盛,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和前概念支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现象明显的实验或者生活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能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体积和质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是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是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密度的简单计算。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分组讨论法为辐的教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本节课的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更好的理解本节的知识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金属,问学生能否判断这是那种金属?从而引入密度知识的应用。

通过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集中学生注意力,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然后我将分三部分进行探究新知环节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示密度公式,让学生将公式进行变式,问学生根据公式的变形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利用密度公式能鉴别物质,间接测出质量和体积。

让学生认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学生自主查阅密度表,了解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完成活动一的问题。

从而找到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加深“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接着进入第二部分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已经了解这么多物质的密度,如何测出一个未知物体的密度呢?学生根据密度公式说出要知道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测出密度。

哪如何测体积和质量?引导学生回顾利用量筒测体积和天平测质量的知识。

接下来让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测固体密度、一组测液体密度。

先让学生自主测量,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将巡视各小组的实验情况。

实验完成后先让学生交流讨论对比数据和各自的测量步骤,从对比发现问题。

如是先测体积后在测质量还是相反?为什么?错误的操作会导致测出的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在交流讨论中纠正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问题,掌握如何测量物体的密度。

通过分组实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

最后进入第三部分密度相关应用的计算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已知道密度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利用公式来鉴别物质、计算质量、计算体积。

那么就要熟悉如何计算,首先通过课本上的例题使学生明确做计算的思路和要求。

然后通过练习题进行检测,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解题步骤,给予评价。

这样可以及时纠正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尽快熟练做题的思路和规范要求,从而顺利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并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的新授环节,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例题和练习题,题目由易到难。

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