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划设计说明书大纲示例

规划设计说明书大纲示例

规划设计汇报文件大纲
一、黎平之惑
2002年是转折年,由单一的吃“木头饭”向综合经济发展;
机场建成,为黎平县发展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两高建设在即,全县已经在积极地进行准备;
包括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
旅游业发展整体思路明确,局部地区已经显露实效;
全县人民发展愿望十足,政府官员在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
最关键的是:
全县发展目标高远,但是尚无脚踏实地的策略;
县城蓝图描述美妙,但是还不能指导具体实施;
规划技术路线与方法
采取重点突破的战略:
针对全县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专题研究。

针对县城发展关键问题,采用GIS技术进行分析,划定三区(适宜建设区、控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综合其它因素确定县城空间发展方向;通过案例比较分析方法确定县城功能内容与空间布局;
借助三维模拟技术,进行县城整体形态控制;
采用交通量模拟技术,科学安排交通设施。

借鉴国内外经验,探讨地方文化保存与发展方法。

二、黎平之路——产业腾飞
第一产业,做好泛“珠三角”的菜篮子;
随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通过农产品实现环境价值。

改变农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环境品质附加值高的绿色食品种植、养殖业,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产业,立足优良环境质量、以农林产品加工为基础,成为“珠三角”部分产业转移最佳基地;
第三产业,资源、市场兼顾,力争融入以张家界、桂林为主的长线旅游产品,坚决形成以侗族文化中线旅游产品的中心,打造泛“珠三角”的后花园。

三、生产力空间配置——城镇体系规划
整合全县资源,结合“两高”交通优势,优化生产力空间配置;明确乡镇发展方向,配置土地及空间资源;配套财税分配机制,变竞争为协同。

1、布局的原则
1)以资源的承载力为基础
黎平县以“九山半水半平坝”著称,能够满足城市建设基本条件的用地非常有限,构成城市建设的门槛。

2)追求规模效益
根据实际建成的城市情况调查资料,大城市基础设施成本远远低于小城镇的成本,同时单位用地创造的价值也远远高于小城镇,当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万时,城市效益才能够逐步显现。

3)强调产业之间的联动效益,实现1+1〉2的目标
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和休闲、度假、旅游产业为出发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整体效益最优。

4)围绕近期工作主要矛盾
黎平县近期城市建设工作的关键是怎样成为侗族文化区域内一个聚集效益最强的城市,强调文化力的运用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要实现经济功能强大,在工业阶段初级阶段的区域条件中,规模是功能强大的基本前提,因此需要将有限资源尽可能聚集到黎平县城,做大城区。

2、县域城镇体系布局结构(城镇体系规划图)
沿厦蓉、黎剑、厦蓉支线高速公路呈倒“F”型布局
3、城镇职能
中心城镇:
合并高屯形成黎平县城,发展成为黔东南绿色食品及中药材集散、加工基地,大侗乡文化中心,黎平的政治中心,以侗族文化为特征的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重点镇:
“两高”建成后,水口交通优势明显,将其发展成为集农产品仓储、交易与一体的商贸城镇。

扩大旅游容量,建设地坪、肇兴、茅贡、尚重、双江为旅游城镇。

4、交通设施配套(交通系统规划)
优化中心城镇、重点镇到建制镇的各级道路,实现中心城镇、重点镇的带动作用。

四、城市职能、性质,发展目标
1、城市职能
地区绿色食品及中药材集散;
地区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聚集地——实现规模经济要求;
侗族文化地区重要旅游集散地——交通区位禀赋;
以“原生态的自然和侗族文化”为特色的泛“珠三角”主要休闲度假城市之一,实现旅游产业向休闲度假产业转变;
侗族地区文化中心——形成凝聚力;
黎平的政治中心;
2、城市性质
黔东南绿色食品及中药材集散、加工基地,大侗乡文化中心,黎平的政治中心,以侗族文化为特征的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3、发展目标
繁荣:就业岗位充分,企业创业、发展的乐园;
和谐:青山为底、靓城为画、碧水为魂的生态化城市;
尚文:侗族文化底蕴深厚,彰显适度;
宜游宜居:现代、闲适、健康、国际化水准的休闲、度假、旅游及居家之城;
五、四项规划措施
1、繁荣之道
从产业发展需要,推测规划期末规模;(城区规模预测:人口/用地)
弹性安排产业用地指标,保证经济发展;(规划人均产业用地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适度增加混合用地,促进产业互动;
2、和谐之道
科学确定适宜建设区范围,平衡城市建设空间与生态保护关系;(三区图)
合理预测城市远景发展规模,避免过度配套市政设施;(远景城市建设用地门槛数字)
理性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弹性适应城市建设需要;(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示意图)
组团式布局,每个组团功能完善,相互依赖性小,减少交通耗费;(城市规划结构分析图)合理布局用地,避免土地、空间及设施等浪费;(功能布局规划图)
科学预测交通量,合理配置交通设施;(道路交通分析图)
采用生态化市政设施,让自然做工,降低城市对自然的侵扰,节约建设维护资金;(城区雨水、防洪系统规划图)
3、文化保存与彰显之道
配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用地及设施;(土地利用规划图局部+照片)
(历史街区范围平面图+照片)友善对待现有历史遗迹及其环境,保持文化信息传递的原真性;
书?
遵循“自然是主人是客”的哲学思想,构建与环境和谐的城市形态;(照片+示意图)
对比周边其他城市,可以看出黎平城区自然基地的典型特征是山岭之间的狭长丘陵带,规划提出:善待大地,降低工程量,避免因改造带来的自然灾害;规划合理选择建设用地、尽量保留泄洪沟、构建生态化排水系统。

系统安排侗族文化展示结构及内容;(侗族文化展示结构图)
4、宜游宜居之道
改善青山图底——落实山林抚育及景观林改善工程(图+三位模型)
对山林地进行封山育林;
对景观林进行林相改造,形成季节性景观;
打造现代靓城——梳理城市景观风貌结构(图+三位模型+分析图)
滨河景观带;
主题化公园分隔带;
垂直显山露水视廊;
重要景观区;
标志性节点。

建设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配套设施;(设施位置示意图)
县城及周边高品位的景区景点配套;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八舟河——天生桥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八舟河水库
县城历史文化街区及景点;
参与性较强的公共开放空间;
有商业设施的滨河休闲带,主题化公园(侗乡文化公园、儿童野境公园、农娱公园等),有民族活动的广场等;
侗乡文化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
能够了解民族风情、自然环境占主导地位的夜市;
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包括直接为散客服务的旅游问询咨询中心,国际化信息标识的建设。

完善居民生活便利设施;(便民设施位置示意图)
县城公共配套设施
居住区/小区配套设施
逐步对旧城实施改造;(老城区范围示意图)
以提高土地及空间使用效率,促进城市功能改善,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价值取向;
黎平县可建设用地资源非常有限,提高土地及地上空间使用效率是缓解矛盾的主要方法;旧城改造必须符合县城整体规划的功能、整体景观结构的要求,保证目标的实现。

采取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方法;
政府完成大区块规划, 建设配套公共设施,提升土地价值;开发商实施改造工程;
严格控制改造工程计划,避免形成对房地产的被动性需求,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
根据城区建设的整体安排,合理安排拆迁改造计划,避免一哄而上,产生难以协调的社会问题。

六、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1、近期建设目标:
初步建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平台;
形成城市景观框架,初步改善城市景观风貌;
配套侗族文化关键设施,初步确立“侗乡之都”旅游中心地位;
2、近期重点项目安排
1)拆迁工程
水泥及水泥制品厂搬迁(照片)
拥塞河道空间的工厂(照片)
2)改造工程
对翘街实施保护性整理,形成高标准旅游景区;(照片+示意图)
对平街进行适度改造,提供游客及居民休闲、娱乐空间;(照片+示意图)
游客聚集处卫生设施、标识设施;(照片+示意图)
3)新建工程:
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集散为主体的绿色食品集散中心和工业园区;(三位模型+效果示意)
城南居住区;(三位模型+效果示意)
城北居住区;(三位模型+效果示意)
侗文化中心、文化公园及周边商业设施;(三位模型+效果示意)
高标准宾馆;(效果示意)
机场和高速公路之间联系路;(位置示意图+效果示意)
滨河景观带;(位置示意图+效果示意)
生态化地表水搜集系统;(位置示意图+效果示意)
污水处理厂;(位置示意图+效果示意)
3、时间安排(表格)
第一批(2008年启动)
机场和高速公路之间联系路;
滨河景观带;
生态化地表水搜集系统;
污水处理厂;
对翘街实施保护性整理,形成高标准旅游景区;
对平街进行适度改造,提供游客及居民休闲、娱乐空间;
游客聚集处卫生设施、标识设施;
高标准宾馆;
第二批(2009年启动)
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集散为主体的绿色食品集散中心和工业园区;
城南居住区;
水泥及水泥制品厂搬迁
第三批(2010年启动)
侗文化中心、文化公园及周边商业设施;
城北居住区;
高标准宾馆;
附件
一、黎平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草案(何+阎)
二、黎平县城建设专业化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研究框架
三、黎平县人口研究专题报告草案
四、黎平县城建设生态化市政设施建议
五、侗族文化保存、发展规划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