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探索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分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提问,增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尤其要注意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名称的书写等。
2、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比较等多角度全方位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维新派、孙中山等人的主要活动的复习。
掌握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近代化的探索时期,各派代表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危亡积极探索、不畏艰险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2、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复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中国革命需要新的政党来领导,师强调事实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
复习重点:同复习目标(一),注意知识的比较与内在联系复习难点: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学以致用。
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同学们要重点掌握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等内容。
深入理解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戊戌变法的意义、为什么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复习方法:探究、释疑,总结提升。
复习过程:一、明确目标,有的放失。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导入: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今天我们再来重温这段饱经沧桑的历史。
(一)师:课件展示以下复习内容,要求学生自主完成。
(1)、生:小组间合作,相互提问要点知识。
提出疑点、难点。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中有关的重要插图及材料,提高从材料及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拓展延伸1、质疑释疑:(1)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主要相同点是什么?(2)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主要相同点是什么?(3)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4)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各是什么?留给后人的怎样的历史教训?(5)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小组讨论后,师帮助释疑。
2、、阅读下列材料:《近代史研究》登载文章说:“回顾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人们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
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史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在横线上填写三次历史事件。
(3分)(2)选择其中某一历史事件说说该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好吗?(7分)2、阅读下列材料: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是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不触及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中国近代那些重大历史事件?“不触及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2)“新的社会力量”和“先进理论”分别指什么?“新的社会力量”:“先进理论”:(3)概括指出“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不能完成的最主要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总结(课件展示答案,明确要点)三、构建网络,总结提升经济上的近代化(军事器物)---洋务运动政治上的近代化(政治制度)---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思想上的近代化---学西方思潮、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经济军事政治制度思想师总结: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进到化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探索过程。
但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化探索的失败,事实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但是他们的探索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中国革命需要新的政党来领导,事实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所以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四、达标检测,补偿提高(一)选择题1.洋务运动发展的大致时间是:A.19世纪60-90年代 B. 19世纪70-80年代B.19世纪60-80年代 D. 19世纪70-90年代2.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B.“师夷长技以自强”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D.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3.下列活动中,由洋务派筹划进行的是: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③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④开办民用工业A.①②③B. 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4. 与科举制度下的教育相比,洋务运动中所办新学堂的特点在于:A.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B.毕业生不在清政府中任职C.不由清政府派官员管理D.不再讲授“四书五经”5.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6.曾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文廷式7.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主张的是:A. 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杨深秀8. 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9.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三民主义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D.民族、民生10.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一次是指A.辛亥革俞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11.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C.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1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是:A.领导阶级B.指导思想C.事件性质D.斗争方式13. 从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的两面大旗是:A、“民主”和“科学”B、“民主”和“道德”C、“进步”和“科学”D、“道德”和“文学”14.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A.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C.反对北洋军阀的群运动D.一次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15."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武备则力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
"这一论述属于()A、洋务派的观点B、维新派的观点C、顽固派的观点D、立宪派的观点二、非选择题①图中人1.阅读下列人物图回答:物左侧是_______,右侧是______。
②1895年春,他们在北京联合各省举人进行_________,从而揭开了__________的序幕。
*③19世纪末,他们属于______阶级____派,推动了____运动的发展。
2、材料一: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
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
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国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请回答:(1)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各是什么?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
你认为主要指哪些政治派别?(3)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如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