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背诵诗歌,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观沧海一、初读诗歌疏通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节奏的把握。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歌的意思。

【明确】1.诗歌朗读节奏指导: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本诗共7句,每句意思大致如下:①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②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③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很繁茂。

④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⑤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⑥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⑦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一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三、研读诗歌 字斟句酌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品味】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

”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品味】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品味】星汉:指银河。

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

”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品味】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

”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5.本诗小结。

【明确】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多元智能 拓展延伸1.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

联系时代背景,从作者写景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2.古今名人说曹操◆孙权:“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唐太宗:“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附板书设计:观沧海⎩⎪⎨⎪⎧⎭⎪⎬⎪⎫状貌⎩⎪⎨⎪⎧水:澹澹 山:竦峙树:丛生 草:丰茂声势: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想象⎩⎪⎨⎪⎧日月:若出其中星汉:若出其里博建大功胸立怀业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初读诗歌疏通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结构的把握。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歌的意思。

【明确】1.本诗的朗读节奏如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本诗的大致意思如下: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杨花飘落和子规啼鸣。

作用:①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②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③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2.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地。

不仅表现出诗人和友人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三、研读诗歌字斟句酌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

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

后两句抒情。

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

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

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四、合作探究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教师小结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君逐月到夜郎西。

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附板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惊悉——迁谪之远;后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对遭遇同情,对官场憎恶。

次北固山下一、初读诗歌疏通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五言诗的朗读节奏。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歌的意思。

【明确】1.本诗的朗读节奏如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本诗共4句,每句意思大致如下:(1)旅途通向青山之外,船行在绿水之间。

(2)春潮与岸相平,江面更加宽阔,恰遇顺风,一桅白帆高悬。

(3)残夜尚未退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没逝去,江上已露出一丝春暖。

(4)思乡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洛阳?只有寄希望于北归的大雁。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游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三、研读诗歌 字斟句酌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品味】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开笔清新自然,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和“归雁”遥相照应,写出了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青山”点题中的北固山。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品味】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寓情于景。

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品味】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写出了拂晓行船的情景,即景生情,对仗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生活的哲理。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品味】尾联见雁思亲,以怀乡之情结束全诗,与首联呼应。

四、多元智能 拓展延伸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示例:“海日”两句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2.比较赏析:下面的两句古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有何区别?为什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一句是低沉、缠绵的,而第二句并不低沉。

因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不正是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附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见⎩⎪⎨⎪⎧青山、绿水岸阔、帆悬海日、江春行——乡书、归雁思乡愁绪天净沙·秋思一、初读诗歌疏通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明确体裁。

2.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节奏的把握。

3.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歌的意思。

【明确】1.关于“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三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2.本小令的朗读节奏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本诗共4句,描绘了4幅画面,每句意思大致如下:(1)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2)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3)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4)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