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基础案例分析甲、乙、丙三人为同胞兄弟。
三人父母生前拥有一幢私有楼房,这幢楼房于1996年出租给张某夫妇居住,租期为5年,每年租金为2万元,年底支付。
1999年1-2月,甲、乙、丙父母相继去世,没有留下遗嘱,于是楼房由三人依法继承。
甲、乙均有房屋居住,而丙暂无自己的房屋,办理遗产继承时,把房屋约定由丙管理。
1999年10月5日丙将房屋作价给丁,价款为人民币30万元,丁以为丙即是房屋的产权所有权,于是二人签订了合同,丙将房屋产权证书交由丁,二人一并到房产部门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
同年11月1日,丙告知张某夫妇其已将房屋卖与丁的事实,并要求张某夫妇搬出房屋。
张某夫妇不允,要求购买该幢楼房。
后甲、乙得知丙卖房一事,向丁提出异议,遂起纠纷。
请问:(1)父母去世后,甲、乙、丙对楼房具有什么财产关系?(2)丙、丁之间签订的合同有无效力?为什么?(3)现房屋所有权归谁所有?(4)甲、乙、丙、丁有无权利要求张某夫妇搬出房屋?(5)张某夫妇有哪些权利可以主张?1、甲、乙、丙对作为尚未分割的遗产的楼房是共同共有关系。
2、无效。
因为该买卖合同侵犯了张某夫妇的优先购买权。
3、房屋所有权应归甲、乙、丙三人共同共有。
4、甲、乙、丙、丁四人均无权利要求张某夫妇搬出。
因为张某夫妇享有合法的租赁权。
5、张某夫妇可以主张以下权利:(1)房屋所有人出卖房屋前获得通知的权利;(2)在同等价格条件下优先购买的权利;(3)主张丙、丁之间合同无效的权利。
张某,男,30岁,是某县人民银行的出纳员,他利用职务之便,采取伪造、涂改单据等方式,贪污公款35872元。
案发后,在提起公诉时,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某某主动提出回避,因为张某是他的儿子。
本案在人民法院受理后,组成了以审判长王某为首的合议庭,但后来发现王某是张某的表哥,于是上级领导决定王某回避。
请依据以上案情,回答问题:张某的贪污案应该由谁来立案侦查;检察长张某某的回避属于什么种类的回避,应当由谁来决定;审判长王某的回避属于什么种类的回避,应当由谁来决定。
答:张某的贪污案应该由人民检察院来立案侦查(4分);检察长张某某的回避属于自行回避(4分),应当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来决定(3分)。
审判长王某的回避属于指令回避(4分),应当由本院来决定(3分)。
1、乙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乙婚后与妻子工共建12间房。
1960年生子丙,1970年乙死亡。
乙母自己婚后一直和乙的哥哥甲同住,直至1974年病故。
1975年乙妻也去世,丙即与甲共同生活。
乙家12间放收作公房,1981年落实私房改革时返还给甲。
现丙妻要求继承,与甲发生争议。
乙夫妇及乙母均未留遗嘱。
请问:(1)乙死后,遗产有几间房?继承人是谁?遗产有六间房。
继承人母亲、妻子、丙。
(2)乙母去世后,遗产有几间房?继承人是谁?两间房。
继承人是甲、丙。
(3)乙妻去世后,遗产有几间房?继承人是谁?遗产有八间房,继承人是丙。
2、王某,16岁,某天到商场以1800元买了项链和戒指,她父母认为王某尚未成年,没征得家长的同意,不能进行大数额的买卖,要求商店退货。
而王某认为,她是靠做临时工,自食其力的待业青年,不愿退货。
请问:(1)王某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行为有效。
因为王某是年满16周岁,能够依靠自己的收入维持基本生活的自然人,所以,可以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其父母要求退货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不符合法律规定。
因为王某已经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行为具有民事法律效力,不具备要求退货的法定条件。
1、某食堂工人甲,因未评上先进,对领导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某日,趁夜潜入食堂放火,当点燃引火物时,好象有人从窗外走过,家担心事情败露,罪责难逃,最终将引火物昆踩灭后,逃跑。
请问:(1)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为什么?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因为其属于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2)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主要区别在哪里?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为得逞的情况。
犯罪中止是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2、甲乙的父母去世时,留下房屋10间,甲已婚,居住5间,乙未婚暂住一间。
后乙与丙准备结婚,丙的叔叔在国外,答应回国时送丙一台彩电作为结婚礼物。
不久,乙丙登记结婚,婚后,甲同样将空闲的四间房屋给乙丙居住。
半年后,丙的叔叔回国将彩电送给丙。
一年后,乙丙协议离婚,但在财产分割上,甲乙丙有争议,诉至法院。
丙要求分得两间房,乙不同意,乙要求将彩电作价,一半归乙,丙不同意。
请问:(1)丙的要求是否有法律依据?为什么?没有依据;房屋为婚前财产。
(2)彩电的所有权属于谁?为什么?乙丙;财产婚后上为婚后期财产。
乙丙居住的房屋是属于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有财产?为什么?为乙个人财产房屋为乙婚前财产,且不由于乙丙共同生活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
1、被告人岳某,男,36岁,系生产队长。
因提出改变水路的不合理要求,与社员马某(男,50岁)发生争吵。
岳继续坚持改变水路的不合理要求,又与马的儿子马甲发生争吵,马甲便朝岳的头部劈了两锹,后逃走。
岳看到站在一旁的马某,便持铁锹向马某的头部猛击一下,当即将其打倒在地,接着又朝马某的头部连击两下,马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被告人岳某在受到马甲的不法侵害后,打了马某并致马某死亡。
请问:(1)岳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岳某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性质(2)用犯罪构成论的理论具体分析。
岳某的行为具备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犯罪构成要件。
从犯罪主体,岳某是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从犯罪客体,侵害了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从犯罪主观方面,其行为动机属于报复性质;从犯罪客观方面,其实行了故意伤害行为。
2、王某出国家居前欲将自己的8万元送给季某,使用季某的名字将该8万元存入银行,将存折和一台电视机一并送给季某。
并附的短信,上面写道:“请收下这笔钱和电视机”。
王某出国一个月后遭车祸身亡。
王某的姨母孙某得知后,向法院提出,王某自幼失去父母,是自己一直供养长大和念完大学。
现孤独一人,但年事已高,生活无着。
王某工作以后,从未给过一分钱,出国前未留下任何赡养费用。
现王某死亡,因此,要求季某从王某给她的钱中2万元赡养费,与此同时法院述明,王某出国前尚有5000元税款未交。
请问:(1)王某生前的赠与行为是否合法有效?为什么?本案应如何处理?答:部分有效;部分没有照顾对王某的姨母抚养义务(2)如果王某未死亡,孙某仍向法院起诉季某,又应如何处理?答:王某起诉,应扣除税款及给付王某姨母适当抚养费后其余给季某。
1、1990年8月,浙江某县连降暴雨,某村庄处于一片汪洋之中,村民张某爬上一个小土堆逃命,土堆随时有被冲垮的危险,情况危急,恰在此时李某划船经过此地,张某提出求救请求,李某抽出必须2000元作为酬金,张某为保命只得点头,并当场立上字据。
事后张某不肯支付,李某诉至法院。
请问,应如何处理,为什么?法院应认定无效合同,因为该合同属于成人之危的胁迫合同2、甲某丧偶,父母双亡,有四子均已经成家并各有子女。
一日,甲某同长子乙某乘车外出,坠入山崖双亡,甲某遗有存款三万元。
请问:(1)应如何继承?甲某遗有存款三万元由四个儿子继承。
其中,乙继承的份额由乙的继承人继承。
(2)若有可证明乙某先于甲某死亡,乙的妻子和儿子又应各得多少?乙的妻子不应当继承甲的存款份额儿子又应得7500元3、甲乙分别持铁棒、砍刀因事互殴,乙妻恐事闹大,力夺下乙某手中砍刀又恐丈夫吃亏,顺手递给乙某一木板,不想木板上有铁钉,铁钉打中甲某的太阳穴,致甲某当地死亡。
请问:(1)根据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分析乙某和其妻的行为答:乙及其妻为共同犯罪,为间接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
(3)乙某和其妻构成共犯吗??共同犯罪,为共犯。
1、王某于一日深夜盗窃邻家摩托车一辆,请年分析该犯罪构成。
答:主体:16周岁以上;客体:侵犯公民财产;主观方面:故意;客观方面:造成邻居财产损失后果2、某南北货商店出售一批干贝,由于核价员粗心大意误将40.8元一斤,王某按4.08元的价格买了6斤,当商店发现错误并找王某,王某已食用了一斤,商店向王某说明情况,要求互相返还价金和干贝,并要王某补足食用的一斤差价,王某不同意,双方诉至法院。
问:法院将如何处理本案?法院将判决酌情变更合同。
王某应当补交一斤欠差价款。
其余五斤干贝可以退货或者补交差价款。
3、甲乙丙丁四个被告都已是成年的男子,一天他们在一起喝酒,甲提出到江边的货船上盗窃货物,乙丙丁表示同意,甲遂分派乙去准备匕首和自行车,甲去窥视作案地形。
入夜后甲乙丁三被告从货船上窃得6000余元的衣料,第二天,甲要乙去找丙想办法销脏,乙找到丙后,丙一再表示不干,乙说:上船容易下船难,不去小心你的狗命,丙出于无奈,遂把赃物卖掉,所得赃款,四被告平分。
问:在案中,甲乙丙丁所处的地位如何?甲属于主犯。
乙丁共同犯罪人员。
丙属于胁从犯。
4、黄某(男)其妻已故,有一儿黄甲,64年黄某携儿黄甲与陆某(女)携带女儿陆乙结婚。
遇政治运动,65年黄某被捕,74年死于狱中,当时黄甲正成年,76年陆某改嫁他人,此时陆乙还未成年,70年,历史问题被解决,86年政府将1.7万元的补助金全部给黄甲,然后陆某提出疑意,请问这1.7万元该如何处理?答:黄甲、陆某、陆乙共同继承。
1、岳某夫妇有一个儿子,今年12岁,一天晚上,岳某夫妇带着儿子到事先观察好的一无人在家的住户陈某家中偷盗,岳某本人进入房间行窃,儿子进行运送,其妻在门口望风,结果窃取大量的财物。
试问:此一家三口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岳某夫妇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儿子仅12岁,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1、李四夫妻共有存款5万元,李四有一母,儿子甲刚参加工作,女儿乙读中学,李四突然死亡,在遗物中发现其亲笔书写,签名的一份遗嘱,并注明年月日,其中写明,在其死亡后将5000元留给女儿读书用。
李四死后,其妻怀有身孕四个月。
问:(1)遗嘱是否有效?(2)5万元应如何继承?(1)遗嘱是有效。
(2)5万元应分出25000元给李四的妻子。
在25000元遗产中,分出5000元给女儿读书。
剩余20000元由其母亲、儿子、女儿、妻子,为胎儿保留必要的份额,其余平均分配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