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报告一、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和目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自2001年颁布实施以来,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教育部要求,对《标准(实验稿)》进行修订。
本次修订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应用性,注重增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的指导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与评价性。
修订参考的主要依据有:国家有关课程改革的方案、政策,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及会议研讨得到的各类调研结果;基础教育物理(科学)课程的国际比较结果;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课程提出的要求,等等。
《标准(实验稿)》五部分内容的修改原则如下:“前言”部分,根据教育部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课程目标”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调整表述;“内容标准”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微调“科学探究”,修订“科学内容”;“实施建议”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侧重修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附录”部分,补充学生必做实验,增加案例及评析,规范行为动词。
本次修订的主要目标是深化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修订保持了《标准(实验稿)》的总体结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等,对部分内容进行完善性调整。
如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功能,突出该课程的定位,将“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另外,将原来的“课程标准设计”改为“课程设计思路”,突出课标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分别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及科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本课程的设计思路。
在“课程目标”的修改中,对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微调;对“知识与技能”分目标,将行为动词“初步认识”统一为“认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目标,仅做文字微调。
根据统一要求,将《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其中的具体条目是本次修订的重点之一。
在修订中注重落实多维课程目标,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融入到“课程内容”中。
本次修订适当推敲了“科学探究”内容中的文字表述,微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部分条目。
为了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及指导性,调整了《标准(实验稿)》中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目标相关的案例,另外补充了两个案例。
修订后的科学探究案例具有更合理的内容结构:既有课内探究,也有课外探究;既强调了整体探究过程,也注重了对某些探究要素的侧重。
另外,在每个案例后增写了“评析”,这加强了通过案例进行指导的作用。
根据教育部对课程标准文本的统一要求,科学探究案例放进了“附录”中。
二、物理学科课程标准调整的主要内容根据修订的思想和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1、规范表述,增强可评价性。
为了便于教师更好地理解“科学内容”的条目,便于评价,本次修订进一步规范了行为动词。
从《标准(实验稿)》“附录”中的行为动词界定看,科学内容的行为动词划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动词”“体验性目标动词”两类。
在“知识”与“技能”两项内容中,“知识”内容的能力要求划分为“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技能对应的能力要求为“独立操作”。
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能力划分为“经历、反映、领悟”三个层次。
而《标准(2011年版)》附录中行为动词说明更为清晰、简明,便于教师把握科学内容的教学。
具体表现在:删去了《标准(实验稿)》中的“初步”等行为动词,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
调整原有表述科学内容的行为动词分类,修订为“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三个类别。
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的“了解”在原来“了解、知道、描述、说出”的基础上增加了“列举、举例说明、说明”3个新行为动词;“认识”能力水平保持不变;“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由原来“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计算”调整为“解释、理解、计算”。
从行为动词的修订变化看,“说明”由原来的“理解”水平调整到“了解”水平,能力要求有所降低,而将“区别”、“估计”、“分类”整合到了“了解”的能力层次上。
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描述保持“独立操作”不变,行为动词的举例由原来的“测量、会、学会”修订为“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等表述更为具体。
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描述由原来的“经历、反应、领悟”三个层次修订为“经历、认同、内化”三个层次。
三个能力层次的行为动词举例与修订前相比,更加简化。
“经历”水平的行为动词删减了“感知、调查、学习、体验”,增加了“尝试、能”。
修订后,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把《标准(实验稿)》中“反应”调整为“认同”,其行为动词包括“关心、关注、有……意识”;“领悟”调整为“内化”,其行为动词包括“养成”。
例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调整为“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行为动词由“解释”修订为“说明”。
“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调整为“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调整为“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增加了探究的成份。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人,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调整为“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行为动词“了解”修订为“大致了解”,能力要求有所下降;“知道”修订为“认识、关注”。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调整为“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行为动词“学习”修订为“理解”,能力要求有所增加。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调整为“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行为动词“理解”修订为“认识”,能力要求有所下调,“表述”修订为“解释”。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调整为“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调整为“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将“电功率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删除,计算不作要求。
“理解机械效率”调整为“知道机械效率。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行为动词“理解”修订为“知道”,并增加了“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调整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行为动词“知道”修订为“了解”“说明”。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规范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因为对该条目不仅要求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了解探究的结果。
2、细化科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
鉴于《标准(实验稿)》中的有些条目内容比较原则,要求比较宽泛,不便评价,本次修订对这些条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
修订后,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层次的不同要求,增强了评价的可在操作性,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
如:“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细化为“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细化为“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细化为“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细化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只要求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不要求知道三者的数学关系,避免有关计算。
“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细化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要求对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感应电流条件需要达到“了解”层次,表述更为具体。
3、调整部分科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升科学素养,本次修订适当整合、删减了部分内容,适当降低了要求。
整合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整合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与原来的内容条目相比,表述更为简洁、明了,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更多空间。
“知道光是电磁波。
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条目,整合为“知道电磁波。
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了解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了解热量的概念”整合为“了解内能和热量。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使三级主题相关内容条目更精练。
“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具体要求落实和渗透在“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和“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
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中。
对有可能加重教学负担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
如:删减“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减轻学生负担。
删减“光的直线传播”。
因为小学已学过。
删减“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中“颜料混合”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