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经典校园游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明朝时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
清华大学,占地面积8000多亩,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
(北大清华经典校园游)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清华四大建筑:1、老礼堂2、西体育馆3、老图书馆4、老科学馆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戊戌变法。
9个子女,3个院士,长子梁思成,老婆林徽因。
2、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
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
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
(清华大学励志校园游) 3、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晏殊《蝶恋花》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华路清华路是清华大学的两条主干道之一,笔直的大道从清华西门一直延伸到学校的最东部,将校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贯穿学校东西方向的清华路连接着学校教师生活区、行政办公区和教学区,连接着校园东西部,连接着清华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也连接着传统与现代。
从西门沿着清华路前行,沿途可见标志性建筑二校门,从二校门可遥望大礼堂、日晷草坪和清华学堂,穿过清华路和学堂路两条主干道交汇处,路左侧便是新清华学堂、音乐厅和校史馆几个百年校庆标志性建筑,经过东主楼,就可到达主楼广场。
清华路两侧种植着银杏树和法国梧桐,校河从南侧蜿蜒而过。
秋日的清华路,金灿灿的银杏叶在路两旁随风摇动,为清华园增添了一份秋日的浪漫。
满地的落叶,如同在路上铺了一条金黄色的毯子,漫步其中,更可感受校园的美丽与宁静。
近春园近春园景点的核心景观是被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及其包围着的一座岛,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
每到夏天,便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寻找"荷塘月色"的胜景。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在默念着朱自清的名句时,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此写下的名篇《荷塘月色》而建的 "荷塘月色亭"。
(北大清华经典校园游)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
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
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工字厅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华园的主体建筑。
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
共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
庭院中既有曲廊萦回、雕甍绣槛之景,又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之姿。
朱栏画栋之内,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相互勾连,水杉、石榴、海棠、樱花、松柏等一干花草林木欣欣向荣,禽鸟穿梭其间,相映成趣,令人更觉清幽异常。
2005年,工字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工字厅为清代康熙帝的长子所建,在乾隆时期为皇帝御园。
后道光皇帝将其赐给他的第五个儿子,是称"小五爷园"。
工字厅大门上面悬挂一匾额,上书"清华园",乃咸丰皇帝御笔。
而清华园也由此得名。
作为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
无论在"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还是"清华大学",工字厅都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
古月堂古月堂为清华园古建庭院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
这处独立的小庭院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门前两只白色石狮,最具特色的垂花门至今保存完好。
古月堂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清华大学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
院内宁静幽雅,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
1928年,清华初招女生,古月堂被辟为清华女生宿舍。
汪健君先生有诗记曰:"古月堂前几变更,昔年济济聚群英。
一从女禁开黉畲,两度繁花共月明。
"古月堂目前为学校总务机关与外事部门办公所在地。
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本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
1909至1911年,游美学务处先后选派了三批直接留美生,共180人,其中有梅贻琦、张子高、赵元任、胡适、张彭春、庄俊等。
清华学堂带着浓郁的德国古典风格,在工字厅东边落成,清朝军机大臣那桐为之手书匾额。
1911年4月29号,学堂里传来第一阵读书声,清华的历史从此发端。
按照美国方式,清华校庆安排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后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但办学方针依然照搬美国。
清华学校还是一个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
学生到这里来,主要是念英文,然后念一些欧美的文化,学生在校学习8年,毕业后公费送美留学,进美国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
1925年,清华设立了新制大学部,开始招收大学一年级学生,并创建了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
1928年8月,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
这一时期的清华学子有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金岳霖、吴宓、叶企孙、周培元、张钰哲、闻一多、潘光旦、马寅初、杨廷宝、梁思成、顾毓琇、贺麟、王力等。
(北大清华经典校园游)综合体育馆综合体育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沿主楼中轴线上,与东大操场围合成一个体育中心区。
综合体育馆是一座集体育比赛、训练、教学、会议、演出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比赛场地最大55m×35m。
座席由固定座席和活动座席组成共5000座,设有主席台和裁判席,一层设有运动员训练房、贵客室等辅助房。
比赛大厅结构上采用110 m跨度钢筋混凝土大拱,悬挂轻型屋面,体现体育建筑的力量美。
两拱之间为采光天窗,充分利用自然光线进行平时的训练及教学。
综体荣获2003年度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评选建筑设计二等奖、2004年度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气象台天文台的前身是建成于1931年夏的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
为了提供最好的研究条件,办出一流的气象学,学校投资三万三千余元修建了此气象台,并按照国际标准条例配置仪器、设备。
当时在华北地区,清华大学气象系的资料是最完整、最准确、最全面、最可靠的,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营造建设单位常到清华气象系收集资料,咨询问题。
遗憾的是,到了1952年,随着清华的院系调整,气象系被并入北京大学。
由于长时间的无人照看、维修,气象台越来越破旧。
直到1997年,清华大学才改变了"无法无天"(法律和天文)的状况,随着天体物理学科的逐步建成,气象台也更名为天文台。
新天文台的外观设计是由建筑系的关肇邺院士组织,为使其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在天文圆顶下面、原气象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
几年来,从这座白色八角形的塔中走出了哈佛、MIT等美国超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及博士后十几名,短短的几年间,清华天体物理在评估中胜过了许多天文学研究历史悠久的学校,名列前茅。
天文台的建筑也被注入了水晶的纪念碑,向世人昭示"清华速度"。
在过去激荡的百年中,清华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而这座曾经的气象台也在白昼交替、春去秋回中见证了清华的发展、困阻、屈辱以及振兴。
它如同一个白色的巨人,坚挺地站在那里,历经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沉默、坚忍,又充满了耐人回味的故事。
闻亭钟声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一座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
闻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
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
钟声清脆,远及海淀。
七七事变后,清华园落入日寇之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亭内大钟及亭下铜炮被日寇掠走,至今下落六教第六教学楼位于清华大学主楼西北侧,为综合教学科研设施。
第六教学楼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建筑规模34045平方米,2003年竣工。
六教建筑布局结合校园规划与本区域北高南低的自然条件,结合教学模式和使用者的环境行为,将建筑分为相对独立的A、B、C(即中、小、大)三个教室区,各区围绕中心广场布置;将C区设计为1/4圆型,既与其使用功能相契合,同时也巧妙地保留了地段内五棵古松,营造出颇具校园文化气息的主题环境;通过轴向室外广场和中心下沉广场的设置,形成了多向视线通廊和内外空间的渗透。
设计以最佳的教学科研单元体为核心,完善公共服务空间,营造交流空间;所有功能用房单廊布置,中间设置中庭并可自动开启其顶侧窗,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该建筑风格质朴典雅,体现了校园建筑内在的文化特质。
六教荣获第十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汇报展"十佳设计方案奖"及"公共建筑优秀设计方案奖"、2005年度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
水木清华(北大清华经典校园游)"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位于工字厅北侧,常被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
"水木清华"一带的景色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
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
夏季荷花盛开,一片葱郁之色;冬季白雪落于池面,周围琼枝环绕,别有一番景致。