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研究情况汇报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一、从申报到结题1.课题申报与结题本课题于2007年8月15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申报,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申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于2007年10月26日批准立项,批准号:DCA070186。
课题2007年11月20日开题启动,到今天(2012年8月2日)结题,整个研究过程持续了五年。
2.课题申报的原因当年为什么要申报这个课题?主要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1)我们认为,任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没有对自身历史的研究。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是一门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柱。
在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领域,学人对历史的研究关注是很不够的,基本情况是:应用研究较多,基础研究较少,历史研究极少。
检索文献,专门对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专著,可说是凤毛麟角;相反,我国学人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却有了一些文章和专著,如《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等。
人们对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自己国家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
应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既要关注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更要关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不研究自己国家的教育技术发展史,何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2)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已经建成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它的课程体系中,不能没有发展史课程的设置,而开设“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在这方面努力做点研究工作,为开出这门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
(3)我国的第一本“科技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是由英国人李约瑟编写的。
我国的第一本“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编写。
当代的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我们相信,经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完成这个使命的。
本课题研究得到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一大批业内精英参与了研究,真的“中国电教是一家”。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史为鉴,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为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课程奠定基础。
2.研究对象和范围(1)对象:1915—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
(2)范围: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大电教,非小电教”,是“电教事业+电教学科+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
电教是个大系统,由五个子系统构成(普通学校、高14DOI:10.13811/ki.eer.2012.10.008等学校、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网络系统)。
3.研究的框架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范畴、十三个子课题”。
(1)三个阶段: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1949—1978),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
(2)四个范畴:电教事业、电教学科、电教产业、电教学者。
(3)十三个子课题:①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②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③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研究;④中国的学校电化教育研究;⑤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⑥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研究;⑦电化教育产业发展历程研究;⑧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⑨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历程研究;⑩电化教育实验研究;輥輯訛中国电化教育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研究;輥輰訛电化教育学者与学术思想研究;輥輱訛中国电化教育大事记要与文献选编。
4.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取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史论结合,有史实有史观,史为主论为辅,以史立论,论从史出。
5.预期成果形式本课题成果形式有研究报告、系列论文、一本教材、一套丛书。
6.组织管理本课题按照总课题组和一级子课题组两级进行管理。
三、研究过程1.六次研讨会本课题五年研究期间曾举行六次研讨会。
(1)2007年11月20日,兰州,主题:开题启动;(2)2008年4月10—11日,广州,主题:讨论研究对象、范围、框架;(3)2010年1月5—7日,广州,主题:中期研讨;(4)2010年8月2日,兰州,主题:阶段性成果交流;(5)2011年12月2日,广州,主题:检查进度,部署结题;(6)2012年8月2—3日,兰州,主题:结题。
2.曾经有过的几个争议问题(1)关于电化教育的诞生和历史阶段的划分我国电化教育是哪年诞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看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①1903年,南京汇文书院用电影教学;②1915年,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③1918年,商务印书馆拍摄教育影片;④1920年,金陵大学用电影、幻灯推广良种棉花种植;⑤1923年,晏阳初用幻灯进行平民识字教育;⑥1936年,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开班。
经过讨论,多数人认同第二种观点:我国电化教育诞生于1915年,其标志性事件是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
这种观点有文献可查,有照片为证,比较确切。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先有其事,后有其名,其事是1915年最早出现的,其名是1936年正式确定的。
关于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阶段划分。
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致,经过研讨,大家同意采取“三阶段论”,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中国早期电化教育阶段(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
各子课题研究,对此必须统一。
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如需再划分阶段,各子课题可以有不同。
(2)关于本课题的题目有人提出最好将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去掉,因为,许多人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历史与教育同样久远。
”如果按照这个观点,教育技术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
再如果按照“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的观点,那么,教育技术的历史就有了100多万年。
本课题研究的不是这种教育技术的历史,而是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的教育的历史,是电化教育的历史。
“电化”包括前天的电气化,昨天的电子化,今天的信息化。
经过讨论,大家同意这个看法:本课题研究的是电教史,不是教育史。
研究的时间跨度是1915年到2010年,不是4000年、100多万年。
但对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大家认为不好去掉,因为这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规定的题目。
(3)关于本课题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要不要包括电教产业和社会电教?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包括。
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是“大电教”,不是“小电教”,是“电教事业+电教科学+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是“课堂电化教学+课外/校外电教活动”。
关于电化教育产业。
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
电化教育事业是一种公众事业,具有公益性,不应完全产业化,但不能没有电化教育15产业。
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支持,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电化教育发展史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篇章。
我国电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形成期;90年代是快速成长期;新世纪以来,进入深入发展期。
目前。
对电化教育产业实践与理论比较系统地研究还少见到,这次确立“电化教育产业历程研究”作为一级子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也只是起步的探索。
关于社会电化教育。
我国的电化教育最初是在社会教育领域兴起的。
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教育革新者陶行知、晏阳初等,利用幻灯普及民众教育,点燃了我国电化教育的火种。
30年代到40年代末,我国的电化教育主要在社会教育领域实施,管理电教的政府机构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高等学校电化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社会教育工作人员。
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末电教重新起步后,我国电教实践和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社会电教转移到学校电教,对社会电教的研究很少关注,除部队电教外,对其他社会电教进行较深入系统研究的很少。
部队电教一直受到重视,研究成果累累,部队电教人对历史的研究走在了地方电教人的前面。
2002年总参电教局组织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一书,40多万字,记述了1978年至2001年我国军队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
在讨论课题研究对象时,有人说,我国电化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改名教育技术后,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泛化了,由电教领域扩大到一切教育、教学领域;而功能缩小了,主要只是学校教育的功能,由大电教变成了小电教。
这次电教史的研究,应回到大电教,使电教的功能得到扩展、延伸,从学校教育功能向社会教育功能延伸:向“三农”延伸,向社区延伸,向行业延伸。
电教的服务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大中小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这个一级子课题。
四、研究成果1.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37篇,专著7部。
完成了13本丛书和一本教材《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书稿。
2.两点发现(1)传承与创新:将外国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拿来,按照国情使之本土化,为我所用,是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主渠道。
(2)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将近100年的发展,走过的是自己开辟的道路,这是一条既不依附西方,也不自我封闭,而是从国情出发,与国际接轨的自主创新之路。
3.几点启示从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电化教育几经周折,能够得到发展和壮大,以致有了今天的辉煌,是几代电教工作者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它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放的视野;(2)包容的心态;(3)进取的信念;(4)独立的品格;(5)奉献的精神。
五、研究的不足与今后打算1.研究的不足(1)由于时间久远,一些重要的史料还未全部收集到手,影响了一些事件的进一步落实。
(2)本研究只涉及中国大陆部分,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状况。
2.今后打算本课题的结束,只是告一段路,研究工作还会继续下去。
下一步将会在进一步完善“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教材(包括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建设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研究生培养中,把“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作为一个方向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