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诗词集锦导读: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宋代:晏殊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译文片刻的时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东流,一去不返,深感悲伤。
于是,频繁的聚会,借酒消愁,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
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河山,突然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
不如在酒宴上,好好爱怜眼前的人。
赏析该词是宴会上即兴之作。
下片首两句虽然仍是念远伤春,但气度较大,从放眼河山到风雨惜别,引出眼前人,并与上片别宴离歌前后呼应。
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作者幡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一向年光有限身。
”,劈空而来,语甚警炼。
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有撼人心魄的效果。
紧接“等闲”句,加厚一笔。
词中所写的,不是生离,更不是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
“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具见作者之深于情。
在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作者唯有强自宽解:“酒筵歌席莫辞频”。
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吧。
这句写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
上片起调不做任何铺垫,直言年华有限,稍纵即逝,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富有深度的哲理,让人不觉为之一振。
紧接着,作者将离别看成是平常事,可见人的一生离别之多,因而“易销魂”,但作者转而又写“酒筵歌席莫辞频”,表达人生短暂,莫为离别伤神,应当及时行乐的思想。
过片二语,气象宏阔,意境莽苍,以健笔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
两句是设想之辞。
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山,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
语本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作者不欲刻意去伤春伤别,故要想办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席,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
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他不会让痛苦的怀思去折磨自己,也不会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怜取眼前人”,也只是为了眼前的欢娱而已,这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
下片抒情。
起首两句为空想之辞:到了登临之时,放眼望去尽是大好河山,不禁徒然思念起远方的友人;等到风雨吹落繁华之际,才发现春天易逝,不禁更生伤春愁情。
这两句词意境开阔、辽远,表现出作者对时空不可逾越,消逝的事物不可复得的感慨。
结句中,作者以“不如”一词转折,再次表达了自己及时享乐的思想:与其徒劳地思念远方的亲友,因风雨摇落的.花朵而伤怀,不如实际一些,珍惜眼前朋友的情谊。
这也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这首词又是《珠玉词》中的别调。
大晏的词作,用语明净,下字修洁,表现出闲雅蕴藉的风格;而在本词中,作者却一变故常,取景甚大,笔力极重,格调遒上。
抒写伤春念远的情怀,深刻沉着,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使词意不显得凄厉哀伤。
虞美人·寄公度宋代: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
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
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译文夏天已过,荷花凋落。
寥廓的天空与浩瀚的江水相连,暮色中秋风吹起碧波。
比翼的双燕各奔东西,贴着高寒的云天,远远飞去。
我独倚在小楼东边的栏杆。
人生应当饮酒尽欢,在半醉半醒中最好。
长安大雪漫天,阻断了通行的路道。
我知道朋友早晚登楼远望,盼望我的归来。
江南春来早,请赠我梅花一枝,让我早早感到春天的温暖和明媚。
赏析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芙蓉,即荷花。
荷花落尽,时当夏末秋初。
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
这两句视野开阔,而所见秋风残荷、落日沧波等外景,则透示出一派苍茫萧索的情调。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
“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
《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
”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
“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
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
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
“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
长安,借指京城。
“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顺势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
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两句是虚写,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用情颇深。
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
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
《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
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里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
如此,更见其情深而意切。
蝶恋花·别范南伯宋代: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译文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
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
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为你前程坎坷难卜担忧。
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
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
悬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
赏析送别朋友,是唐宋诗词中经常被采纳的题材之一。
这方面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
杨氏的这首送别词,虽非上乘之作,但写得幽畅婉曲,颇有特色。
词的发端便直言离恨:“离恨做成春夜雨。
”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那绵绵春雨就像绵绵友情。
“添得”二句进一步写一场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
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意。
“弱柳”两句写弱柳系不住船,表示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
王安石有《题朱郎中白都庄》诗曰:“藜杖听鸣艣。
”眼看着船儿渐去渐远,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心中既为朋友离去而怅惘,有一种“人去一城空”的失落感;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
“为君愁绝”中一个“绝”字,饱含这无限深情。
下片“君到”三句写朋友要去的目的地。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
话语下面隐藏的意思是:本是当年你我结伴同行,而今只有你形单影只,一个人独自踏青了。
路依旧而人不同,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深藏在字里行间。
结尾“后夜”两句是悬想别后友人思己,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
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宋词中屡见。
下片首称“君”,故“独怜”下亦有一“君”字存在。
又因是由作者悬想而出,故“乱山遮隔”之感,亦彼此同之。
“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
”(沈祥龙《论词随笔》)这首词结句俊秀飘逸、悠悠长长,有不尽之意。
这种结法与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及岑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一样,都是“‘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绝者也。
”(李渔《窥词管见》)陆氏侍儿有《如梦令·送别》词曰:“日暮马嘶人去,船逐清波东注。
后夜最高楼,还肯思量人否?无绪,无绪,生怕黄昏疏雨。
”这首小令的意境和这首《蝶恋花》的诗情画意,确乎相近,可对读并可互相发明。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宋代: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清明时节,春光满地,熏风洋洋。
玉炉中的残烟依旧飘送出醉人的清香。
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
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赏析这首《浣溪沙》当是李清照的前期之作。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以大家闺秀身分出现的,与此相称的,便是在李清照前期词作中表露出来的文雅、高贵气度。
这种气度又是通过李清照细腻丰富的感情,优雅含蓄的笔触体现出来的。
《浣溪沙》一词,通过暮春风光和闺室景物的描绘,抒写了李清照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上片侧重描绘室内景致,“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
”开首即交代时令已值暮春,这正是“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江淹《别赋》),暖风醉人时节。
接着李清照即把笔触移至室内,一股氤氲氛围笼罩闺中,原来是袅袅香烟弥漫其中,从中似还透着静谧、温馨和淡淡的忧愁。
“淡荡”,谓春光融和遍满之意。
“沈水”,即沉水香。
作者另一首《菩萨蛮》词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句。
“梦回山枕隐花钿”句,作者叙己早晨梦醒,凝妆完毕,却慵懒未除,又斜倚枕上出神,似在品味梦中情景。
“山枕”,即檀枕。
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
作者《蝶恋花》词有“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句。
词作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优雅、茜丽、静谧的画面:暮春时节,春光融融,闺房中檀香氤氲,一个少妇正欹枕凝神。
如果认为画面中的少妇只是属于慵懒、无聊那种类型的女性,整日价沉溺于沉香、花钿、山枕之中,那就错了。
李清照有着男性作家无以比拟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对大自然与外部世界有着极为敏锐的感悟,以及强烈的关注与渴念的女性,词作的下片就为人们展示了这样的情愫。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李清照的笔触延伸到室外,但见室外妇女正笑语喧喧,彼此斗草取乐,而海燕此时却经春未归。
李清照这里写海燕未归,隐隐含有她细数日子,惜春留春心态,而写斗草游戏,则映衬自己的寂寞。
“斗草”,又叫斗百草,南北朝时即有此俗。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原为端午之娱乐习俗,后推广并不拘于此日,尤为妇女儿童喜好。
次句言春天将尽,梅子熟透,柳枝长成。
惜春、留春不住,叹春之情遂油然而生。
李清照在《小重山》词中有:“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那是写早春时节,以及自己爱春之情,而此处写江梅熟落,其意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