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能力

一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能力

1 17
办法3
第四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10 第48条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要求 第49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第50条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51条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的处置 第52条应急处置中的征用、征集和组织生产、运输 第53条突发事件事态和应急处置信息的发布 第54条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 第55条居、村委会和其他组织在应急处置中的义务 第56条有关单位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义务 第57条公民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义务
结论:“挡住”绝不可能,舆论只能引导。 应对方法——积极掌握话语权。
1 26

舆论的定义:
中国新闻学院教材对舆论的定义是: “利益关系相近的人们对其所关注的现实问题 的共同意见、共同的议论”。
1
27
舆论的特点

(一)舆论是重要的。
(二)舆论是多样的。
(三)舆论影响力是复杂的。 (四)引导舆论任务是艰巨的。
第五条:未经正式聘用的采编人员不能单独 从事舆论监督采访;采写内参要及时与当地沟通 协调,送当地党委、政府或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审 阅,如有不同意见,可反映到内参之中。
1 36
四、面对记者的原则和技巧
(一)遵循六条原则
(二)掌握三套技巧 (三)避免六种问题
1
37
(一)遵循六条原则
1、时效性原则。 2、新闻性原则。 3、真实性原则。 4、坦诚性原则。 5、策略性原则。 6、开放性原则。
1 4
突发事件的类型
自然灾害事件: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 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事件: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 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 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包括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突发事件。
第一章 总则 16 第01条本法立法宗旨 第02条本法调整范围 第03条突发事件的概念 第04条突发事件应急体制 第05条突发事件风险评估 第06条建立社会动员机制 第07条突发事件的管辖 第08条各级政府任务 第09条领导与办事机构 第10条决定命令公开原则 第11条公民义务与行为 第12条征用补偿保护权益 第13条司法时效程序中止 第14条武装力量的参加 第15条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16条人大的监督 第七章 附则 02 第69条进入紧急状态 第70条本法的施行时间
1
38
(二)掌握三套技巧
掌握主动的技巧
语言表达的技巧
应对提问的技巧
1
39
第一,掌握主动的技巧 1、巧妙过渡。第一步:回应“是”或“不是”;第 二步:使用转折词;第三步:阐述真正内容。 2、强调重点。提高声音、改变语速、特殊手势等。 3、避免逻辑错误。常见错误有:以偏概全、偷换概 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因果概念不当并列、 同语反复和循环定义。 4、克服紧张情绪。可深呼吸攥紧拳头后放松,收紧 腿部肌肉再放松;可准备照片、图表、录像;多 用眼神交流;不要在意小的失误。
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75%以上的工 农业生产值, 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 海及东部地区,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潜在的危机随时可 能爆发。 1 8
二、本法的体系框架
(一)章条布局 (二)大体框架 (三)具体内容
1
9
(一)章条布局
七 章 第一章总 则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 则 七十条 1 16 (01 2 20 (17 3 11 (37 4 10 (48 5 05 (58 6 06 (63 7 02 (69
1
34
河北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实施办法》简介
要重点关注第三、四、五条。
第三条:涉及民族宗教、国家安全的突发事件 以及敏感领域或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一般 不作公开批评报道; 已依法处理解决的孤立事件一般不再公开批评 报道。
1
35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实施办法》简介
第四条:案件审结前一般不对审理情况公开 批评报道。尚未进入审判程序的大案要案不得抢 先报道,不得在判决前作定罪定性分析报道;不 得跨地区跨行业进行舆论监督采访报道。
1
30
稳妥做好来访记者的接待工作
(一)记者的甄别与接待。
(二)了解记者来访的真实意图。 (三)了解新闻管理的相关规定
1
31
(一)记者的甄别与接待 • 查验记者证
网上核对; 记者证鉴别:内页:对着光源可以看到层次感强的 “GAPP”水印。目测可以看到印刷纹路清晰的“GAPP”浮 雕底纹。内页图案均由平滑曲线构成,不同部分不同颜色 且过渡自然。内页二:印刷墨色饱满,线条精细清晰,有 明显的凹凸感,以45度角可见图案中央有“GAPP”字样。 用放大镜对准“身份证号”中的“号”字,可看到 “GAPP”字母隐藏于“号”字口字的最后一横。内页中缝: 装订线在紫外灯检测器照射下可以发出蓝色荧光。扉页和 内页三:国徽和专用章在紫外灯检测器照射下可发出红色 荧光。
1 15
应急预案基本内容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 体系职责 2、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处置程序、
应急保障措施
3、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
1 16
办法2
第37条 第38条 第39条 第40条 第41条 第42条 第43条 第44条 第45条 第46条 第47条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11 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信息收集和报告途径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与通报 隐患和预警信息会商、评估与报告 突发事件监测制度 突发事件预警制度 发布预警 三级、四级预警期内的应对措施 一级、二级预警期内的应对措施 社会安全事件上报制度 预警级别调整和预警解除
(三)突发事件应对艰难
1、突发事件情形复杂 2、民众危机意识淡薄缺乏 自救经验 3、防灾救护能力还不强
1 7
1、突发事件情形复杂
自然角度分析,我国是世 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 率高、损失严重。每年受灾害 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 约占全国人口的1/7。

社会角度分析,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 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 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 如果处置失当,有可 能出现社会危机。
1 28
引导舆论的原则 第一,用代表社会主流意见的新闻引导舆论; 第二,用代表发展方向的新闻引导舆论; 第三,用团结稳定鼓劲的新闻引导不同舆论; 第四,用新闻事实纠正错误舆论。
1
29
引导舆论应把握的要点 1、提供真实的新闻; 2、虽真实却于大局不利的新闻不能提供; 3、用新信息消除记者的遗憾; 4、用客观情况纠正记者先入为主的印象; 5、以坦诚的形象赢得记者信任。
——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与管理
1
25
舆论只能引导而不可封堵
• 面对信息爆炸的形势,“挡住”媒体是不可 能的。在我国大陆,注册报纸1900多种,杂志 9400多种,每年发行图书23万册,有336座电视 台2165 套节目、461座广播电台1933套节目、84 万个互联网站;我国上空近60颗通信卫星昼夜传 输信息。还有数以亿计的手机发送着短信……
1 32
(二)了解记者来访的真实意图。 • 对上级外宣部门介绍来的记者要积极配合,借势 宣传。 • 对搞批评报道的记者不要躲避。
• 对以曝光相要挟欲达个人目的的记者要设法取证 并报告。
1
33
(三)了解新闻管理的相关规定 1、预先制定突发事件新闻管理预案。 2、优先安排主流媒体采访。 3、对重大事故、疫情等事件,市级主流媒体可根据 主管部门通报及时报道,特别敏感事件一律转发 新华社通稿。 4、特殊群体性事件一般不公开报道。
1
41
第三,应对提问的技巧 (1)针对不同类型提问确定不同回答方式。 对主题分散的提问,只简洁回答其中的某些问 题。 回答一连串问题时,记住每一个要点择重点回 答。 对不着边际的问题,用搭桥法引回主题。 对经验不足提出幼稚问题的记者不可用刻薄语 言伤害。
1
42
应对提问的技巧
(2)应对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要注意倾听,弄清问 题实质是什么,然后抓住要害回答。 (3)应对敏感的问题。要表明一贯立场,特别注意 识别可能隐藏的陷阱。 (4)应对带有主观色彩的问题。正确判断其意图, 用转折语转到我们要说的内容上。 (5)应对随机采访。要友好亲切、简明扼要,防止 被引入不熟悉或不愿谈的话题。
16) 36) 47) 57) 62) 68) 70)
1
10
(二)大体框架
一般性规定1总 则
大 体 框 架 办
法 责 任
7附 则 2预防与应急准备 3监测与预警 4应急处置与求援 5事后恢复与重建 6法律责任
1
11
(三)具体内容
• 一、一般性规定 • 二、办法部分 • 三、责任部分
1 12
一般性规定部分
1 13
办法部分
办法一:第二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
办法二:第三章 监测与预警
办法三:第四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
办法四:第五章 事后恢复与重建
1
14
办法1
第二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20 第17条应急预案体系 第18条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 第19条城乡规划预防 第20条重点防控预防 第21条妥善处理矛盾纠纷第22条单位预防突发事件 第23条高危行业的义务 第24条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的义务 第25条县以上应急培训 第26条县以上应急队伍建设 第27条救援人员的保障 第28条警民的应急训练 第29条大众的普及演练 第30条学校应急准备 第31条应急经费保障 第32条应急物资储备 第33条应急通信保障 第34条鼓励公众支持和捐赠 第35条应急准备保险 第36条人才技术的应急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