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课堂学习心得
------从虞大明老师“快乐语文呼唤好玩的老
师”中感悟
敦煌市北街小学冬梅
2015年9月11、12两日,兰铁四小举行了“2015和美课堂”名师优课小学语文名师高效教学观摩研讨会。
大会分两天进程,7位名师向我们展示了7节高水平的示课,课型丰富多彩,每一节课都展示给我们不一样教学构思,不一样的授课模式,带给人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撼。
可惜的是这次学习时间太短,专家的讲座时间太短,正听到一小半,下位老师就进课堂了,让人觉得特别遗憾。
回来后,我又进行了二次学习,其中,对虞大明老师的“快乐语文,呼喊好玩的老师”进行了梳理,现在跟大家一起分享。
所谓“好玩”的定义
1.读懂儿童——前提;
2.合理的角色定位——基础;
3.把“课堂学习”演绎成“课堂生活”——主要舞台;
4.促进孩子快乐、地成长——目的
他列举了10岁以前孩子应该做好的32件事:
在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仙;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用手和脚作画;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泥雕;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
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和别人小小地打一架。
大明老师利用课余和孩子们一起做其中的一些事,或者鼓励孩子们去尝试。
他介绍自己的时候就让学生叫自己“大明老师”,感觉在称呼上就很好玩。
大明老师是全国优秀教师,著名特级教师,师大学特约研究生导师,现任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
曾获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一等奖,省首届教学技能竞赛、首届教师才艺大赛金奖。
他在讲授《牛郎织女》这节阅读课时,确实以自己的修炼,带动了学生。
他的阅读课,设计的问题不留让学生专门思考的痕迹,设计的问题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怎样讲,怎样讲更好。
他眼中的阅读就是“讲故事”,学生为了展示自己讲故事的水平,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学生是五年级的,水平感觉和我们的学生没什么明显的差别)。
我在听课的时候,只感觉阅读就是讲故事,不掺杂教学目标、不掺杂教学任务,一节课下来很轻松,没有任何负担。
以至于下课了,老师说“同学们再见”,学生还醉在这神话故事中。
在讲这个神话故事的时候,他教学生怎样利用回声、怎样学老牛说话,距离远近又该怎样把握,比如织女被捕后在天上对孩子们说的话,“快去找爸爸!”
“快——去——找——爸——爸——”
“快——去——找——爸——爸——”
总之,这节课的亮点很多。
课之所以精彩,是因为老师的自身素质不是一般的好,他就阅读提出的一些观点,也让人耳目一新:
一、修炼“问问题”的能力
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和儿童心理特征,设计出大问题、好问题。
好问题,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其一,领导力——它是贯穿课堂学习始终的主线,能统领整堂课、或者某个重要板块的学习、探究活动;
其二,探究性——它应当具有极大的探究空间;
其三,激励性——它应当符合儿童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应当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动力和期待。
举例:《草船借箭》:我们就要跟军作战,现在军中却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问法一:谁能把这句话念好?
问法二:如果你是周瑜,你会怎样对诸亮说?
问法三:如果你是周瑜,你怎么说诸亮才更容易接受造箭的任务?
二、修炼“秀”自己的意识和水平
1.善于秀出“下水文”
卜算子·雪
宋·虞大明
苍天恼无常,北风卷地狂。
千山万壑雪花啸,葬尽了春光。
枯藤老树在,流水黯失腔。
鸿雁北飞是为何?南国似北疆。
漫漫归乡途,多少游子哭。
遥望难穿天涯路,早断了愁肠。
清平乐·灵峰探梅
【宋】虞大明
春寒料峭,旷野春意闹。
千古枝头梅花俏,幽幽数十花苞。
鸟雀戏语花下,蜂蝶逗影小桥,游人频弄风骚,却被梅花窃笑。
2.秀出“光辉形象和典型事迹”
3.秀出“十八般武艺”,如:朗诵、唱歌、厨艺、书法……
三、修炼“搭台阶”的本事
1.让孩子“拾阶而上”,享受成功。
2.让孩子“顺阶而下”,减缓尴尬。
四、善为儿童“松绑”
1.春、秋游被习作绑架。
2.阅读被查字典、词典绑架。
温儒敏:让孩子学会“连滚带爬”式的阅读
阅读就是最初的恋爱,恋爱搞得全都那么严肃,甚至面目可憎,那怎么可以?“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有老师指导一下,甚至纳入教学,就事半功倍了。
这可能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回忆一下,小时候我们读书,很多情况下都是“连滚带爬”,老师不怎么管,但我们自己也读得不错。
记得我小学四五年级读《西游记》,很多字都不认识,按照现代的语文教学的要求,不认识的字就要查字典,可是如果每隔几行就查字典,大概也就读不
下去、趣味索然了。
所以我那时的读法就是跳着读,猜着读,大致能懂就一气呵成读下去。
小孩子嘛,看到写风景的跳过去,看到诗词也不去管,遇到写妖怪的就多看两眼,很快读完一本,就有信心了。
后来又读三侠武艺、七侠武艺、包龙图什么的,阅读面就上去了,读书的兴趣也有了。
3.读被写绑架。
我就想到了我给学生布置的读书笔记,是不是错了。
五、多一点“以生为本”
教师少一点理性的分析,少一点“好心”的告诉,少一点严肃、冰冷的说教。
留足时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多一点“以生为本”,就会多一份“创见”,多一份情趣,读书就会多一点成功体验,多一点快乐感觉。
六、时时处处“尊重儿童”
教师要学会尊重、包容、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若非太离谱,若非太不入流,绝不“妄加干涉”,更不“天下一统”。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一切指向“标准答案”的学习肯定焕发不了生命的活力。
就是说老师的预设和学生的发现有出入的时候,除非错的太多,否则就采用学生的。
七、多一点情趣
拒绝功利,把“儿童”真正当作儿童,关注童心、童趣、童味,多采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多设计一
些有效的激励措施,激活孩子的阅读动力。
八、多一点体验
凭借角色扮演、模拟实践等,调动儿童的所有感官,促进感悟和理解,让阅读实践活动儿童味十足,印象深刻。
如:《麦哨》中的“吹麦哨”和“吮吸茅针棒棒糖”;《桂花雨》中的“摇桂花”;《祖父的园子》中的“浇菜”;《母鸡》中的“母鸡半蹲着保护鸡雏”;《钓鱼的启示》中的“父子对话”。
大明老师这套做法我很是欣赏,他的有些做法我之前也尝试过,只是在发挥上与名师相比,实在不敢一提。
其他六位老师,也按照自己的独特方式带给了我们思考与启发。
每位老师带来的都是与众不同的特色。
我当时就惊讶了:语文课竟然可以这样上!!不过共同的一点就是,每位老师,他们的角色并不仅仅是老师,而是一名研究者。
这并不是从资料上看出的研究者,而是从言谈举止中体会出来的。
听他们的讲座,觉得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近学生,有专门的时间来做研究,他们既研究教材又研究学生,还在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他们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他们说出的每一个观点,即使再小,都很有说服力,很有价值,很有深度。
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上每一节课,很自在,很轻松,也看似很随意,他们一开课,感觉就不一样,那种带给人的文学震撼和给人的那种深邃的气质,让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站在他们面前,我忽然就觉得自己站在参天巨人脚下,自己就像一粒尘土,是那么渺小,除了感叹就是敬佩,除了敬佩就是崇拜。
我想,每个人上课都有一种独特的方式,就应该尽自己一己之优,一技之长,用智慧、热情、责任,做个像虞大明老师所说的“做个好玩的教师”,让孩子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而不是拘禁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让学的人痛苦,让教的人受累。
以后有这样的机会,我还希望去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