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 桡足类
第二篇
浮游动物 Zooplankton
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指悬浮于水中 的水生动物。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 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做远距离的移动, 也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动力。 一般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
第三章
桡足类 Copepoda
学习重点
形态特征 生殖方法 各目的特征及雌雄鉴别
九、种属鉴定的依据
1. 选择成体。 2. 从外形区分三大类(触角、体形、卵囊) 3. 分种依据:雌雄第一触角,第四五胸足( 剑水蚤有第六胸足),第1-4胸肢的刚毛 数、刺和节数等 4. 生殖器和可动关节的位置 5. 尾叉的形状及其上的刚毛和刺的数目。
十、复习题
1.桡足类的基本形态构造和主要特征 2.如何区分三个目的雌雄个体 3.如何区分枝角类和桡足类 4 .桡足类生殖和个体发育的特点
(4)生殖系统:
♀:卵巢——输卵管——子宫——输卵管——纳精囊——
生殖孔。 纳精囊:是贮存由精荚释放出精子的地方。
♂:精巢——输精管——精囊——精荚囊——射精管排出
精荚。
三、生殖与发育
雌雄异体,主要进行有性生殖。 1. 雌雄个体区分 * 雌体:第一触角直,具1-2个卵囊,附在生殖节两侧或 腹面。 *雄体:第一触角或第一触角的右触角弯曲成执握器; 雄体比雌体小,腹部节数较多,第五胸足左右不对称, 为分类上的依据。
3.主动性适应
原生动物的鞭毛,轮虫的纤毛,枝角 类和桡足类的附肢;不仅使生物向前 运动,可是生物保持悬浮状态。溞第 二触角运动,不运动是下沉;哲水蚤 第一触角发达,借助之进行跳跃式运 动,不动时,下降滑翔。
剑水蚤 Cyclopoid
前体部稍宽于后体部 雌体长度适中,由6-17节组 成,短者化为头节长的1/3 ,长者可达头胸部的末端 雄体:左右对称的执握器
猛水蚤 Harpacticoida
前体部后体部略等宽 雌体最短,一般由5-9节组 成,短者仅为头节长的1/5 ,最长也不超过头节末端 雄体:左右对称的执握器
八、桡足类的主要特征
1. 2. 3. 4. 5. 6. 体圆筒形,分节明显,分头、胸、腹和尾叉四个部 分,头胸部有11对附肢,腹部无附肢。 第一触角为主要的运动器官,是鉴别种类和雌雄个 体的依据。 第五胸足:有的退化,有的左右不对称。 具有1-2个卵囊,挂在生殖节的两侧或腹面。 主要进行有性生殖,在发育的过程中经过变态,既 无节幼体期和桡足幼体期。 有心脏或无。
2.交配(以哲水蚤为例) 雄体以执握器抓住雌体的尾部,然后用第五胸足右胸足夹住雌体的生 殖节,第五左胸足将精荚挂在雌体的生殖孔上,受精后的受精卵排于 卵囊中,挂在生殖节,并开始胚胎发育,经过6个无节幼体期和5-6个 桡足幼体期的变态过程,才发育成成虫。
3.发育 (1)无节幼体期1,2:
(2)桡足幼体期:
(2)胸部: A. 体节:5个体节,每节腹面有一对胸足。第 一胸节大都和头节愈合,因此头部和胸部合称 为头胸部。 B. 胸足或游泳足:5对,起游泳作用。
Swimming legs
第1-4对胸肢:构造基本相同,为双 肢型。 第五对胸肢: 雌体:一般左右对称。 雄体——随种类差别很大,如哲水蚤雄 体左右不对称,右肢的内外肢皆短小 ,左肢变成了执握器。 第六对胸肢
四、各目特征
哲水蚤Calanoida
剑水蚤 Cyclopoid
猛水蚤Harpacticoida
淡水桡足类三个目主要特征的比较 晢水蚤 Calanoida
1体型 2第一 触角 前体部远宽于后体部 雌体:最长,一般由23-25 节组成,长度超过后体部 ,最长可达尾刚毛末端 雄体:左右不对称,其右 触角粗大弯曲成执握器
2.运动 (1)浮荡:哲水蚤 (2)游泳:剑水蚤 (3)蠕动:猛水蚤
六、生态分布
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一般哲水蚤营浮游生活,猛水蚤营底栖生 活,剑水蚤介于上述两大类之间。
七、经济意义
1.是幼鱼和某些经济鱼类的良好的天然食
料。 2.虾酱的原料、人类的食物 3.作为测定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 4.剑水蚤和镖水蚤是人体及家畜、家禽、 蛙、鱼等有益动物某些体内寄生蠕虫的 中间宿主。 5.温剑水蚤的一些种类有时能侵袭鲢、鳙 、草、鲤等家鱼的鱼卵和鱼苗。
*第一触角:为主要的运动器官,是一对不分枝的附肢。雌 雄异型。
* 第二触角:短小,是一对两叉式的附肢。剑水蚤的外肢消 失呈单肢状。
口器:大颚(咀嚼)、第1、第2小颚(辅助滤食 和捕食)、颚足(游泳及捕食)组成。
第1小颚
第2小颚
颚足
额角:位于头节前的 突出,第一触角的前 面部分。 单眼(无节幼体眼) :头部前端,两个侧 眼和一个中眼组成, 呈黑色、蓝色、红色 ,与视觉神经相连。
4.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口、食道、胃、肠、直肠、 肛门。 (2)排泄器官:为颚腺或壳腺:一对不规则 的盘曲状管道,盲端在胃的附近,另一端 开口于第二小颚基部。身体表皮及消化道 后部亦有一定排泄作用。
(3)循环系统: A. 哲水蚤具心脏、血 管; B. 剑水蚤和猛水蚤无 心脏血管,通过消化 道的蠕动和外部附肢 的运动而促进血液流 动。
二、浮游机制
1. 扩大身体表面积来增加浮力
扩大个体表面积:盘状体型的小环藻,角 甲藻夏季三个角,大多数体型微小本身就 是对浮游的适应:4ЛR2/4/3ЛR3=R/3 结成群体扩大表面积:脆杆藻,盘星藻 遍生细长刺毛:鱼鳞藻
2.通过减轻身体比重
通过产生比水还轻的物质:a)产生气体:异形胞 、僧帽水母、群体顶部大气囊:调整气体的容量, 悬浮于一定水层b)油滴:硅藻,枝角类、桡足类 、浮游性的鱼卵 分泌胶质:微囊藻、空球藻 增加体内水分:水分增加,更接近水的比重,浮游 生物含水量比底栖动物多 外壳和骨骼退化和消失 降低离子浓度:Gross 和 Zeuthen 1948年作了研 究认为,硅藻适应浮游生活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减 少体内重二价离子浓度
额角
第1触角 大鄂
第2小鄂
头节 第1胸节 第2触角 第1小鄂 鄂足
(3)腹部或体后部: 无肢区,不多于5节。最后一节称肛节。 (4) *尾叉:为肛节后缘的分叉。
第1胸足 第2胸足 第3胸足 第4胸足
第2胸节
第3胸节 第4胸节 第5胸节 生殖节
第5胸足
第2345腹节
尾叉
晢水蚤雄体模式图(腹面观)
6心脏 主要浮游生活,敞水带 7生活 习性 8食性 滤食性 捕食性
底栖生活为主,水底
刮食性
五、食性与运动方式
1.食性 (1)滤食性:藻类、细菌、原生动物、有机 碎屑。 (2)掠食性:水生昆虫的幼虫、水蚯蚓、枝 角类;肠中动物占3/4,植物占1/4。 (3)刮食性:刮食水底表层碎屑、动物、植 物尸体。 (4)混合型:藻类、原生动物、轮虫、动物 尸体。
固着生物:固着于水底不移动。运动器官、感觉器官都已 退化 周丛生物:固着生物,于水底或水体物体上面,形成丛生 现象,如蠕虫、轮虫等,是许多动物的食物。同时是航行 的障碍,含有毒的重金属 底埋生物:居住在软的沙土,淤泥中;如瓣鳃类、蠕虫、 棘皮动物、双翅目昆虫幼虫。 底栖生物:居住于水体底部,能稍微活动的种类,如螺蛳 、蚌、海星、海胆 钻蚀生物:海洋生物有些可钻蚀石、木,生活于自己钻蚀 的通道内,如船蛆 水底游泳生物:可暂时到水层中游泳一段时间,如虾蟹
十一、浮游生物对浮游生活的适应机制 一、水生生物的生态类群
1. 浮游生物:生活于水层中,具非常不发达的运动器 官的一类生物。悬浮状态,随水流和波浪被动移动 。如:浮游植物、细菌、浮游动物。 2. 游泳(自游)生物:具强大发达的运动器官的大型 生物,以很快的速度游动,甚至可逆流而进。如鱼 、哺乳类。 3. 漂浮生物:居住在水表膜上的生物。可在静水的水 面浮游生长,如浮萍。 4. 水底生物:分六类
一、桡足类的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已知3目206种和亚种,其中26种为世界性 种类 我国96种,占总数的47%
二、形态构造及其特征
1.体长:体长0.3~3mm,最长5mm,一般小于23mm。 2.体形:体窄长,分节明显,实际不超过11个。
3.外形构造:
(1)头部:6个体节愈合成一节,称头节,腹 面具6对附肢。
3卵囊
一个,在身体中间 (许水蚤除外)
两个,在身体两侧
一般一个,在身体中间
晢水蚤
4活动 关节 5,位于第四 、第五胸足之间 退化,通常1-2节,雌雄 异型,多刺、多毛,无执 握作用 无
明显,位于第五胸足与生 明显,位于第四、第五胸 殖节之间 足之间 雌体退化;雄体左右不对 退化,很小、贫刺、贫毛 称,成为辅助交接器。 的单肢形;雄体有第6胸足 在1-2胸节之间 无 主要浮游生活,水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