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
感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
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教师,我才感觉到自己该改变角色了。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
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
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
,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
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
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我觉得其中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儿童
的天性。
是学生内部自然的外在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
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
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
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
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