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4 较复杂的逻辑推理(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

5.4 较复杂的逻辑推理(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

5.4 较复杂的逻辑推理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逻辑推理常用的方法:假设法、列表法、计算推理、排除法;2.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训练逻辑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逻辑推理常用的方法:假设法、列表法、计算推理、排除法。

教学难点:逻辑推理思维的培养、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体验师: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都喜欢什么类型的动画片呢?学生踊跃发言师:哇,没想到大家这么喜欢看动画片哪!不过玩的时候好好玩,学的时候也要认真学哦。

老师在读书的时候看过一部侦探推理题材的动画片,我非常喜欢里面的人物,大家猜猜是谁呢?(展示图片)对啦,就是江户川柯南!大家想不想过一把侦探瘾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体验吧。

(板书课题:较复杂的逻辑推理)二、思维探索展示例1例1:光华小学开田径运动会,其中一个项目是由5名运动员进行100米短跑比赛,赛后5位观众介绍这场比赛的结果。

甲说:A是第二名,B是第三名。

乙说:C是第三名,D是第五名。

丙说:D是第一名,C是第二名。

丁说:A是第二名,E是第四名。

戊说:B是第一名,E是第四名。

结果出来以后,发现每人都只说对了一半,则这5名运动员的名次究竟各是多少?师:读完题后,你们能判断出这五名运动员的名次吗?以前碰到这种类型的逻辑推理题,你们是怎么思考的呢?生:从甲开始,一句句判断。

师:是的,但因为每人都只说对了一半,要一句句判断非常复杂,而且条件也非常多,为了大家能够清楚地找出条件间的关系,我们不妨借助表格分析。

师引导大家画出表格,标注出第一到第五的名次和甲、乙、丙、丁、戊。

将五位观众介绍的结果依次填入表格中。

师:既然每人都只说对了一半,为了便于分析,不妨从甲开始,假设甲的前半句正确,则后半句错误,用“√”和“×”在表格中标注出来。

第二名是A,则丙后半句“C是第二名”错误,丁前半句“A是第二名”正确。

所以丙前半句“D 是第一名”正确,丁后半句“E是第四名”错误。

进而可知戊后半句“E是第四名”错误,所以戊前半句“B是第一名”正确。

这时候,发现D和B都是第一名,产生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假设甲的后半句正确,则前半句错误。

(同样的分析思路,师可点学生回答,也可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师:借助表格和假设法,得出C第二名,B第三名,E第四名,D第五名,所以A第一名。

小结:假设法:可以首先假设某种结果正确,并以此为起点利用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论证。

如果推理产生矛盾,说明假设的结果是错误的,再重新提出一个假设,直至得到符合要求的结论为止。

展示例2例2:甲、乙、丙、丁四人在争论今天是星期几。

甲说:明天是星期五;乙说:昨天是星期四;丙说:你俩说的都不对;丁说:今天不是星期六。

实际上这四个人只有一人说对了,那么请问今天是星期几?学生读题师:读完题,你们有什么思路吗?生:题目问的是今天星期几,可以先把甲、乙的话都转化为今天是星期几。

师:大拇指给你点赞!甲说明天是星期五,那么今天就是星期几?生:星期四。

师:乙说昨天是星期四,那么今天就是星期几呢?生:星期五。

师:所以啊,题目现在就变成了“甲说今天是星期四,乙说是星期五,丙说甲乙都不对,丁说今天不是星期六。

”实际上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对了,想一想,怎样才知道谁说对呢?学生思考生:可以像例题1一样,采取假设法,看是否产生矛盾。

师:你活学活用的能力真棒!假设甲对,今天是星期四,那么丁也是对,与题目只有一人说对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生:同样的,假设乙对,今天是星期五,丁也是对,与题目只有一人说对矛盾,所以假设仍然不成立。

师:是的,所以甲乙说的都不对,则丙说的是对的,那么丁说的也不对。

既然丁说今天不是星期六是错的,说明什么呢?生:说明今天就是星期六。

三、思维拓展展示例3例3:同住一间寝室的A、B、C、D四名女大学生,正在听一组乐曲。

她们当中有一个人在修指甲;一个人在做头发;一个人在化妆;另一个人在看书。

已知:(1)A不在修指甲,也不在看书;(2)B不在化妆,也不在修指甲;(3)如果A不在化妆,那么C不在修指甲;(4)D不在看书,也不在修指甲。

问她们各自在做什么?学生读题师:读完题后,你们有什么思路吗?学生思考生:书上已经画好了表格,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

师:是的,条件(1)说A不在修指甲,也不在看书,那我们就在A对应的修指甲和看书那里打“×”。

条件(2)说B不在化妆,也不在修指甲,同样,在B 对应的化妆和修指甲那里打“×”。

条件(3)暂时判断不出来,条件(4)说D 不在看书,也不在修指甲,在D对应的看书和修指甲那里打“×”。

师:这个时候,请大家观察表格,能快速得到什么信息呢?生:我知道,修指甲的不是A、B、D,那么一定就是C在修指甲。

师:大拇指给你点赞,真棒!既然C在修指甲,那么C对应的其他三项都要打“×”。

这时又可以从表格中得到什么信息呢?生:看书的不是A、C、D,那么一定是B在看书。

师:回答正确,B在看书,所以其他三项打“×”。

条件(3)说如果A不在化妆,那么C不在修指甲。

现在已知C在修指甲,可知A在干嘛?生:A在化妆。

师:这个很关键!既然A在化妆,其他三项打“×”,所以可以判断出D在做头发。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打“×”来表示四位学生没有做的事,从而判断出四人在做的事,得出答案,这种分析方法在数学中叫做排除法,就是根据已知条件,排除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大家掌握这种方法了吗?小结:排除法:就是根据已知条件,不断排除不可能的情况。

展示例4例4:A、B、C、D四人分别掌握英、法、德、日四种语言中的两种,其中有三人会说英语,但没有一种语言是四人都会的。

并且知道:没有人既会日语又会法语。

A会日语,而B不会,但他们可以用另一种语言交谈。

C不会德语,A 和D交谈时,需要C为他们做翻译。

B、C、D不会同一种语言。

请说出四个人分别掌握哪两种语言?学生读题师:读完题后,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生1:题目画好了表格,可以根据条件填出一部分表格;生2:A会日语,而B不会,所以A对应的日语打“√”,B对应的日语打“×”;没有人既会日语又会法语,所以A对应的法语打“×”;C不会德语,对应的德语打“×”。

师:大家说的都正确,首先要根据已知条件利用排除法填出部分表格。

条件“A 和D交谈时,需要C为他们做翻译”,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学生思考生1:说明A会的语言D不会,A不会的语言D会。

生2:还说明C会的语言是A、D两人各自会的一种。

师:大家的理解能力真强!既然A不会法语、会日语,则D就应该是会法语、不会日语。

在D对应的法语打“√”,日语打“×”。

师:题目还告诉我们“B、C、D不会同一种语言,而有三人会说英语”,A会的语言D不会,那么大家想一想,你们能判断出是哪三人会说英语吗?学生思考生:我知道,是A、B、C三人会说英语。

师追问:你是怎么判断的?生:有三人会说英语,而四个人只有ABC、ABD、ACD、BCD这四种搭配情况,已知AD、BCD都不会同一种语言,所以只有ABC符合要求,他们一定会说英语。

师:哇,你的逻辑推理能力真强大!师:因此在A、B、C对应的英语打“√”,D对应的英语打“×”。

这个时候,请大家观察表格,可以很清晰地得出什么信息?生1:A会英语和日语,不会法语和德语,德语打“×”;生2:D不会英语和日语,所以会法语和德语,德语打“√”;生3:C会D的语言中的一种,既然不会德语,一定是会法语,法语打“√”;生4:既然C会英语和法语,所以不会德语和日语,日语打“×”;生5:法语只有C、D两人会,所以B不会法语,法语打“×”;生6:B不会法语和日语,所以会英语和德语,德语打“√”。

师:综合同学们的答案,得出A会英语和日语,B会英语和德语,C会英语和法语,D会法语和德语。

师最后总结:像这样比较复杂的推理题,一定要缕清思路,逐步逐步分析。

展示例5例5:甲、乙、丙三个学生分别戴着三种不同颜色的帽子,穿着三种不同颜色的衣服去参加一次争办奥运会的活动,已知:(1)帽子和衣服的颜色都只有红、黄、蓝三种;(2)甲没戴红帽子,乙没戴黄帽子;(3)戴红帽子的学生没有穿蓝衣服;(4)戴黄帽子的学生穿着红衣服;(5)乙没有穿黄衣服。

试问:甲、乙、丙三人各戴什么颜色的帽子,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学生读题师:读完题,你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举手发言师:同样的,本题已为大家画好了表格,大家能根据前面例题讲的方法自己动手先尝试做一下吗?学生尝试做题师可根据学生做题情况点学生回答,说说他们是怎么思考的,并集体订正讲解。

展示例6例6:象棋比赛中,每位选手都与其他选手赛一场,赢者得2分,负者得0分,平局两人各得1分。

现在有四位学生统计全部选手总分,分别为1979,1980,1984,1985,但只有一个统计正确。

问共有多少位选手比赛?学生读题师:读完题后,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不管比赛结果怎样,每场比赛选手的总分都是多少分?学生思考生1:一场比赛,如果分出胜负,赢者得2分,负者得0分,总分数都是2+0=2(分)生2:一场比赛,如果是平局,两人各得1分,总分数是1+1=2(分)师:也就是说,不管比赛最后结果是什么,每场比赛选手的总分数都是2分。

那么比赛场数×2=全部选手总分数,因此全部选手的总分数一定是什么数?学生思考师启发学生得出凡是2的倍数一定是双数,所以全部选手的总分应该是双数。

师:既然总分是双数,很明显可以排除1979、1985两个分数。

剩下的1980、1984怎么进一步区分呢?师:已知比赛场数×2=全部选手总分数,所以要先判断出选手一共比赛了多少场。

我们用图表来表示比赛场数和总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引导学生画出表格师:两位选手比赛1场,总分数是1×2=2(分)三位选手比赛1+2=3(场),总分数是3×2=6(分)四位选手比赛1+2+3=6(场),总分数是6×2=12(分)五位选手比赛1+2+3+4=10(场),总分数是10×2=20(分)……师:大家能发现比赛场数与选手人数之间的规律吗?生:就是以前学的数线段规律。

师:是的,这个规律大家要熟悉。

如果是n位选手,就要比赛1+2+3+……+(n-1)场比赛。

是否存在这样的n,使总分数是1980呢?学生思考生1:如果总分是1980,比赛场数就是1980÷2=990(场)。

当n=45时,1+2+3+……+44=990,符合。

生2:如果总分是1984,比赛场数就是1984÷2=992(场)。

找不到这样的n,使1+2+3+……+(n-1)=992,因此不符合,舍去。

师:综上所述可知,总分数是1980分,一共有45位选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