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与能力的区分

知识与能力的区分

外语教学研究中的知识、能力与运用能力罗少茜[1],龚亚夫[2]1.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100875 2.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09【摘要】清晰具体的语言能力目标是语言教学和评价的基础,而界定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及其相关概念则是制定能力目标的前提。

通过对Chomsky,Hymes,Canale和Swain,Widdowson,E11is,Bachman以及Skehan等数位西方语言学者关于知识、能力、运用能力和能力表现的论述,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主要涵义及其演变,并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认识它们之间的异同。

作者综合各家对于知识、能力、运用能力以及行为表现的相关看法,提出了一个外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过程的模式,旨在帮助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评价的内容和选择恰当的评价学生语言能力的方式。

【关键词】外语教学;知识一能力;运用能力;能力表现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究竟何为语言运用能力,它与语言能力、交际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国外外语教学界对此论述颇多。

但是,因为英语中knowledge,competence,ability,performance等四个词都有“能力”的意思,在阅读文献时容易将这些概念混淆。

究竟这些词语的确切概念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阐释?为了更明确地理解这些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笔者提出以下两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I.国外语言教学界如何界定这些概念并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2.如何理解知识、能力到运用能力形成的过程?一、国外语言教学界的讨论从词典的定义来看,美国《韦伯斯特词典》(2003),对于competence有如下解释:competence【is】the knowledge that enables a person to speak and understand a language.《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Richards等,1998,中译本)关于competence的解释是: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语法中)指一个人语言语法的内化知识,指人能够理解并说出句子,包括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

在这本辞典中,关于performance的定义是:语言运用正语言行为],(转换生成语法中)指人对语言的实际使用。

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competence)不同于他用这种知识来组成句子和了解句子的方式(语言运用)。

从以上的解释中可以看出:knowledge与competence的概念是互释的。

《牛津语言学词典》(2000)对该词的解释是:能力,Chomsky在六十年代提出的术语,(转换生成语法中)指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语言知识(competence,Chomsky’s term in the 1960s for a speaker-bearer’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as represented by a generative grammar.)。

(一)Chomsky的“知识一能力”观语言学界及应用语言学界讨论语言能力大都基于Chomsky(1965)关于“语言能力”(1anguage 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或译为“语言行为表现”(performance)的概念。

根据Chomsky的理论,所谓语言能力或知识是指“说话人或听话人关于语言的知识”;而语言运用/语言行为表现则是“在具体情景下语言的实际使用”。

但Chomsky当时提出competence与performance的概念时,是从第一语言的角度,在哲学与心理学的层面上来界定competence与performance的,并未直接涉及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正如Widdowson(1989)所说,Chomsky并不想涉及语言运用层面。

对于Chomsky来说,competence就是语法知识,是在语言层次之下,深存于大脑中的一种状态,不涉及实际交际语言活动。

虽然Chomsky(1980:59)后来也提出了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以及恰当使用一种语言的能力的说法。

但他最初关于knowledge/competence的论述仍然为后人广泛引用,成为经典。

(二)Hymes的“知识一能力”观Hymes(1971a)所谈的competence,已经不局限于抽象的语言能力,他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虑语言的应用。

我们从Cazden(1967)和Hymes(1971,引自Huxley和In—gram,1971:26)就能力和行为的讨论中可以看出,Hymes认为:在能力的概念之下,必须包含文体知识规则以及社会互动原则等等”。

[-8X93[-10~Hymes(1971:10)的一句名言是:没有运用规则,语法规则是没有用的。

他(1971)同时提出应区分knowledge,competence和ability for use。

在他看来,competence基于两个方面,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知识和运用能力正[(tacit)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use]。

运用的能力包括非认知的因素,如情感因素、自我定位(self-identity)等等。

也就是说,能力包含了知识与技能以及其他在特定情景下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正如Widdowson(1989)所说的,对于Chomsky来说,能力是知识,而对于Hymes来说,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运用。

Hymes在两个方面扩展了Chomsky关于competence的概念,一是包括了语言的其他方面,如得体性等;二是提出了语言运用的概念。

(三)Canale和Swain的“知识一能力”观Canale和Swain(1980)在Hymes 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能力的论述,补充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内涵,并增加了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他们(1980)提出交际能力由三个方面构成:即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Canale(1983)又将社会语言能力分解为两个方面,即社会文化能力(socio-cultural competence)和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

他们的交际能力既包括有关语言的知识,又包括功能的知识、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以及策略的知识,并能在交际活动之中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在《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Richards等,1998,中译本)中对于交际能力就有如下解释:a.有关语言的语法与词汇的知识;b.说话规则的知识C.知道如何运用及对不同类型语言行为作出反应,如请求、抱歉、感谢和邀请d.知道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

他们关于交际能力构成的论述也成为交际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

(四)其他学者的“知识一能力”观其他学者如Bachmah(1990),Bachman与Palmer(1996),Skehan(1998),Johnson(2001)等所论述的competence,ability for use,performance都是对Hymes和Canale与Swain交际能力意义的补充与扩展。

Bachman(1990)明确说明,他或多或少将知识与能力作为同义词使用,用以指假设在语言使用者头脑中的一种存在体。

同时他也说明,他使用的competence 的概念与Hymes的概念是相同的,而不局限于Chomsky所指的语法知识。

实际上,他又扩展了关于能力的论述。

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他(1990)认为,交际语言能力包括知识或能力,以及能在有情景的交际语言使用时得体地运用能力的本事。

他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式有三个组成部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私心理厂生理的作用过程。

这个模式比前人的更为复杂,每一项能力又由若干微观的能力组成,但主要是两大类:组构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

Johnson(2001)在论述不同层次的知识分类时指出:competence这个用法是语言学家用来指知识与技能的。

E16]其他的著名学者如Ellis(1994:13)也把知识与能力作为同一概念。

Ellis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描述学习者第二语言的潜在知识(underlying knowledge)的特点,即描述与解释他们的能力(competence)。

由此可见,在国外语言学界,competence的概念应是由Chomsky提出,并用以区分performance的。

后人又不断增补、修订并将这些概念加以扩展和重新分类。

但是,大多数学者仍然沿用Chomsky的概念,knowledge和competence两个词的涵义往往相通并可以互换,两者作为概念存在着明显的互含关系。

概言之:大多数西方应用语言学家使用knowledge的概念,通常涵盖了汉语中“能力”的概念,或英语中“competence”的意思,也包含了“知识”。

(五)知识与能力的区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西方学者的knowledge或competence包含了汉语中的知识与能力,但对于知识与能力两者的特点仍然加以区分。

如Anderson(1976,1980,1983,Johnson2001)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所谓陈述性知识,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知识”,是有意识地掌握的事实和概念等,是“知道应该如何做”;而程序性知识则相当于汉语中的“能力”,是“会做”,这种知识并不一定是有意识掌握的。

Johnson(2001)认为:语言教师都知道,有语言陈述性知识,亦即知道语法的规则,与能够说出这种语言完全是两回事。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知道大量有关英语的知识,却连说出一句话都很困难。

同时,Johnson(2001:104—5)还认为,要将陈述性知识转为程序性知识,必须通过“自动化”(automization)与“重构”(restructuring)过程。

“自动化”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生、“自动化”过程也是学习者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把“知道应该如何做”变为“会做”。

(六)能力与运用能力一些西方学者如Hymes(1971)和Skehan(引自Cook和Seidlhofer,1995)亦主张将“能力”与“运用能力”分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