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中的“禅意”古诗中的“禅意”古诗是传统文化载体之一。

虽然是世俗文化,但是,意境的表现上却往往能超出一般人的境界,达到更高层次,表现出过去出世修炼人才能达到的意境:禅意。

古诗名篇《江雪》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江雪》就是在这个期间写下的。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虽然革新失败,身受牵连,柳宗元并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信念更加坚定不移,好象众人都已离经叛道,众叛亲离,唯有自己能独守道义。

有长期打坐实修经验的人,从这首诗能也看到打坐入静后的一种:有我无念,一尘不染,不为外景所动的状态。

柳宗元其实是个修道人,李白也是修道的人,他的《独坐敬亭山》也表现出了与柳宗元《江雪》相似的“禅意”: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大意:有志向的人都各奔前程了,看淡名利的归隐独自享清福去了,唯有我能守贫安道啊。

这两首诗不同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表达了一种不为外景所动的“无我”的修为,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还在强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内境不纯心有所牵挂,还没达到柳宗元的“无我”状态。

唐诗是古诗文化的巅峰时期,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

其实,不是诗文的所谓文化艺术难以逾越,而是修道人的清净内景是一个普通人不通过修炼,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

这也是唐诗之所以难以逾越的根本原因吧。

禅,何以有如此的魅力?因为。

禅的精髓是智慧,禅的实质是智慧——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

禅的智慧,就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本源,就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

禅,可以滋润我们的慧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趣。

禅。

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大智慧,关键是它的思维方式。

禅之思维,是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

它直探心源。

契入事物的内核,把握本质,与自然发展之客观规律统一律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直觉的神奇与灵感的美妙,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受——这,就是禅力图赋予我们的、并使之经常化、实用化的智慧。

禅之思维并不神秘,每一个人,都能将这种直觉显发出来。

因此,禅,不是赠给我们一支美丽的花朵,而是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只要我们愿意,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禅意人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当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最终把名和利都看淡,知道一切都不重要。

最后随遇而安,落花如流水一般,服从自然法规,莫强求。

戒贪心,戒妄心,心境如明,这就是禅意吧!禅意,汉语词汇、佛教术语。

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词语】:禅意【拼音】:chán yì【解释】:指禅心,清静寂定的心境。

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明何景明《吹笙》诗:“幽心与禅意,凄切转关情。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

“拈花一笑”是禅宗的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

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

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

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

宗教堂会,戒律极严。

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

这就是“迦叶微笑”。

这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紧接着,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意思是说:徒儿们听好了,我有绝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刚才已经传授给迦叶同学了啦。

你们要学,就问他去吧!1基本信息佛陀拈花微笑是2500多年的秘密,当时在场者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会意,这是禅宗的开始。

笔者不敢妄猜圣意,但可以从禅宗的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教外别传中受到启发。

莲花是佛教的代表,它具有花果同时的独特成长特性,代表了宇宙演化的实相;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清净心的佛性,清净心处理事物条理分明,人人皆有佛性,菩萨入世渡众生,出淤泥而不染;莲藕似空非空,代表了世界的本性。

2典故大意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

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

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传法”、“涅槃”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

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把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

3典故出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②于金婆罗华③,各各顶礼佛足④,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

有迦叶⑤破颜微笑。

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槃⑦妙心⑧,即付嘱于汝。

汝能护持,相续不断。

”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4名词注解①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

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

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③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的通假字。

④ 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弟子(情如手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⑤ 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语。

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⑦ 涅槃: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

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

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⑧ 妙心:奥妙的心法。

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⑨ 实相无相: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

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如同“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做简要赏析。

(1)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分)(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

“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4分)[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

先介绍一下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我们在思考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

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

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

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瑰丽清新、安谧美好、清新自然、迷离渺远等。

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感觉,“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气氛,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

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解答这道题的关键。

(2)此题考查的是炼字。

炼字题一般考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特殊词的使用,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要分三步: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

此题中,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随”字简洁,即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诗歌赏析】全诗围绕题目中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头两句就突出了一个“寻”字,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

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山道人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只有满路莓苔。

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

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