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职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浅谈中职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浅谈中职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摘要】古代诗歌鉴赏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量的进行诵读积累, 通过引导学生领悟诗歌句意、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理清诗歌层次、辩明诗歌技巧、审明诗歌主旨等,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鉴赏阅读积累能力提高句意意象意境层次技巧主旨。

古代诗歌鉴赏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采取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量的进行诵读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要阅读欣赏好古代诗歌,必须掌握阅读鉴赏的方法步骤:
1抓字词,领悟诗歌句意
这是阅读鉴赏的基础。

古代诗歌所用字词,其含义往往是隐含在字面意义之外的深层意义、字外意义。

这些意义的捕捉,必须从表达内容、修辞色彩和所用技法几方面去品味。

关键字词义明确之后,领
悟句意就比较容易了。

领悟句意要从四个方面下工夫,即善于抓住主旨句进行揣摩,善于抓住抒情议论句进行分辨,善于抓住修辞句进行联想,善于抓住上下文进行理解。

2抓客体,把握诗歌意象
意象指诗人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元素,必须通过阅读把握住,这就要求中职生善于抓住诗句中跟意象特征有关的词语去辨认,去把握。

3抓情景、体味诗歌意境
凡诗均须有意境,因为描形绘景、传神写意、抒发感情是诗歌扣人心弦,引起共鸣的主要原因;舍此便难以塑造出形神兼备、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意境。

中职生在阅读鉴赏诗歌时,如果在想象中有了一幅鲜明生动、具体感人的图画,并且深知画面中情景契合的原因,那么,对于意境的体味也就可想而知了。

体味意境,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随后再去分析揣摩诗人写景状物的意图,进而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优秀诗歌的意境是独特的,体味意境时对这一点务必充分注意。

4抓时空,明确诗歌指向
古代诗歌的语言指向,即内涵,常常借助表示特定事物,如花草、日月星辰、寒暑、塞北江南等,以示时令、地域。

古人所谓“观古今
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就正好说明古代诗人运用时空变换手法扩大诗歌内涵的审美特征。

古代著名诗人写诗,多采用避实就虚,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往往聚焦于表时空的词语上,形成定点放射的格局,从而产生震撼效应。

因此,中职教材所欣赏的诗歌中倘有时空、地域词语,切勿轻易放过,必须仔细体味。

5抓结构,理清诗歌层次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分析梳理结构层次是理解诗歌意思的重要手段。

中职教材初步鉴赏诗歌主要是律诗和绝句;偶有词作,但以小令、中调为主。

律诗八句四联,主要结构形式为起、承、转、合。

首联是起,即破题、定基调或笼罩全篇;第二联(颔联)是承,或描写,或叙事,或抒情,加深扩充起联内容;第三联(颈联)是转,笔锋一转,别开生面或由景及情,或由此时、此地、此事转到彼时、彼地、彼事;尾联是合,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或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绝句的布局除起承转合外,有的对比,有的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有的先议论后写景叙事,有的末句寓情于景。

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理清了这样的布局层次,认识就容易了。

6抓修辞,辩明诗歌技巧
古代诗歌技巧一般包括修辞与表现手法两类。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通感、互文等,常用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映衬烘托、托物言志、借古寓今、以
小见大、白描精绘等。

中职学生在阅读鉴赏前积累相关知识,再以此比较所读诗歌,辩明诗人运用了何种技巧,自然就明白了。

7抓内容,审明诗歌主旨
读古代诗歌多了,就会发现它们大多有以下内容:或乡情乡思,或友谊友情,或爱情婚姻,或亲情伦理,或离情别绪,或怀史咏史,或哲理言志,或忧国忧民,或军旅战争。

所表达的主旨大体有关以下种种:或好学惜时,或愤世嫉俗,或爱国爱民,或乐观进取,或感慨身世,或热爱生活,或借物咏怀。

中职学生只要弄懂了诗的大意,审定内容与主旨就比较容易,如何归纳概括也就有了可以借鉴的典范。

8抓类型,掌握鉴赏要旨
类型,是指诗歌的内容分类。

阅读鉴赏诗歌常见的类型有咏史、抒怀、写景、咏物等。

咏史诗,要了解史实和人物,理解典故,体会意图,领悟感情。

抒怀诗,要看清“即事”与“抒怀”的结合是否紧密,体察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领略所用艺术技巧是否精妙。

写景诗,要吟味情景交融而成的意境,了解所写之景所含之情,透析写作技巧和评议运用的美之所在。

咏物诗,要切实把握物之特点及其神韵,推敲物象中寄寓了怎样的情志,分析咏物运用了什么技巧。

此外,中职学生要对诗歌勾勒的艺术画面展开想象,要沉浸在诗里。

与诗情产生共鸣;要跳出诗外,冷静客观地评析诗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