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解读:三农问题(课件)
三农问题
• 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 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 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 村指小城镇建设
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和技术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 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 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 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 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 1.以下关中水利工程,最早开凿的 是: • A.白渠 B.六辅渠 • C.郑国渠 D.广通渠 • 2西汉时,开凿了六辅渠以后,受 益地区是 A.郑国渠上游南岸 B.渭水南岸的平原 C.洛水两岸田亩 D.长安附近
• 战国至西汉时期曾兴修了一些大型的 水利工程,以下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兴修都江堰主要是为了防洪灌溉 B.兴修郑国渠主要是为了灌溉 • C.汉武帝治理黄河是解决决口问题 D.开凿灵渠主要是为了连接两大水 系
3、经济重心南移的明显特征:
• 第一,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 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 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 第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 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 第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 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三、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1、各朝代 的主要水利工程
①夏商周:
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 ②春秋战国: 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 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 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 在秦国修的郑国渠。春秋时期吴 王夫差就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 -邗沟 ③秦朝 •开通了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3、对黄河的治理
• 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 • 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 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 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 堤塘; • 元朝政府多次征发农民和兵士,治 理黄河。
• 4、认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水利工 程建设,这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 是分不开的,因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 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 大,在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 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 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 展,而且可以扩大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 发展,因此,修筑水利工程,是古代中 国国家管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 和职能的体现。
•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 原因: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 和先进的技术 •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 济的发展 • c、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 d、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原地区,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南北经济差距明显缩小;江南经济逐渐开发,
④唐:
•推行均田制;
•轻徭溥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 ⑤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 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 南北农作物交流。 • ⑥明朝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相对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⑦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 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 ⑧历代封建王朝还大力推广推行奖励垦荒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封建 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 一般说来,每个王朝建立的初期,统治集团比较奋发 向上,励精图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标,他们的政策 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说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 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 三代农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 ( ) • ①统治者重视农业②井田制的推行 ③采取集体耕作方式④青铜农具的 大量使用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 C.①③ D.①②④
• 下列农具和耕作方法,出现在 汉朝时期的是: ①耦犁 ②二牛一人犁耕法 • ③耧车 ④翻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② D.③④
• 1997全国,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 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 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 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 • 1997年上海,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 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A耧车B翻车C筒车D提花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 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例如, 宋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 于北方农民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 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
五、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中心南移表现
• ①商周时期,经济重心在河南、陕西一 带; • ②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 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 经济开始发展。 • ③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关 中地区;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 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 济有所发展。
• 认识:各封建王朝通过上述措施,直接目的是
为了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 占有少量土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调动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足了农业对劳动力的 需求;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农业发展营造了稳 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封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 3)、民族关系
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推动各族经济 的共同发展。如两汉时铁器传入西域, 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 •
• 4)、对外关系 •与他国的贸易往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 一定的国际市场。如唐朝经济发展,其 中一个原因就是唐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 外政策,与各国进行经济交流。
• 5)、文化 科技(历法、著作)有利于安排农事、提高 生产技术。两汉时期,正是由于天文历 法的进步,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 6)、人民群众
⑥魏晋南北 朝时期:
•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 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 一牛一人犁耕法。
⑦唐朝时期: •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 认识: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 显著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革 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 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我国从原始 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都由于生产力的 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
2、古代开挖的运河
•
•
•
•
•
(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 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 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 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这条运河连 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 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 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 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 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元——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 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这就使原有 的运河连接起来。
2、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 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 ③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 增加,并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 ④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 重视生产的发展; • ⑤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对经济重心 的南移也有一定影响:
• ⑤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仍在黄河 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 与之接近;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 • 原因:a、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 经济发展 • b、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 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 定
• ⑥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长
江中下游经济发展快,尤其是在南 宋时,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 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完成,标志: “苏湖熟,天下足” • ⑦明清时: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 济中心。也是一商业中心,在这里 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 表 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 1)、政治 •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 2)、经济 • •生产关系的调整(如西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
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提高了生产效率,水利工程的兴建,保证了 农业生产的水源,另外,继承前代的经济成 就,也是原因之一。
• 隋朝有位商人,欲运一批货物从余杭 出发到长安,他所经过的水路应该是 • A. 江南河→通济渠→邗沟→黄河→广 通渠 • B. 邗沟→江南河→通济渠→黄河→广 通渠 • C. 江南河→邗沟→通济渠→黄河→广 通渠 • D. 广通渠→黄河→通济渠→邗沟→江 南河
• 元朝与隋朝相比,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突出 成就是 A.重新连接了京杭大运河 B.开始了空前的海运 C.与欧洲最早实现了直接交往 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b、概况: Ⅰ、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Ⅱ、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 •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c、影响:
Ⅰ、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 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Ⅱ、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 ⑦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 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 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 工具筒车。 • 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了许 多水利工程。 • ⑨ 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 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 (2003年上海高考)北京人遗址中发 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 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 是( ) • A.数量很大,约有10多万件 • 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 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 • 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 下列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可以 不用人力操作的是 • ①翻车 ②筒车 • ③耧车 ④桔槔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