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下册教学要求与目标

八年级物理上、下册教学要求与目标

八年级物理上、下册教学要求与目标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5、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6、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7、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三维教学目标1、1希望你喜爱物理知道自然界许多奇特的现象都具有规律性,物理学就是探究这些规律的一门科学。

了解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式式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知道物理学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深刻改变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通过看图、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并认识到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物理学巨大的社会功用,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物理学无处不在。

了解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从对物理学巨大作用的了解入手,增强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喜欢物理。

1、2动手做实验了解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源泉,会用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工具,能够对长度和时间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知道物理单位的重要性。

了解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知道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能亲自动手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来,学会一些基本的测量方法,学会在不同单位下对长度和时间进行比较的方法。

乐于参与实验,能够和同学进行合作,测量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三维教学目标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知道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的观察,将对“波”的认识逐步扩展,进而知道声波;通过活动知道声波可以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从而得出有关结论,回忆在七年级生物课学过的人耳结构及引起听觉的过程。

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还能找其它物体试验,并愿意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2、 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的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通过实验,找出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通过对比,区分声音的不同。

能注意在不同的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

2、3声音为人类服务了解声音与建筑以及音乐的关系;了解超声的一些应用;知道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和控制噪声的途径。

通过阅读和讲座了解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通过阅读和查询,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一些应用;通过阅读和活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对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声现象感兴趣;能查找资料或上网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能自觉保护声环境。

第三章光和眼睛《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通过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三维教学目标3.1光世界巡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了解色光的三基色,颜料的三原色。

学生根据色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原理,自己设计活动,验证自然界中各种不同颜色的光和颜料都可以由三基色和三原色混合而成。

能够积极地思考一些有关光的问题。

如:光究竟是什么颜色?所有的光都是可见吗?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什么区别?快慢如何?光能够改变自然环境吗?光对生物有影响吗?光对人类居住环境有影响吗?光照也有害处吗?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光照的伤害?人们受到光的哪些启迪?人类怎样利用光的作用?为什么人类要研究光?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有关光问题的兴趣。

3.2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0×108 m/s,光射到镜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反射现象中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道并能进行一些光的反射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验了解有关光的反射现象的几个名词。

通过活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验证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后,引导学生乐于运用这一规律解释一些现象,如日食、月食、射击瞄准、小孔成像等等。

能积极参与探究光反射的活动,愿意进一步进行课外有关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3.3平面镜成像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了解实像与虚像。

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仪器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

通过介绍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增强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3.4光的折射与透镜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光在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知道什么时候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再通过实验探究光从空气人身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的规律,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认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知道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从对折射现象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积极参与验证折射规律的实验,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5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定性地知道像的大小、正倒。

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完成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用控制变量法来安排操作步骤。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并有助于养成积极主动地与交流合作的习惯。

3.6透镜和影像通过对眼睛结构的了解,使学生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

能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知道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成像的位置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知道照相机也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实际操作照相机,学会拍照的技能,能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和利用望远镜观察较远的物体,学会相应的操作方法。

能利用所学的有关透镜的知识实际制作一些光学仪器,如小照相机、望远镜等,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愿望。

第四章我们周围的物质《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

(3)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道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5)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6)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7)初步了解超导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8)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三维教学目标4.1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能根据属性、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去认识物质的一些属性,在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和实验的兴趣和习惯,认真细心的品质,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2测量物体的质量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学习分类比较和科学抽象概念的思维方法,以及用感性化的方法认识单位概念。

在学习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的品质,学习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认识自然。

4.3探究物质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过程的主要环节。

理解密度的概念。

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4.4点击新材料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和纳米材料的一些特点。

经历上网、进图书馆、作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过程,学习查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研究问题的方法,感悟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第五章从粒子到宇宙《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三维教学目标5.1认识分子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并通过猜想使学生初步认识分子是物体中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通过看图与计算活动,使学生感知分子很小,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10m。

5.2“解剖”原子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知道电子的发现促进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通过观察、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前人探索原子结构的途径,运用猜想、实验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中央有一个很小很小的核,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很大空间绕核旋转,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了解微观世界的尺度。

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从而让学生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念与决心。

5.3飞出地球5.4宇宙深处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正是太阳对各行星的引力,使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日运行,形成太阳系。

同样,由于地球的引力,才使地球周围的一切(人、物、空气、水等)被牢牢地吸引在地球的周围,为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知道地球仅仅是太阳系的一员,而太阳系又是茫茫银河系中的一员,银河系外还有星系,宇宙远大无边。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观察图片和动手做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并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认识将不断深化。

通过这两节的学习,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对探索宇宙产生兴趣。

第六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

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的意识。

(3)能区别物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

(4)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