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开始:夏朝繁荣:周朝其表现在王位世袭制建立:夏朝启标志:政治权利,“传子”代替“传贤”。
特点: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
1.分封制:①背景目的:西周建立,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②主要内容:A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B诸侯必须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C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义务③作用:前期: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导致诸侯割据称霸。
2.宗法制:①主要内容:A周王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B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C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D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
E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F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②其特点:A父系血缘维系 B嫡长子继承制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专制主义,指决策方式,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央(宰相)完全听命于他;二是中央集权,指中央权力相对于地方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听命于中央。
比如,秦朝实行的郡县制。
(二)发展演变过程:1、建立;秦朝①建立的背景:一是春秋以来分封制破坏,诸侯分封。
二是秦朝于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
②目的:为了巩固秦朝的统一。
③建立(内容):A绝对皇权制的确立。
B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C地方:施行郡县制(1)沿革: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商鞅变法正式确立该制度。
(2)主要内容:A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B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的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C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管理。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了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④影响:A积极面: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一是巩固了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新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B局限性:导致秦朝的暴政,短命而亡。
2发展:西汉其表现:①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酿成王国问题。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在中央:实行内外朝制。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3完善:隋唐其表现:①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A主要内容: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B其作用:(1)三省分工明确,便于配合,工作效率高。
(2)三省互相牵制与监督,分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三省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此后历代基本沿袭。
②选官用官上:实行科举制A背景: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堵住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极为不利。
B沿革:隋朝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大兴文字狱,科举制走向极端,1905年废除。
C评价:前期进步性:第一: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他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第二、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这一制度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后期消极性:钳制了人的思想,压制了人才的个性发展。
4、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在地方:a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b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臣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c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B在中央:a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驶宰相职权b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权、财权。
②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A背景目的:元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了全国,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以巩固统一。
B内容:a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b地方设行中书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c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d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C作用影响:a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强化时期:明清①明朝:在中央A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其作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由皇帝旨意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由此看,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②清朝:在中央:雍正设军机处。
(1)背景:A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沿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牵制。
最后集权于皇帝。
B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防止泄密。
(2)其职权:A最初是军政机构B结构简单,有官无吏C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
D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E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交皇帝审批后传达中央各部和地方执行。
(3)特点:简、速、密(4)作用:A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B全国的军政大全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发展演变的特点与趋势1、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对矛盾斗争: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2、从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来看,相权削弱最终被废除,皇权加强。
3、从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看:地方权力被分割削弱日益集权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4、从选官用官教育体制来看,对人的思想控制越来越加强,以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影响或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其积极作用A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B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C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侵略割据D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为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其消极作用:A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
B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容易形成暴政,如秦暴政而亡;长期以来人民受到束缚,毫无政治权利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也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
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容易出现政治腐败的局面。
C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将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的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一)产生的条件:1、地理条件: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
2、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决定希腊主要从事贸易商业活动3、文化条件:吸取了古巴比伦、古埃及文化的养分4、历史条件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即城邦,其基本特点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二)形成过程:1.梭伦改革、: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②背景:A雅典城邦形成,奴隶特权政治,阶级矛盾尖锐B工商业发展,阶级结构变动,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发展壮大,提出政治要求C梭伦当选为执政官③主要内容:A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即按财产的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B改革国家机构a公民大会成为最高的权利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b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的公民都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④作用: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②作用: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利克里改革:①时间:公元前5纪②主要内容A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所有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物。
B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
C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各类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与立法D鼓励公民参政议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E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③主要作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特点:A人民主权即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重视公共意志,反对个人专制B 公民内部平等(公民指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没有公民权)C轮番而治D法律至上(三)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四)评价(影响)1、积极性A对西方: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B对希腊雅典人民: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C对后世:影响深远2、局限性:A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B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最终无法容纳政治与经济的迅速发展C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D民主范围有限,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公民权。
二、罗马法的起源于发展1、罗马法的概念:指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七世纪古罗马地区的所有法律制度。
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帝国统治地区的全部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仅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包括公民法、万民法等。
2、过程①习惯法②《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条文明晰、量刑有据,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