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5篇2020——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题记20__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程开甲、钟扬、王继才、王仕花,马旭,杜富国,吕保民,刘传健,其美多吉,张渠伟,张玉滚。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奉献是我们的人生价值。
钟扬用“奉献”把他53岁的人生长度,镌刻了无限的生命厚度,将献身科学的口号变成了生活的真实写照。
无论我们身在什么岗位、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价值就是为祖国奉献。
新时代呼吁我们奉献,实现复兴梦需要我们奉献,甘于奉献、乐于奉献,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奉献是永远不变的砝码。
他们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
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
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经过一点一滴,也能变得很伟大,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当他们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时,人们都为之感动,感动的不只是那优秀的品质,还有那无私的爱。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2《感动中国》给予郎平的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时间,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85岁的老太太刷屏了。
外界热闹,她却出人意料地平静,“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集体发掘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
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
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在林达尔宣布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和简介,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
接着,评委们介绍了获奖科学家的贡献: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通氯喹或奎宁已经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持续增加。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那时,中国的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并发现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
屠呦呦翻阅古典,找到提取的办法,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抗疟载体,能够在疟疾寄生虫发展的早期就迅速杀死它们,因此在治疗严重疟疾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疗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达了祝贺,“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这是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首次奖励寄生虫疾病的治疗领域。
因为这3位科学家的贡献,千百万人得到了对症治疗的药物,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
“因疟疾死亡的人每年可以达到两亿人,她以惊人的毅力发现青蒿素,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
青蒿素可以将受疟疾感染的死亡率下降20%,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
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安德森说:“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而西方科学家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炼。
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完美地把这些结合在一起。
因此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
”青蒿素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实验室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44年后的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收获了诺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
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
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作为一名生药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
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
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
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
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
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
”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
从12%到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
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
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
这项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她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
工资待遇挺低的,但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自己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
“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
“我们应该学习屠呦呦研究员这种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贺辞中称,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
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3时光后退到1980年,19岁的支月英梳着两条大辫子从车站下车后,步行20多里山路来到了这里,当了一名教师,这一干就是36年,在这期间,她数次婉拒了上级领导要将其调离的好意,一直坚守。
看到这里,让我感触良多,很多人根本无法想象一名大山深处老师的窘迫与困顿。
记得1995年,师范毕业后,我就被分配到了一所非常偏远的小学。
还记得当时的中心校书记对我和另外一个本地的男老师说:“你们就去这个学校吧,条件艰苦了点,但谁让你们是本地人呢!只能先安排你们去了。
”“只能”这个词体现了校领导的无奈,也间接表达了学校的艰苦,不过当时我并没意识到这些。
当我骑着自行车,顺着坑洼不平的土路,拐过一道又一道山梁后,大约骑了50多里山路,才到达目的地,看到了眼前的学校时,才算傻了眼。
到了冬季,炉子肯定是要自己生的,不管是宿舍的还是班上的,周日晚上的饭也只能自己做。
(那个时候车很少,为了不影响工作,老师们都是周日就返校了)其实生活的艰苦根本不算什么,最让人觉得折磨的`是心灵的疏远与隔离。
由于学校离中心校太远,交通不便,所以很多时候中心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根本无法参加,和外校教师的交流也极少。
当集体阅卷时,看到别的老师熟络的互相打着招呼,而我两眼茫然,一片陌生,那种心灵的孤寂难以言表。
结果我坚持了3年,和上级领导申请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学校,继续工作。
那个时候真的很高兴,觉得自己逃了出来。
所以说,推己及人,支老师能在这么一个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下来,是多么不容易!诚如《榜样》一片中字幕所呈现的那样:奉献。
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这里,献给了这里的孩子们。
她要用自己的坚守带给孩子们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